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人生》中的演讲艺术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一名哲学教授。他的语言朴实、简练,又富有哲理。这在他《阅读与人生》的演讲中得到充分体现。
文章分为三层。第一层:不务正业、博览群书;第二层: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层:不求甚解,为我所用。每一层说的顺畅、水到渠成,没有一点违和感。“我读书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我简单地说一说”、“第二点呢,就是读什么。读什么我是强调不走弯路,你读那些二流、三流的书,都是在走弯路。”,这样的语句俯拾皆是。这不像演讲,倒像是聊天。
我们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也是这种感受。神奇的比喻、历史掌故,信手粘来。作者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克里斯蒂普的话,“一个人爱上了女主人(哲学原著),但是怕麻烦,就去和她的女仆(有关哲学注解的二手、三手的材料)谈恋爱”,来说明亲近大师作品的重要性。他列举了自己习作《面对苦难》被试卷命题者肢解阅读,说明“视界溶合”的概念。风趣幽默,令人信服。
正如周国平所说,“大部分经典作家,他们都非常注重文风,力求写得简练明白。晦涩的还是占少数。”周国平是当代哲学大师,却自谦自己只是一座“桥梁”。他的为人如他的行文一样充满自谦,文如其人。
哲理性是他的语言第二特色。
作者把“读书”与“人生”相联系。“读书就是为了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让你享受人之为人的这种精神的幸福。”在北大,同学们为了有个稳定的工作而忙碌,做论文,跑关系。周国平却一头扎进了图书馆,看了很多课外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果戈里、契诃夫等等翻译过来的书,他基本都读了。所以在北大戴了一顶“不务正业”的帽子。
现在人读书太多功利 ,把“术业专攻”当成金科玉律,分科很细。其实这严重限制了一个人的视野。培根在《论读书》一文强调,“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同的书,自有不同作用。
“在心灵的深处,精神生活的深处,是没有这些界限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生活的。”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你的精神文明的高度,实际上是从你哲学、文学、艺术的水平来标志的,由你所诞生的这些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来标志的。”
“有效的读书,好的读书,一定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原来不知道,然后把它唤醒了以后,就像一颗种子,开始发芽、开花、结果了。”
哲思句子不胜枚举,到处闪现出一个学者的睿智。
演讲是要分清受众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是演讲者必须考虑到的因素。面对一群学生,周国平选择拉家常式,既是睿智的,也是他谦逊人格的一种良好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