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财经·投资·理财经管金融

全国各省及各市人口增量数据,南北经济差距扩大背后的新人口格局

2018-06-05  本文已影响440人  山川网

山川网:人口是区域经济领域永远谈不腻的一个概念,因为城市和经济的最根本核心就在于人。有了人口汇集,才有了资源汇聚,从而能够看得到未来。

而如果没有了人,或者区域人口持续性下降,就会像游戏角色不断下滑的血槽,或许刚开始时痛感还不甚明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与对手的差距将日益明显,直至在游戏中竞争力越来越弱。

本文综合整理了网络上部分关于近几年中国区域人口的相关数据,并且重新整理了两份资料:2017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增量大数据2017年全国主要城市人口变化大数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00-2010年我国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速对比图

在小川之前的一篇推文《大国崛起:1949年~2017年,中国人口5.4亿~13.9亿,城镇化率10.64%~58.52%》中,曾对自新中国建立至今,分阶段的城镇化率进行过相对深入的分析整理。

其中有个观点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城镇化率提升速度很慢。从1949年到1999年这五十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从10.64%提升到了30.89%,增幅为20.25%。但是从1999年至2017年这十八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却从30.89%提升到了58.52%,增幅为27.63%。

那么今天我们再结合上图中的“2000-2010年我国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速对比图”就会发现,虽然从2000年开始,中国城镇化进程全面加速后,中国人口已经出现了分区域各自汇集的势头。但是整体来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几乎所有的大区都有人口增速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

所以从2000-2010年这十年的中国城镇化进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普惠式”城镇化,即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城镇化,区域龙头的人口吸附能力还尚未完全形成。

2011-2016年我国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速对比图

到了2011-2016年这个区间,大家再仔细观察上图中的各区域人口增速差异,就能够明显感受到人口已经明显在向南移动。

首先是东北地区除了沈阳和大连极少部分区域,其余的东三省大部区域人口增速已经明显低于全国,这也和近几年来东北经济整体的表现高度吻合。

而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的部分区域,人口增速很大程度上其实还是在受益于本地人口生育意愿影响下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全国人口平均增速数据的参考性,那么接下来再根据全国非常有代表性的区域中心城市,来看看从2011-2017年人口变化有哪些新趋势。

2011-2017年部分重点城市常住人口逐年增量示意图

整体来看,从2011-2017年这几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流动情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最老牌一线城市,已经完成了人口的积累,对于人口的需求日渐朝着“高精专”人才的方向发展。总量上看上去基本已经滞涨,但是实际上,却是低净值人群不断流出,高净值人群继续补位的一个循环过程。

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发展型一线城市,迎来了有史以来做大人口规模的最好阶段。这个阶段的来临,和北上关上大门的因素息息相关。广深虽略逊于广深,但是与其余国内一众二线城市相比优势依旧十分明显。抓紧时间,在未来十几年间将人口补充至接近两千万的超级城市体量,是广深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十年看,中国一线城市的安全人口规模,大致也就是在两千万左右这个级别。

其余各区域中心城市,或者所在省最强市,开启了对于省内资源和人口的全面吸附期。其中杭州、长沙、重庆尤其比较突出,增量出色。

2016年我国人口密度等高线

小川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网友的提问,大致是关于中部几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未来的发展潜力排序。

其实这个问题的代表性就在于,很多朋友都在关心一件事:比如我的家乡,或者我现在所在的城市,它在全国或地区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和排名是怎样的,未来有可能“逆袭”吗?

对此,小川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时间到了当下这个阶段,中国建立已经近70年,改革开放也已经40年。能有的政策和人口红利基本上全部结束。所以结论就是:你现在是什么样子,未来极大概率上就还会是什么样子。

换而言之,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城市的“阶层”固话效应已经形成。

当我们观察中国的区域人口密度等高线就会发现,有且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区域的情况明显优于全国,京津冀、中原和成渝都要明显弱上一层,这也符合中国整体的区域经济大格局和大逻辑——即使是以中国的人口体量,能够创造和供给的世界级城市群,数量也极为有限。

2017年省份+直辖市发展潜力图

城镇化率越高的省份,能够从本身获得新增人口的机会相对就越低,因为已经完成城镇化的人口不太会继续频繁性地进行城市迁徙。这些高城镇化省份(直辖市),未来的人口来源必然是那些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甚至经济还出现了滞涨情况的地区。

城镇化率较低的省市(以中西部省份为主),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一般是省会),在接下来还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人口增长。但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些人口的流向并不唯一,依旧会有相应的体量流向沿海地区和高城镇化率的省市。

广州常住人口增长空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表明广州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而2017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450万人,这样看来到2035年还有550万增长空间,平均每年可增加约30万人口。

深圳常住人口增长空间

根据《深圳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预期目标1480万人,2017年是1253万人,可见未来三年深圳常住人口还有227万的增长空间,年均可增长约75万人。

广州+深圳二城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加计划,对于大量经济较落后区域,以及城市行政级别较低,笼络资源能力较弱的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农村而言,无疑是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2017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增量排名

上面的2017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增量数据中,我加入了省份所处南方和北方的信息,这点希望大家特别关注。

最近的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来,中国南北方经济的差距并非在不断靠近,而是在不断扩大。由于经济的指数很多,所以有些信息上感觉还不太明显。但是人口的流向,可以很好地展现收入水平和宜居属性的差异。

2013年以来,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经济增速开始拉开,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个百分点扩大到2017年的1.4个百分点,2017年南方实现GDP为52.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是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的时期。相应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左右,呈现出全国经济增长“南快北慢”和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人口是决定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命门所在,当大家发现南方省份的人口流入情况几乎是大差距优势地不可逆转情况后,未来南北方区域经济的走势大家心里也有有所明了。

2017年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排名

相比上图中的南北方省份,其实这份南北方城市的人口变化数据,或许更为令人惊讶。在省份数据时,如果本省人口基数较大,且当地生育欲望较强的情况下,在省份整体表现上还能够保持不错的状态。

而细化到城市后,大家发现排名靠前的北方城市只剩下了西安和郑州。这两座城市,还分别是国家层面重点扶持的区域中心城市,且客观讲分属中西部。整个东北和华北,在人口情况上更为不乐观(另外,二城目前也仅处于二线城市中/弱的水平)。

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对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关系密切。我们再看看南北方在科技研发支出经费上的差距:1998年北方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为73.8%,2016年更是下降为64.1%。

本文数据,仅供各位做未来人生及职场规划时参考,不做房产投资参考依据。

注:本文素材综合参考中国指数研究院、第一财经及多方网络媒体资料,深表谢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