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育儿路上,我犯过的错有多少

2017-08-18  本文已影响344人  想飞上天空的鱼

偶然在《天涯》上看到一篇文章——《跟一位妈妈和她儿子出游,我快疯掉了》,很是同情里面的小胖,也在反思自己。

小胖做很多事情,妈妈就会在旁边指责和纠正,“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小胖把水倒进酱油碟子,用手指蘸着吃,一顿骂;小胖不小心把水洒了,一顿骂;小胖筷子不小心掉在桌子上,又是一顿骂。

小胖妈妈的神经没有一刻放松过,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儿子,嘴巴随时巴拉巴拉,对儿子重拳出击。

网友都很同情小胖,说好好的孩子要毁在妈妈的手上。确实,小胖脾气很暴躁,八岁多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耐心和自制力。在海边玩,天热就急着回酒店吹空调看电视。因为酒店换了房间,钥匙没拿到,迟了一点,小胖就暴跳如雷。假如小胖妈妈平时对他多一点耐心,应该会好很多吧。

这篇文章看得我触目惊心,底下很多妈妈的评论也都说有自己的影子,虽然没有这位妈妈这么明显和强烈。

我不禁反思,为何有的母爱会如此沉重,让孩子窒息,这也提醒我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避免过度地管教,不能过于束缚和限制孩子。

  这个暑假,带孩子回娘家住了一个多月。我在相伴的第一天,就勉励自己,善待自己,善待孩子,做一个温柔的妈妈。可没想到后面的剧情跌宕起伏,让我疲惫不堪,与其说是娃的不听话,倒不如说是我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育儿路上,我犯过的错有多少

一心理预期不够,育儿环境变了,没有提前给自己和孩子做心理准备

这次带他回外婆家,有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还有一个比他大三岁多的哥哥,和一个才七个多月的小妹妹,我只想到了一家人欢聚一堂的热闹,孩子能有伴玩的开心,却忽视了他的心理建设。

东东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平时公公、婆婆、老公还有我四个人围着他一个人转。这次一下多了两个小孩,并且还多了很多亲人,要面对和处理得问题比往常多得多。

东东开始两天表现得还不错,一次饭桌上,东东突然对舅舅说:“你们为什么总是夸桐桐妹妹,就是不夸我呢?”

桐宝是个粉粉嫩嫩的小胖墩,肉嘟嘟的,小胖手小胖腿有好多小藕节,大人逗她一下就笑咪咪地。舅舅下班一回来就要抱着她玩好一阵子,平时,我这个做小姑的,也是抱在怀里,喜爱得不得了。

我不曾想到,东东其实内心很吃醋,“妈妈,为什么你们都只抱桐宝不抱我?”我努力和他解释原因,并告诉他妈妈是爱他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都爱他,还有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就要努力去做好。

“为什么桐宝什么都不做,你们大家就这么喜欢她?”和他解释过好几次后,他慢慢能接受了,但是他偶尔还是会说:“妈妈,你今天不许抱桐宝哦”,有时看着我逗弄桐宝,他会不由自主地捏一下她的小腿。

突然发现,小孩的世界你真的要特别有耐心,你以为反复和他讲道理,他就一定能懂,那你错了,五岁多他确实能听了,但当一个真实的情境在他面前,他的妈妈抱着别的小孩又搂又亲的时候,他是有点难接受的,尽管我反复强调和证明了我很爱他。但是请不要忘记,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唯一的地位。

他对桐宝反应很强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玩伴——曾曾哥哥。在两人闹矛盾后,曾曾会故意表现对桐宝的亲近,来激发东东的怒火。曾曾一声一句“桐宝,桐宝,我最爱的是桐宝”,语调故意放缓,声音特别甜蜜,东东屡屡都中招,气得咬牙切齿。

难怪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三个人就会构成个小世界,东东既要嫉妒桐宝分夺了大人的爱,还要提防兄弟对桐宝的爱。也许此刻和东东说格局和胸怀的问题,无疑对牛弹琴。

嫉妒、失落、被排斥,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混乱的娃娃出现了。当混乱的娃遇见了更混乱的妈,问题便层出不穷。

我承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环境只是触发问题的契机,这也反映平时自己的教育,过多地宠溺孩子,以他为中心,他才会有今日这般的失落。

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哥哥晚上吃面条,他也要吃;哥哥的是煎鸡蛋,他的鸡蛋必须也得煎。

