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专题】最是相忘花好月圆
本文参加【六专题】八月征文《月圆之夜》http://www.jianshu.com/p/46e015dd7ad9
年年花谢花再开,月月月圆月难圆。你我相濡以沫在凡常的日子里,相忘于花月圆的江湖中,得失之间,自带一份泰然……
2017年8月31日 星期五 晴间有风
晚间的风有些凉意,到底快秋天了。这样的清风携着口琴吹奏的乐曲飘然入耳,闲适醉人得很。走近些,仔细一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异域之美,颇具风情。这样清爽的曲子夹杂在广场舞横行的园子里,既显得格格不入,似乎又是格外出挑的。那是属于上一代人的记忆,不是我的,别人眼中,这样的老歌似乎于我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可我要说,我是真的爱呀。
其实,在我身上,不合时宜的又何止这一件?当下流行,在我的世界里,很多时候都是过眼烟云,甚或在面对之时一脸囧相,总之,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是那些老旧的、古朴的,总是在不经意间一遍遍想起,而后记忆的闸门便再也无法就此关闭。
感慨之际,抬头望向了月,今晚的月亮而不圆,缺了少半。她在等待吗?等待心仪的约会对象,焦急之际,或许红了脸,只得遮住那羞面,待农历十五月圆之夜,用圆满皓洁迎接爱人,供人相思凝望。
或许,这世道人心本就没有所谓的圆满吧?于是这一月一次的月圆便显得格外珍贵起来,也正因如此,古人的诗词歌赋,今人的歌词乐曲,和“月”相关的不计其数,能确信和“月圆”相关的也数不胜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美,意境美,今人改编的曲子也美。苏轼的《水调歌头》广为传颂的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人谱曲演唱,亦成为经典。
恰巧,我个人偏爱的一些老歌都是和月有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圆花好》《花好月圆夜》,这几首听来都是值得玩味的。特别是第二首,我记得莫文蔚还翻唱过,老歌新唱,别有一番情致。
不过,我还是宁愿那声音是从老式唱片机发出的,或者出自老上海的某个歌舞厅。台上(唱片里)在唱,台下(屋子里)边舞边说些蜜语,那份闲适非现在的你我可与之相较,若能穿越体验一番,简直妙极。
你听: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翠盖并蒂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柔情蜜意满人间(之后是从头开始的再次循环)
坦白说,上海我是从未去过的。较之如今的繁华,老上海的韵味似乎对我更具吸引力。
心里哼唱着这首曲子,想象中的场景逐渐清晰起来:也是在一个有风的夜晚,月儿缓缓升起,弄堂里一个身材曼妙身着旗袍的姣好女子(当然也可能是穿长衫的帅气男子)隐约可见。我以为眼前的人儿就是梦中(思念中)的她(他),借着月光想要上前,终还是没有。此时,花儿的幽香吹进了我心里,那羞涩的心,仿佛被轻轻推开。似水的柔情包围了我,是往事历历还是寄情心怀不得而知……
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心空了一块,缝补完整,始终不那么容易。那时候是没有MV的,对歌词的体味恐怕大多要靠经验和想象。花好月圆,月圆花好,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个甜蜜得不能再甜蜜的词了,可我却想,若是那歌中所唱,不是现实,都是臆想,美则美矣,曲终人散,岂不怅然?
近来夜间时有烤焦了的味道入鼻,我知道,那是因为农历七月十五快来了。也是月圆之夜,可却往往是月圆人不圆的,人们借烧纸钱的方式寄托一份哀思,说出心中积蓄已久的话语,看似是对故去之人宠溺,实则更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梳理。
想来,我们从老祖宗那里承继了不少情感寄托的方式:吟诗作画,听歌唱曲,放天灯,睹旧物……,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安慰自己就好。
身边常联系的人不多了,能偶尔说说话的更是屈指可数。我明白:江湖(社会)中人,没有谁活得简单容易。所谓花好月圆,一半是聊以自慰,一半是且行且珍惜,不如不要刻意想起什么吧?只怜取眼前和当下的,活得简单纯粹些,活得洒脱欢快些,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本文内容纯属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未经许可转载或擅自标注原创者,将保留一切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