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人格体检的CT
在今天的城市环境下,残化一个孩子的自立能力非常简单,只要充分满足孩子的所以欲望就好了。许多的妈妈就是用超级母爱达成这一点的。她们也从小教育孩子不要说诚实守信,可在没有任何压力(诱惑、风险)下,看似完美的说教其实没有多少意义。人品只有在压力下,才能显现和铸成。
一个已经成人,而仍不能自立(经济上啃老)的年轻人也会很慷慨,甚至乐善好施。可只有自立之人的慷慨才真正靠得住,否则,只是一种慷慨的“转移支付”。
很多富二代的人生,从来没有机会“在压力下”做人格体检。他们在和北漂、沪漂们同场竞技中,弱爆了,要不是靠点什么(关系、资源等)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赢了也误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强。
对中产阶级的妈宝,命运非常依赖运气,一旦陷入逆境的压力中,那些假定的品质一个都靠不住。压力可以打垮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可如果在孩子最需要“压力塑造”的成长期,你剥夺了他们承受压力的机会…,你就等于取消了孩子所有的考试资格。信心满满地期待,压力来临时,他足够优秀。
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和拔高,作家在刻画人物时所用的手段也是加压,雨果笔下的芳汀、冉阿让…,在对芳汀的美丽的金发和洁白的牙齿做过很多铺垫式的描写后,逐一让生活的艰难剥夺了它们,直到剥夺了女性最后的一点点尊严。冉阿让因救急姐姐几个饥饿的孩子而偷了几片面包,从而落入深渊,五年的刑期在不断的越狱挣扎中,被加到了19年。反社会倾向促使他又偷了唯一肯接济他并尊重他的主教。主教面对抓捕归案的冉阿让,没有惩罚,反倒给了他更多的银器。以德报怨也是一种压力,一种买下他灵魂的压力。冉阿让被塑造成了人人尊敬玛德兰市长。
得知一个无辜贫民将顶替自己成为苦役犯时,风光无限的玛德兰市长再次陷入挣扎。是做天堂中的恶魔,还是做地狱中的天使?太难了!他选择了后者,重新成为苦役犯。压力是人格的CT。
不少中学都要求学生穿校服,这在孩子最爱美的青春期,从着装上,剥夺了他们的爱美之心。作为代偿,孩子们“拼鞋”。一双鞋就八百多(15年前的价),妈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嘛?
她们直接就把孩子价值体系的原点搞丢了。也同时把度量单位搞错了,孩子从此建立了以此为单位的“应该体系”。认为刷家长卡留学是应该的,甚至毕业后还可以接着刷。很多家长倾其所有让孩子留学,可这样留学的孩子多数都没有能力留在国外,镀金回国的留学生太多了,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他们回来就会发现自己和留在国内发展的同学拉开了差距。发展变得更加艰难。
赖在父母那的大概率会成为妈宝宝。有些家长,这时才开始觉悟,可如此多年的公子生活,他们真的还能自立吗?如果你有能力给他找份工作,也许在吃穿用度上养活自己是可以的。
但这是自立?一线城市的房价,他能像北漂那样自己拼出来吗?绝不可能。如果你再投入几百万,帮他解决房子,那在他的“应该系统”里,他还可能自立吗?他如何跟自己的孩子说?像父辈对自己那样对孩子吗?没这能力,不这样,孩子的“应该系统”(三观)如何能答应?
实话说,他们这一代也的确比较难。可你关注一下有自立传承的孩子,他们都能自立,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卸载“生存压力”。是压力成就了这些孩子。他们因自立意识建立了自己的尊严,今天,自立的尊严是第一人品。否则再值得夸耀的品格都可能是一种变相的“转移支付”。
我们一出生就欠人类社会的,语言不是你父母发明的,生活的一切便捷,你想一想“电” ,就知道我们受益于文化积淀的部分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妈妈们,不要在成长期,剥夺孩子们感受压力的机会和权力。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知道节俭就是最基础的“小压力”。担当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没有逆商,就会勇气不足,勇气不足,就会错失良机,措施机会,就会挫败信心,挫败信心,就会缩小格局,缩小格局,就会丧失眼界…
想不远,看得能远吗?看不远,还走得远吗?压力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压力面前,病灶比CT上的还清晰。
而教育和检验孩子(包括成人)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居然是“天文学”的第一原理:为何要仰望星空?
也就是我们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不特殊。如果你觉得你啃老是对的,那你儿子啃你也一样,大家都啃,物种就亡了。康德的道德律就是仰望星空的结果。
注:图片采自网络
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