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获取之建桥过河AND造船过河。
假设企业和客户之间有一条河,现在企业要到河的另外一边获取更多的客户,企业可能会有几种方案
第一种,造船,开到对岸,说服对面的客户先上船。
第二种,修桥,说服对面的客户从桥上过来体验
或许你可能还有很多种。此文重点不在这,只是想通过这个例子探讨下如何挖掘更多的销售渠道获客。
首先,我们应该先定义客户。做这件事有个前提,产品在一开始就明确了我们是谁?(定位),我们的客户是谁(对位)。
来自我的老师杨石头其次,我们应该思考他们在哪里,怎么找到他们并识别出来。
他们在哪里?那我们的项目来说
我们服务的客户都是5到7岁的孩子,他们除了在自己的家里面,还在幼儿园、商场、各类学习机构、游乐场、托管班。那么,是不是我们跟幼儿园谈好合作,就找到他们了呢?显然不是!
定位和对位在那放着,就注定我们的客户是他们中间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家长脸上写着我要学钢琴,那我们怎么找到他们呢?已有的营销实践和市场先驱们总结了很多方法和手段,由于产品的不同,具体用哪个会有差异。
我们首先采用体验式销售。一节课,45分钟,我们输出的是:课程形式、教育理念、获得成本、消费便利性等。家长反馈的是:钢琴学习的阶段、教育观念、需求是否明确、所见所听的第一次认知表达等。
妈妈在玻璃外看着呢更确切的说,45分钟,彼此更加识别了彼此,有一位妈妈看着表现优异的孩子是不敢相信,因为她认为他的家里面的大人没有这方面的基因,认为孩子也不会有。
作为销售,如果经验丰富,完全可以判断这位家长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学钢琴,至少能确定了百分之三十。
作为家长,如果不是蹭课,完全可以做一个有效决定,继续还是放弃。
我们好像搭了一个桥,这个桥的名字叫某某幼儿园大桥,我们首先通过这个桥来到了对岸,然后用体验式销售识别出了目标客户,现在我们要带他们过河了。过河对家长来说,会有一个位置的变化,也是一次不同的体验,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她愿不愿意过河?这其中,有愿意的,也有不愿意的,还有犹豫不决的,愿意的自然会过河,不愿意的怎么说也不行,犹豫不决的需要我们跟他们共同决策,不知道哪一天就变成了愿意那一部分。
书中已经有答案我们会把精力放在愿意和犹豫不决的客户身上,对面毕竟有不一样的风景,说大了可能还是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大多家长犹豫不决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他本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第二个,他对我们还不了解,缺乏动机认知。
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家长共同认知决策。扔掉所有的商业逻辑,我们跟家长一起发掘孩子的这个可能,只要孩子不讨厌,我们跟家长就有机会,大多数家长也很开放,他们也知道没必要走专业线,就像知乎里面的一位家长说的一样,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掌握这个乐器,孤独的时候弹一下钢琴。
不同的幼儿园同样的画面如果说一个幼儿园就是一个桥,那我们就需要建立更多这样的桥来获得机会客户,每个桥就以幼儿园的名字来命名!
怎么建桥的问题也是个独立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TOB的路径。不过,这个投入是值得的,毕竟每年都会有一波适龄孩子成为我们的目标客户。
建桥过河完全值得我们去做,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驾船过河这种方式。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就建桥过河,怎么选址?怎么建桥?门清!现在要驾船过河,没干过,不过知道得先有船,还得有好的水手。
这个船怎么搞?需要三个部分,船桨、船帆、发动机,分别对应销售力、形象力、产品力。
销售力方面,不是说有多么牛逼的销售队伍,而是有更多可成功销售的因素,综合考虑价格、模式、买点、卖点、体验、场景等。
形象力方面,不像桥一样连接两岸,客户们不知道上了什么样的船,你们又将去哪里?综合考虑品牌、符号化、slogan、文化、所见所得等
产品力方面,这是核心,教育产品的教学、教务、理念、师资、形式都是重中之重。
有了这三个力的加持,我们就需要训练水手们了,告诉他们如何驾驭这艘船到达彼岸并拜访目标客户。
现在要出发了,第一步还是要找到我们的客户,怎么找到他们呢?我们决定派出水手到用户家中和商场中跟他们面对面交谈。
这个时候,还是用体验式销售吗?没有问题,只不过,体验的场景变了,直接在家里就可以体验。
接下来的场景是这样的,优秀的水手们扣开了目标客户的房门,把我们的产品安装,客户在家中就可以来个30分钟的产品体验,我们会邀请客户们把钢琴留在他的家里面两周一个月甚至更长。完美OR其他,继续下一步,留下或者下一家,也许就是他的邻居呢。
一个月的磨合,目标客户中有一些人愿意跟着我们上船了,接下来可能就是一个半年或者一年的假期。我们需要建造更多这样的船,让更多的客户上船并享受这个过程。
一切都是美好的,只缺我们去做!加油!
勇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