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日读鉴赏︱人生如梦 淡然超旷

2021-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月2020

【人生感悟】

人生有如梦境,岁月亦无情。过去已成为历史,未来还是未知,燃一盏心灯,照亮生活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借时光的手,暖一束花开,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守住心中的那一季春暖花开,我们想要的幸福一直都在。


【原文】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


【注释】

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紞如:击鼓声。

铿然:清越的音响。

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心眼:心愿。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古译】

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多么令人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今译】

明月如霜

好风如水

秋夜清幽无限

弯曲的池塘

鱼儿泼刺一身

惊起,水珠渐渐

绿荷圆润

露珠在叶心流转

寂寞,无人赏看

听几声低咽

三更鼓在夜雾中沉掩

又铿然一响

梧桐叶坠落石阶

忽地,惊断好梦

伊人倩影如彩云飘逝

一怀心神黯然

再寻失落的梦

夜色迷离一片

醒来独自徘徊

清凉的石阶

婆娑的竹径

寻遍这深深庭院

多年,漂游天涯

仕宦沉浮已倦

山村小路冷寂

等待我踏归家园

可故乡渺渺

望断寸肠,望断双眼

今夜,燕子楼

四壁空空

轻歌曼舞的佳人

何处?楼中控锁

栖息雕梁的旧燕

古往今来

人世的聚散盛衰

何曾有梦醒时分。

续叠不断

旧时欢娛,新时愁怨

将来后人对

黄楼清幽的景色

也会为我深深概叹


【赏析】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以动衬静,使寂静的深夜显得更加安谧。


鱼跳暗点人静,“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


接着转入听觉: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


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茫然之情。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词人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


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挣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蕴含了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成就很高。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