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阳明心学
王守仁,亦称阳明先生,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他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以最少的兵力,最短的时间,平定地方叛乱、平定宁王叛乱,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
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心学”宗师,立功、立言、立德。
王阳明在从官从政的时候,一直坚持从事教育活动。
在平定地方叛乱以后,兴办学校,教民众识字,并学习国家法规。
开创龙冈书院,授业布道,形成姚江学派。
后又兴办社学,修建濂溪学院、阳明学院。
后于白鹿洞书院讲学授业,在浙江设立会稽山书院,兴学讲学23年。
王阳明的思想,称为王学、阳明学,是明朝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远播东瀛、朝鲜、东南亚。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在《传习录》、《大学问》以及与友人书信。
王阳明以内心修养为教育基础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靠心的认知而存在,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
学问之道,便是求心之道。
王阳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有良知,主张读书必须与自己的心结合起来。
凡有助于“求其心”的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比如读经、习礼、写字、骑射。
他认为,诵读,可使人精神宣畅,心平气和;习礼,可使人仪态端庄,德性坚定;读书,可使人义礼融洽,聪明日开;写字、骑射,可以陶冶本心,使妄、浮、馁、堕、傲,五心不存,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大批的圣贤及人才,对当世及后世,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认为,当今教育,也要以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以心为本。
再好的智慧,心若长偏了,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心的位置,若不摆正,以后的教育问题,百病丛生。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必须从心出发。
首先,从学习动力的角度来说。
一个孩子,但凡从内心想学,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拜伦说,哪怕把我每天绑在广场上鞭打一顿,只要能让我学习,我都心满意足。
钱伟长理科零分,但就想为国家造飞机大炮,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信念一出,拼命努力。不仅理科满分,还实现了理想,还成为了一代学家。
只要发自内心的想要,才会真正产生行动力。
只要内心的渴求足够大,也足以爆发一座小宇宙。
其次,从学习的态度来说。
强压的牛头不喝水,拽着跑的运动员跑不出冠军。
古有胤囊映雪,悬梁刺股;今有争分夺秒,只争朝夕。
想学的孩子,哪怕借着路灯他都要学;不想学的孩子,给他再好的环境,他也学不进去,关键还在于自己内心的觉醒与认知。
其三,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孩子的性格。
万事万物源于心,都在于自己的认知。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心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心正了,这个世界也就正了。
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难。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向内寻求,每天都有新进步;只找外因,十年如一老样子。
内部打破是生命,外部打破是食物。
心不动,则不痛;心一动,便是劫。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只要心定,竹杖芒鞋,也轻胜马,万水千山,也只等闲。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四,有助于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智慧不难培养,难培养的是自己的内心,自我的认知。
知识不难寻求,难以寻求的,是情绪的稳定,精神的丰盈。
在这个物质不缺的年代,最匮乏,最贫瘠的,往往是人的灵魂。
心中有爱,处处温暖;心中有灯,处处光明。
心中有景,何处不是繁花似锦?心中豁达,何处不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坚韧平和,才是一生要学的必修课。
所有人都看你飞得高不高,却没有人问你飞得累不累。
所有人都在看我们拥有了什么,却未曾问我们需要什么。
没有人能陪我们一辈子,也没有人能分分钟安抚着我们,只有自己的心足够强大,才能安然度过这一生风雨。
没有遮雨的屋檐,我们可以自己打伞;前面没有光,我们自己就是光。
心中有了信念,自己就是小太阳,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挫折打不倒,风雨淋不垮。
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
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性格,才是最好的掌舵手。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自己的心魔,心宽了,世界都宽了;心亮了,整个世界都亮了。
心里开心了,再苦都是甜。
披星戴月,也好,披荆斩棘也好,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心渴求了,做什么都是动力。
见山开路,遇河搭桥。没有走不出的路,没有越不过的关。
唯有解决了心,万事顺遂。
诗书礼乐也好,琴棋书画也罢,只要心里渴求想学,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心路通了,思路也就通了。
思路通了,世界都通了。
让你解决了心,你会发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你只有轻松,只有目标,只有好心情。
星辰大海,是我的能量;山和野花,都为我鼓掌;诗和远方,是召唤我的方向;而我,永远是坚韧不拔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