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饭是人生头等重要的技能
上个周五,我一边坐公交车,一边噼里啪啦掉眼泪,泪水奔涌而出,模糊了我的双眼。之所以如此不顾形象,是因为我正在读一本书《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书中情节,感人至深,让我不顾形象地在公共场合抹眼泪。
这本书是由安武信吾、安武千惠、安武花一家三口共同写就了,从各自的视角讲述发现千惠罹患乳腺癌后,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教会阿花生存的本领,没有豪言壮语,却是一首婉转曲折、引人深思的生命之歌。
书中有真挚的爱情
信吾在千惠确诊为癌症后,决定尽快和她结婚。俗语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已经山盟海誓、有过共同生活经历的夫妻关系,尚且无法通过困难的考验,何况没有正式契约的情侣关系呢?前些天有个新闻很火爆,一个女孩得了癌症,男友离开她,就自己鼓励自己。我们可以从道德上鄙视那些放弃生病爱人的男人们,但是沉重的现实是绕不过去的坎儿,选择和癌症病人继续走下去,意味着大笔的经济支出、压抑的生活氛围、频繁出入医院的辛劳、挥之不去的精神压力,那些需要一点一点熬过去的日子,不是大家的道德宣判和指责就可以抹杀的。正因为这样做非常难,所以信吾在危难关头对千惠不离不弃,有担当、有深情的好男人形象跃然纸上。
书中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千惠从确诊到去世,经历了八年。这八年,作为一名读者,我都从字里行间看出了艰难与煎熬。四处求医、化疗、肿块消失时的短暂欣喜、复发并全身转移后的痛楚、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中的精神压力,单是想想都觉得好疼。但是千惠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开博客解答其他癌症患者的询问,参加公益讲座,尽量操持家务,竭尽全力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读她抗癌的经历,我只有一个感觉: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我们每天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浪费掉的好日子,是那些身患绝症而又热爱生活的人求也求不来的。千惠每当看到有人自杀就特别生气:不想活了,把命给我啊!我们每天都为一些小小的困扰烦恼不已:工资好低啊,房子好小啊,老公不体贴啊,孩子不听话啊,工作不如意啊……在绝症面前,这些小烦恼P都不算。
书中有拳拳的母爱深情。
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牵挂,没有做过妈妈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千惠乳癌复发后,生命进入倒计时,最放不下的就是年幼的阿花。怎么办呢?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离开后阿花也能好好地活着呢?最后她决定要教会阿花做饭,因为只要会做饭,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于是四岁的阿花就开始学习家务: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摆放鞋子、整理衣柜,五岁开始用刀切菜、做大酱汤。妈妈离开后,十岁的阿花已经包揽家务,还给妈妈写信:“我已经会做所有的便当了。虽然我也会觉得好难啊,真讨厌啊,这可怎么办呢?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想想别的,想想别的’,以前妈妈经常这样说。阿花已经不哭了,我会加油哦!”
书中有独特的育儿理念。
因为面临和其他家庭完全不同的生活境况,所以千惠走的不是常规的育儿路。就像书中写的,“若不是癌症降临,或许千惠一家三口依然会像无数现代家庭一样,热衷培养阿花各种才艺,带着阿花去上各种亲子课程。”
因为已经走在人生的悬崖边上,所以千惠重新思考一切,因为爱阿花,因为不放心她,所以必须教会阿花独自生存的能力。“吃得好才能活得好,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在阿花家,学会生活是第一位的,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
毫无疑问,这个理念是成功的,阿花掌握了超强的生活技能,连工序复杂的大酱都能自己做,适应能力也极强,爸爸更换工作没有对她造成困扰。她善解人意,她热爱生活,她喜欢唱歌,她彬彬有礼,“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阿花就是我们一直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只不过这种成长是以失去母亲为前提和代价的。
这本书就像一枚巨型催泪弹,但是当我把眼睛哭红后,也有一些其他的疑问:千惠有癌症,信吾肾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这样体质的父母,拼命生下阿花,这样做真的正确吗?从祖辈和父母的角度来讲,祖辈希望看到孙儿,父母希望有子女让人生完整,他们的愿望都得到满足了,但是有人站在阿花的角度考虑过吗?必然承受母亲早逝的命运,随时面临父亲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祖辈全都年近七旬自顾不暇,还可能遗传了父母不健康的基因,她的成熟非常大的原因是被生活逼迫的,如果事先可以征求她的意见,她想要这样的人生吗?
相比安武一家,最起码我们今天的日子是晴朗明媚开心快乐的,让我们竭尽全力过好眼下的生活吧,让我们对得到的一起都心怀感激吧,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做饭吧,毕竟会做饭是人生头等重要的技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