那天,外婆给他煮了个土鸡蛋。他剥开,蛋白裹着蛋黄,很小,他可能自己没意识到,吃掉了,事后他大哭,说自己的蛋黄不见了。

还有一次煎好的鸡蛋端上桌,他看到不是一个整体,破了一点点,不行,又要外婆重煎。开始我和他温声细语,他不听,我升级为大声指责,他更不听,变成惊天动地的哭闹,我气急败坏,直接把他轰出门外。外婆很是心疼,“你不要这样啊,孩子会吓坏的。”

事后我反思,他这样寸土不让,非得让人家满足他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内心觉得桐宝更受优待,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争取大人更多地关注。

后来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这里使用“原因”一词时应该小心,因为我们一般不会意识到是妹妹的出生而导致哥哥成为问题儿童,但这种情况却经常发生。原因在于这个哥哥对妹妹出生这件事所持有的态度不正确。

很多孩子内心都有种优越感,当这种优越感被破坏,他或许就会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来获取大人的关注。

再来说说我自己,平时在杭州,下班带娃,感觉还算顺利。这次虽然是自己娘家人,但太过要面子的人,内心深处总是担心他们会说我没把孩子带好,一有风吹草动,我就特别容易生气。

那天,东宝舅舅,舅妈带他和哥哥去买菜,不小心,龙虾袋子里的脏水滴到了东东手上,东东条件反射似的把小脏手擦在了舅舅的白衬衫上。

听完曾曾的叙述,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平时在家也这样,只要是他觉得是脏的,他就往我身上擦,我苦口婆心了无数次,但总是未果。

其实这是我平时方法不当导致的恶果,但当时觉得他的做法让我颜面尽失,我当着曾曾的面对他一顿劈头盖脸的指责,小家伙嚎啕大哭。

还有一次,东东吃卡士牛奶时,撕开盖子,就往上面舔,看到他这么馋的样子,我又是一顿怒吼。这样的一副形象与心中的完美小孩相差甚远,脏兮兮的小馋猫,怎么这般没有教养?当着小表哥和外公的面,我教训了他一顿,他又是一顿大哭。

事后想想小孩贪吃一点有什么错呢?那一刻他那么开心。即使我再看不惯,也等事后再提醒他。

第二,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纷争

育儿路上,我犯过的错有多少

整个假期,东东和曾曾天天在一起。两个小家伙好起来跟一个人似的,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曾曾跑出房间,东东跟在后面追出来,哇哇大哭。我去问曾曾,却是很小的事情。小家伙见了我,哭得更凶。这样小的事情哭成这样值得吗?我先是好言相劝,硬是不听,怒火从心中升腾,呵斥他不要这样,他愈加大声,气得我揍了他一顿。

事后我又后悔,第二次还是这样,小家伙不但追着跑,还动手打起了哥哥。我很紧张,更加大声地呵斥东东,又陷入新一轮的死循环。

问题反复出现,我想一定是自己的方法不对。东东和大一点的孩子玩,本来处于弱势,不管他出于何种原因大哭大闹,起码我自己要控制情绪,不能以暴制暴。

东东舅妈的做法比我高明多了。那次两个小家伙吵闹后,舅妈进去,她先给了东东一个拥抱,然后让他冷静一分钟。再和他共情,东东抽抽噎噎地说哥哥那个东西不给他,他很难过。

舅妈说:“那个东西是哥哥的,他是有权决定给与不给,你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不是也不愿意给别人吗?再说你要了那种东西有什么用呢?这是可要可不要的。你主要是生气哥哥没给你,不能容忍这种被拒绝,对吗?但你想想哥哥是不是每次几分钟之后就来找你玩,他也很喜欢你的啊,他现在是故意这样激怒你,你不要上他的当啊。”舅妈这番话让东东平静下来。

东东不哭不闹地走出了房间,确实我得好好反思,一遇到问题,我自己先上火,貌似我只能接受一个完美的宝宝,我无法忍受他的哭闹。我忘记了他还是个小人,他还是个容易被“杏仁核”控制的小孩,更为理智的上层大脑还需要到20几岁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所以他前一秒可以像个天使,瞬间又能变成冥顽不灵的小坏蛋,而这一切需要的是大人无比的耐心加巧妙地方法。否则大人不会控制情绪的坏脾气就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这样孩子更加难以管教。

