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城墙如何避免豆腐渣工程,朱元璋想了一妙招,现代人自愧不如

2018-10-30  本文已影响7人  史趣

很多人去南京看过老城墙后,都会对城墙上的砖块记忆犹新。这些砖块同其他古代砖块一样,乍看并无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观察却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文字,有监制单位,有烧制单位,也有匠人姓名等基本信息,密密麻麻,俨然商品的说明书。

城墙属于抵御外敌的防御性工事,一般规模庞大,工程浩繁,建造者为何要在砖块上刻上砖文呢?

显然,这不是美观的需要。这要从他的发明人朱元璋说起。

1366年,朱元璋听取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南京修筑城墙。两年后,朱元璋应天称帝,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也为了使子孙世代坐稳龙椅,他进一步组织力量修建。

修建城墙工程量大,旷日持久。朱元璋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力量来组织修建。据史料记载,先后有28万民工,涉及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来投入修建。朱元璋要打造的是史无前例的坚固城墙。

在具体建设上,朱元璋一改传统的泥沙混合的方法,直接用砖头修筑。这些砖块达到3.5亿之多。因此,砖块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墙的坚固程度。

这些砖块一般取自江西、安徽等地,所用皆是优质黏土以及少部分的白瓷土,牢固性非常强。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动用工人多,二是所用砖块多,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保证砖块的质量而不出现“豆腐渣”工程呢?

先前烧制的砖块质量层次不齐,有的含有杂质,有的不合标准,在施工中这些砖块也就无可避免的破碎了。这让朱元璋十分头疼。

思前想后,一个想法在朱元璋头脑中萌生。既然砖块质量层次不齐,何不来个源头追溯呢?让每个砖块上刻上匠人的名字不就好了吗?

于是,他要求中央所属工部、军队以及各府、州、县烧制城墙砖,各烧砖单位负责人和窑匠的职务和姓名均按照一定要求印在砖上。砖文不仅刻有各级监制人姓名,还有造砖匠人、佃人等生产者的姓名。这种实名制、源头追溯的做法,恐怕连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这些严格把关的砖块通过长江航线水运至都城,投入工程建设,而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就要追究组长及匠人的责任,人头落地也就在所难免了。

重刑之下,砖块质量有了保证,城墙的质量也就不在话下。这也是南京城墙历经百年仍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