读《教师高效阅读秘笈》有感
不同的教师阅读,决定着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授和指导。
①有阅读底蕴的教师,会在课程标准与教材框架下开展教学,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会根据学情、教学内容等将其详略或顺序进行调整,最终是在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下将其只是传授于学生。
②与之相对的教师会这样做吧,很经典:
甲:我这门课,就是靠多做题,熟能生巧……
乙:我这门课,除了封底上的定价,你背个滚瓜烂熟,考试不会吃亏的……
丙:我上课说的话,凡是说了两遍的,都要记下来,考试基本就考这……
回想自己无论在教学语文或数学时也曾有过这些“经典”的误区,读、背、练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基本功,甚至现在与老师们交流,80%也都认同这一点,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从长远看,不科学,不恰当,也不智慧。
吴非老师说过:“任课老师不向学生介绍学科内涵,不介绍学科史,不介绍学习过程的不可知与趣味,而是用好处引诱学生,或是用考试恐吓学生,这样宣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两年前自己刚开始教初始年级数学时,往往更多的是关注怎么把具体的知识点给学生们教会,没有好好的给学生好好讲讲学科的起源,初始年级是最应该讲数学的发展史的,但由于当时阅读欠缺,意识不够,只是通过绘本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了一下,比较粗枝大叶。
教师阅读对口头表达的滋养
高明的教师总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使人过目不忘,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种高明都是以阅读为根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次现场演讲中,以一只公鸡吃米的事例,就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地学习”等观点明朗而诙谐地阐明了。现场想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与陶老阅读分不开。
为什么我们总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但是学生们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呢?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表达翻来覆去就那几个词,说来说去就那几个句式,没能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没有能让学生发自肺腑地认同我们。教师应抓内在素质的提高,促口头语言的表达,抓口头语言的锤炼,促内在素质的提高,言为心声,言为表,心为里,两者双锤炼,就能获得双提高。
最后引用熊纪涛老师书中的话共勉:教师阅读在滋养自我心灵的时候,使书面表达变雅成文,使口头表达变美如花,可以润泽更多的学生和同行,教师就在这样的阅读和守望中走向教育之道,知道、悟道,体道、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