我逐渐接受两个小孩吵架是常态的事实。当两个小孩发生矛盾时,我试着他们自己去解决。

又传来东东惊天动地的哭声,坐在客厅的东东外婆按捺不住了,我拦住她。计时开始,他哭了两分钟,很快就没声了。我悄悄地躲在门口,观察动静,不一会儿,又传来兄弟俩的笑声。

确实,大人不必过于在意小孩间的矛盾,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地冲突中习得两人相处的最好模式。

倘若大人总是去打断,去干涉,就会妨碍小孩自己去学习去探索的脚步。哭也好,闹也罢,他只不过是宣泄情绪而已,当他宣泄完毕,哭闹的方式不管用,他自然会慢慢学会更得当的方式。

当然最差的是你在一边教孩子要学会处理好情绪的时候,而自己面对孩子的一丁点错误瞬间就暴跳如雷,你现身说法的坏情绪处理法比这要坏一万倍。

第三,学做轻松妈妈。爱的教育大于冷处理大于粗暴的打骂

育儿路上,我犯过的错有多少

(一)给孩子爱和尊重

我在前文提到的那位妈妈,很多网友指责她,说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这位妈妈听到,内心一定会滴出血,她不是不爱,是太爱;不是不爱,是不会爱。过多的爱让她把所有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用力过猛。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母性的天然使命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把母亲的作用弘扬得过分伟大,我们很多妈妈不自觉地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唯恐我们些微的闪失会给宝宝造成不良影响。我们焦虑孩子的点滴问题。

在孩子面前,我们时而是天使,时而是恶魔,在许多中国丧偶式的家庭中,中国的妈妈无比强悍,她们要化身成女超人,既要承担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孩子的兴趣发展、学业发展。

她们乐此不疲而又心力交瘁,在淘宝大战中,你会发现购物车上最多的还是给孩子准备的物品;在一年的消费支出中,你会发现孩子成一台碎钞机,你一边在自嘲费钱的宝宝,一边又在欣然地为宝宝的各项费用买单。

你爱啊,爱得死去活来,在老公这一块情感的匮乏中,你把所有的宝押在了孩子的身上,你疯狂地付出,付出的同时,脑海中构想的是完美宝宝,而宝宝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你又会疯狂地受挫。我这么费心费力带一个娃,我怎么还带不好?……

你是一个勤奋的妈妈,闲暇的时间你顾不上健身养颜,你关注着海量的育儿信息,这边说“不要把孩子养成一个遭人厌的孩子”,要把孩子培养成懂事、讲礼貌、符合社会规范的孩子。那边又是一篇“太懂事的孩子不好”,孩子过早地学会看大人脸色,不会尊重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人格是不健全的。“孩子不能看太多电视”,“孩子要远离电子产品”“孩子吃垃圾食品危害有多大”……

OMG,在这海量的育儿信息中,我们需要一颗智慧的大脑,我们必须要学会甄别,“此之蜜糖,彼之砒霜”,这些方法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

看到孩子在吃薯条,你大惊失色,“你怎么可以吃这些垃圾食品”,也许孩子刚刚尝到了甜头,不问青红皂白你一把夺过去,“我这是为你好啊,你要染上了吃垃圾食品的习惯,吃坏了身体怎么办?”而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你越是不让他吃,他越是想着要吃,但凡以后你不在他身边,他就可以放肆地自己吃。你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这个食品吃了对身体不好,你以为他就能听进去吗?我们成年人尚且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还不是照抽无误吗?

回顾自己的育儿经历,我感觉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我曾经也是一根筋,觉得孩子很小,不该吃冰淇淋,但是老公又买了冰淇淋放在冰箱,当这些已经构成了诱惑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灵活处理。

那次他想吃冰淇淋,我觉得自己的方法太过简单,无论他怎么索要,我就是不肯,直到他哭到嗓子哑为止。

可能这也需要区别对待,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较温和,大人说不允许他哭哭就算了。可我们家这位天生性格很执拗,他若不心服口服,他就不罢休,后来虽然我一直没有给他吃冰淇淋,但我和他彼此都心理不舒服。

