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读体会:《3-震慑-合》
2023-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太平盛世读经典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震慑:《使民不为盗,使人不为盗》
-
不尚贤,使民不争;
1、什么是尚贤?什么是不尚?尚:推崇,认为好,树标杆,立模范;
2、不争:不去追求,不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3、社会推崇贤德,人民追求贤德,这难道是错的?
4、道德经讲的真的是这个吗?如果这样,还有什么可读的?
5、作为国学经典,表面的意思和深层的意思在这里出现了偏差。 -
对我们的启示:
1、社会是需要贤德的,是需要真善美的;
2、贤德是无法考证的,是无法证伪的,贤德是内在的良知外显的一系列行为表现的集合;
3、行为是可以伪装的,因此作为圣人,作为人皇,不能表态,不能言。 -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1、贵:定价,定一个很高的价格,定一个超出了使用价值的价格;
2、难得之货:使其成为一个奢侈品,地位的象征;
3、民:底层百姓;
4、为盗:当盗贼,去偷、去抢。 -
对我们的启示:
1、人民盗取的是生存的保障,人民苦的是没有生活保障,“资源”这个词都谈不上;
2、不要过度商业化,商业化会让生存资源聚拢在商人手中,扩大贫富差距,造成阶层割裂,引发社会动荡。
4、不贵难得之货,是指不要去创造欲望,欲望使民,心乱。 -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可欲:认为自己应该拥有,而实际上还没有的。
2、不见可欲:无知才能无欲,就像秦始皇不会沉迷短视频一样。
3、心不乱:欲望使人心乱,少私寡欲才能“静而定”。 -
对我们的启示:
1、使人民心乱的,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下,不断滋生的欲望;
2、吃不到的胡萝卜,才是好萝卜:不要贪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3、欲望无尽,需要学会延迟满足,才能拥有没有的人生;
4、爱如潮水,欲望如潮水:我们做一个观潮客即可。
圣人佛心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震慑:《圣人的佛心,佛本是道》
-
圣人之治
1、圣人之治: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方式;应当如何管理国家呢?
2、其?什么是其,主要是指谁呢?人 or 民? -
虚其心,实其腹
1、一虚,一实:虚其心,是“虚心请教”的虚心?也许是有的。
2、我觉得更好的诠释应该是《心经》中关于普罗大众的说法:“以般若菠萝蜜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3、这里做“心无挂碍,心无所欲”的解释,更为贴切。
4、圣人管理国家,需要让民,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这样才有满满的**“安全感”。不争、不盗、心不乱,去除执念。 -
弱其志,强其骨。
1、一弱,一强:弱其志,“誌”来自内心的声音。所谓志向其实也是一种欲望。
2、志:可以说出来,放在桌面的追求。
3、欲:很多时候不能光明正大的说出来的追求。
4、《心经》里有句话: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上本没有好,也没有坏。都是我们的执念,都是我们去修的功课。 -
说在最后:
1、虚其心,弱其志;有人说这是愚民政策,真是这样吗?
2、对于“民”来说,苦苦追求,那从未开过门的高墙,何苦来哉。这才是圣人的佛心。
没有做过,但是需要你做过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震慑:《莫须有:没有做过,但是需要你做过》
-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
1、使民无知无欲:有人说知通“智”,无知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愚笨,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要让人趋于愚笨,不能让他们开智,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愚民政策的理解模式。
2、我的理解是,无知,方能无欲。举个例子:阿斗永远不会成为网瘾少年,不光是阿斗,纨绔子弟有一个算一个,太会玩,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怎么可能会有网瘾呢?
3、那什么是无知无欲呢?通俗点讲就是不要让人民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贤,什么是难得之货,不要去推崇他,民众不被裹挟,不背压迫,也就不会产生执念,不会产生欲,也就不会有求不得苦了。
4、震慑:圣人要做的第二件事,让知道,想做,想“实其心,虚其腹,强其志,弱其骨”的世族们,不敢为,不敢去做。
5、实其心,虚其腹:产生执念,催生魅族;
6、强其志,弱其骨:产生执念,催生奴族; -
为无为,则无不治;
1、无为,无这个节点要做的事情,有为,有这个名位要做的事情;
2、为无为,为有为:在其位,谋其政,各司其职。
3、推动组织中各个节点,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
说在最后:
1、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两种人,知情者,不知情者。
2、我们做事,但求光明正大,不要耍小聪明,更不要使用奸计。
3、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即便不为,亦有“莫须有”。
4、莫须有:没有做过,但是需要你做过,也就有了这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