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想法大众话题

唇亡齿寒,国若不在何处为家?

2019-02-16  本文已影响24人  适意读书

有国才有家,道理很简单,即使是乡野间未曾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更何况是在朝为官的文武大臣呢?话虽如此,不过真正到国家存亡的时刻,大多数人还是顾及自身比忧虑国家多些。或许,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吧!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无需深究。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本性,好的环境培养出的孩子多数是善良之人,坏的环境培养出的孩子多数是邪恶之人。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不能确切解释,一个人无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到了生死关头,几乎都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还是那句话,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

唇亡齿寒,国若不在何处为家?

1840年,英国用舰炮打开了大清王朝的大门,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也由此开始。按道理来讲,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应该即刻取消,马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革故鼎新,或许就不至于落个亡国的下场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依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结果1856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这个时候,清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清朝的命运也是能够继续延续下去的。

唇亡齿寒,国若不在何处为家?

1895年,大清王朝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很多进步人士意识到西方国家的体制与工业革命的先进性,而且必须学习他们的优点才有可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于是有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所领导的维新变法。

光绪帝年纪虽少,但是认可西方强盛于自己很多的事实,同意变法。只可惜慈禧太后的干预,导致变法维持不过百日就夭折了。

唇亡齿寒,国若不在何处为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留给大清王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刻,慈禧太后还在为自己寿宴劳民伤财,百般阻止新事物的产生,逆着历史的潮流而上,真是时代的悲哀!

当然,中国近代落后的局面不能怪罪于慈禧太后一人,还有那些保守的文武大臣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执政者与保守的满朝文武之所以极力排斥新事物,不接受维新,目的无非是怕自己当下的地位与财产会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他们都在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不愿意把权利与财物分享给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唇亡齿寒啊!国家都要没有了,这些高高在上的人还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有什么意义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腐朽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执政者依然用尽力气剥削百姓来换取自己不多时的醉生梦死,最后惨死在时代的车轮下,真是可笑至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