还有一次他想吃方便面,也许孩子更多地是对食物的好奇,我说,你想尝试一下,看看它好不好吃,对吗?这个东西不是很健康,妈妈能理解你想吃,你答应妈妈,只吃一点点,好吗?小家伙觉得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可能感受到了被尊重,他真的只是试了一点点,之后再也不要了。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请求时,大人一定要灵活处理,也许你第一刻感觉这个事情小孩做不好,我答应他了他会不会得寸进尺,你先冷静地想想他为什么有这个诉求,既可以合理满足他的要求,又控制在不构成危险的范围内,达成双赢,这不是两全其美吗?再比如说暑假叫孩子起床这件事。

我先是温声细语叫东东起来,东东赖床,并且还提了要求:“我可以起来,但是我今天早上不想刷牙”,一听他不想刷牙,我就来火,不刷牙怎么行呢?我开始犯拗,母子俩的一场互控拉锯战开始,一个要刷,一个不刷,互不妥协,最后以我对他愤怒的指责收场,好好的一次起床,又闹了个不愉快。

第二次,叫东东起床。东东说“今天又不上学,我不想起来”,我没说话,“妈妈,我今天早上不想刷牙”,“好!”我破天荒地居然答应了,其实小家伙只不过是想让我同意他的请求而已,我什么话也没说,离开了房间,心情很平和。

正好自己肚子饿了,我拿起一块面包吃起来,吃得很是香甜,被他看见了,“妈妈,我也要吃”,他居然自己爬起来了,“我说,好啊,咱们一起吃面包”,全程没有多余的话,他去小便完,我把牙膏挤好,递给他,他很配合地刷起了牙,我没有任何评价,既没表扬他现在的刷,也没揪住他之前的不刷。他之后自己洗脸,吃早餐。

对比自己两次处理问题的方式,前者粗暴简单,后者平和冷静,不罗嗦,孩子反倒听话多了。所以我们大人往往不要纠结于和孩子言语的较量,适时的闭嘴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再来举个例子。 这是一个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我无法让自己的娃远离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积极地引导他呢?

东东想玩我手机上的《天天酷跑》,他每次都说“妈妈,你给我玩一下吧,我只玩十五分钟”,换成从前,我会决不妥协,现在想为什么不试着满足一下孩子呢?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到点我去拿手机,他都会还给我,有时候,碰巧一盘还没玩好,他说妈妈,我把这盘玩好了再给你。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之后并没有得寸进尺。

一天晚上,他继续这个要求,我和他说好时间,刚好要和他爸爸出门,他还在玩,我就交代他,并提醒他奶奶,到了这个时间段,就要收手机。我和他爸爸出门了,回到家,奶奶说,“一到点,他就把手机交给她了”,也许这就是爱和尊重的力量吧。

好多时候,我们不信任孩子,怕自己的迁就换来孩子的有恃无恐,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在用这种方式试探我们的爱,或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大人同意吃他想吃的东西,玩他想玩的东西就是爱他的表现,如果大人不允许,他的心灵就特别会受伤。有时候,吃一点,玩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大人做好的是监管和引导。每个小孩内心都有向善向好的天性。让孩子感受到爱和理解比去那种为了所谓的为孩子好,而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要好很多。

(二)确实是无理要求,可以直接忽视,冷处理

当东东迷上手机上的《天天酷跑》游戏后,便问我手机的密码。我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告诉了他原因。他就是不听,一直哭闹,之后我不便不再过问,任由他哭,哭到他不想哭为止。这次之后,他再也没有问过我手机密码了。所以对于无理的要求,大人可以坚持到底,直接忽视,不要心慈手软,把道理说清楚之后,他不听,就让他宣泄情绪好了。

(三)教育孩子,打骂是下策

育儿路上,我犯过的错有多少

古人云,“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太小,不懂事,打打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男孩子,不打不成器。

我觉得这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打的次数不能频繁,不打则已,要打就打怕。

第二,打的要有道理,要让孩子确实认为错了,不然打了等于白打。

第三,避免陷入恶性循环,不听话—打骂——依然不听话—继续打骂,如果是这样,孩子打皮了,这表明这套方法根本不奏效,并且还会恶化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一旦不好,孩子会更不听话。

这个暑假面对东东的一些行为,我控制不住,我打了他几次,但发现他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倒是自己百般内疚。

总之,不管何种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前提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再积极引导。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述了郭橐驼如何栽种树木,这其实和培养孩子的过程是一样的。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故吾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这说的是种树的人如果过于吝惜树木,担心它们,早晨去看,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还回头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养育孩子,过犹不及,以此和天下所有妈妈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