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小记》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第七节 孩子的学习

2021-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初夏槐花香

5  .  激发学习动机

(1) 奖励和强化心理饥渴点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第一要找到孩子的心理饥渴点,孩子最渴望什么,可以从这个方向来确立,满足一个饥渴点之后,他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饥渴点。如果我们想直接把孩子引到向东的方向,很难,因为现在孩子正在朝西呢,怎么办?我们第一步先让他朝西北,然后朝正北,东北,慢慢地靠近东,这个方向在不断地调整,孩子的心理饥渴点也在不断地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饥渴点。家长去奖励和强化孩子的这个点,也就是刺激他这一个点,发现他这一个点。比如孩子玩游戏,刚开始可以满足第一步,满足他这一步的目的是要把他另外一个饥渴点激发出来,以便于我们的牵引和激发。

(2) 确定诱因的价值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刺激和反应上,对个体之所以进行某种行为的动机解释为该行为受到过强化。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某一行为能够反复出现,如做算数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对能对做算数题进行强化作用的奖励。这一过程称之为确定诱因的价值。例如,对于阅读行为的强化,设定奖励为看两集《海绵宝宝》的动画片,对于一个成年人和一个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其诱因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对可以无限制地看动画片的小学生和他被限制了一周不能看电视以后,其诱因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3) 自我实现

        什么叫自我实现?就是成为孩子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需要。自我实现的特征就是接受自己和他人,自然、开放地与人建立深厚而民主的关系,具有创造性、幽默性、独立性,从本质上讲就叫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重心与核心。我一直强调“养心”二字,就是只有把孩子的心养得很健康。只有把孩子的心养得很健康。只有把孩子的心养健康了,孩子才能够接近于自我实现、自我教育的可能,否则都是被别人管出来的,被别人要求出来的。就像我们很多孩子,为什么上学?别人都去,我在家没意思,这样的孩子就很难实现自我发展。学习好的孩子都会有一个共性——自觉,这种自觉是不以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是自我实现内在动机产生作用的一种表现,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需要。

6  .  孩子的需要层次

(1)  缺失需要

      缺失需要,也就是我们家里要给孩子提供基础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吃饭能吃得饱,吃得有味道,睡觉能睡着,不生气,不着急,不担心明天,这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种安全指的心理安全,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孩子的安全感。爱和尊重的需要,这种爱是要提供给孩子有充分被爱、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感觉,这都是尊重的范畴。这是一个人,一个孩子,一个生命发展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在家里还受干扰,得不到满足,还存在缺失,就会直接伤及孩子的成长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弄得孩子很烦,很不舒服,很别扭,憋着气吃饭,憋着气睡觉,起床也是带着情绪起来的。孩子干什么事都不顺的时候,他的成长需要就会受到损伤、受到破坏。

(2) 成长需要

      什么叫成长需要?就是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如果前面的需要我们不能够给孩子充分提供的话,孩子求知的欲望就会受到破坏。也就是我原来讲过的一句话,孩子从家门口迈出第一步是被动出去的还是主动出去的,也就意味着他的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的求职欲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有没有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他的理解主要是在他的成长空间,也就是他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他的朋友,他的老师,他特别渴望老师多看他两眼,特别希望别的同学跟他好。如果天天在家吃饭都没吃饱的孩子,想不到这个,上课老琢磨,下了买零食吃。审美的需要,人的其他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想到审美,审美是很高的一个层次,就像我们过去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审美,吃一份白面馒头那已经是很美的事了,谈不到审美。如果孩子前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后面的需要就会受到抑制和破坏。

内容选自皇甫军伟——《以心养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