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禅室随笔》有感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九月二十八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华亭派”主要代表,万历十七年进士,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画禅室随笔》是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其主要内容包括论用笔、评书法。论用笔主要论述了用笔、用墨、结体、章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论述用笔,其中“巧妙”二字,是其中论述的核心。“评书法”重点列举了文徵明,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等大家,评述其书法渊源,风格特征,成败得失,主要论述本文中的评书法部分。
在评书法中,表达的主要的观点是“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这是董氏对于唐、晋、宋书法审美的介定,是历史书论上第一次以韵、法、意概念划定三代书法,韵最高,其内涵与法、意又不可分割,三者相辅相成,“晋、宋人作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他所观照的线索是以晋韵为宗,以唐法为径,以宋意为新。
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主要有用笔、用墨、结体、章法。这里主要论述结体和章法。
结体
董其昌体倡的结字原则是“以奇为正”,他以为王羲之的最能够达到“似其反正”的境界,他认为:写书法最忌讳的是位置一样大小,而且一个字中,必须有收有放。“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其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董其昌的以奇反正的主张与元、明之际崇尚规矩体态的书法观不同,体现了他的审美意识,追求结字的错综变化,疏密相间,忌平整均匀,他列举了二王法书的例子,证明晋人于结字中求变化。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呈现出结体多变,风神独秀的特点,皆源于此。
章法
至于章法,董其昌重视映带照应,追求章法布局上的巧妙。他説:“古人论书,以为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可见章法上要求大小错落变化,不可一成不变,熟练临帖,随手而出,董氏书法疏密错落,气韵生动,表现出其在章法上的深厚功力。
董其昌书法平淡清新,体现出淡的气息。董氏论书也讲究清淡,以简淡古朴胜,意标举一种自然天真,素淡雅致之意这审美情趣得力于他的禅宗思想,其禅宗书论主要表现在尚神和强调顿悟方面。董氏的禅宗书论对于书法顿悟等境界的追寻使书家主题摆脱了对法的依袝,而至臻于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董其昌的书法后人褒贬不一。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强调个性解放,董其昌很年轻时就想摆脱当时流行的吴门书风的影响,最初从学习唐人书法入手,临摹研习颜真卿、怀素等人的书风,后来又上溯二王。这难免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觉得他是摹古一派的,其实他是学古而不泥古,讲求神似而非形似。他的临摹,其实正是一种再创作,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概括来说,董其昌的书法特点是用笔轻淡、结体内敛、章法虚空。”董其昌用笔非常轻淡,几乎是用笔锋来书写,不重按,用墨也比较淡,这体现了董其昌对“平淡天真”的美学追求。
读了这个文章。我们应该学习到他的用笔论中的几种方法,学习他的书法理论,体会他的美学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