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难容之人】

【天道难容之人】

一、不学习的人
内心仁慈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愚痴;喜爱智慧却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行为放荡;讲信用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性情直率但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语言刻薄;勇敢而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给人添乱子;刚强而不好学,这种人的弊病就是狂妄。
学习就会获得智慧、明白事理;而不学习,心中则不会产生智慧。
没有智慧的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对什么样的“因”会导致什么样的“果”或处于浑然无知的状态,或处于谬知的状态。
例如,明明内心的安乐或痛苦来源于内心看待事物的态度,却误认为是外境造成的;明明发火吵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却误认为通过发火吵架可以解决问题;明明吃多了对身体有害,反而误认为有益等等。
其次,没有智慧对事物的真实意义也会处于愚昧和谬知状态。
例如,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寿命、家庭、事业等等,明明是无常的,终有坏灭的一天,内心却认为这些将会永恒不变、长久存在;明明是痛苦的事情,却执为快乐,明明是快乐的事情,却执为痛苦;明明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只是诸多成分的聚合,却误认为有自性。
人不学习,内心就会充满种种困惑和疑虑,充满种种愚痴和执著,于是诸多痛苦就会蜂涌而来。
仁慈、聪明、讲信用、率直、勇敢、刚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美德。但是这些美德如果没有用智慧来摄持,则不是真实的美德。因为缺少了智慧,这些美德未必能够让自己和他人离苦得乐。就像绢布和塑料做的假花,看起来也很美丽一样,但是却不能结出任何果实。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仁慈是一种利益他人的心,光有这种利益他人的秉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利他,或者虽然主观上的发心是想利他的,但是客观上的行为却损害了他人。有人经常抱怨自己“好心办不成好事”,这种情况是自己没有智慧造成的。正如,仅仅有想到某处去的想法和愿望还是不够的,需要具备眼睛和脚,没有眼睛和脚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想到某处去”的动机就好比是“仁慈”,“眼睛和脚”就好比是“智慧”。
很多父母对子女可谓仁慈之至、倍爱有加。含在嘴里怕融化了,抱在怀里怕压着了,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发现不良习气,也一味包庇纵容,不行管教,最后等到孩子长大了,发现自己养了一个“豺狼”,要不得、扔不得,万分痛苦。由于孩子自小养成了什么事情也不做的习惯,所有的事情,家长全部“慈悲地”代劳了,于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由于自小家长就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所以长大了,孩子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根本不知道关心和爱护别人。仅有对子女的慈爱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智慧,看不到前因后果,害了自己和子女的不乏其人。
有一只与主人相依为命的猴子。一天中午,主人在午睡,好心的猴子在一旁守护。一只苍蝇飞来,落在了主人鼻子上,为了让主人能够睡好,猴子便用手驱赶苍蝇,可是那只苍蝇就是不知趣,飞起来之后,又落在了主人的鼻子上,这样反复多次。猴子终于忍耐不住心头的怒火,操起一块石头,向着主人鼻子上的苍蝇砸过去,结果苍蝇没有砸到,主人的鼻子被砸得血流不止。猴子的发心不能不算慈悲,但是没有智慧的缘故,反而给主人带来了伤害。
有两个读书人,他们是邻居,共同在百里之外的学堂读书,因思念父母和妻子,便一同起早步行回家,赶到家的时候,已经天黑。其中有一个人的父母,看到儿子回来,非常高兴,赶紧准备好酒好菜,吃完后便让他和妻子同寝。另外一个人的父亲由于具有智慧,想到儿子一天走了一百多里的路,已经非常疲倦了,如果让他和妻子立即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男女之事,按照中医的说法,累极之后行房,轻则伤身,重则染上不治之症。于是,他故意严厉呵斥儿子不好好学习、贪图家室,一边责备一边佯装气愤,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并吩咐仆人,将其关在柴房里过夜。儿子先是感到很委屈,到了第二天传来同窗好友因贪图男女之事而暴毙的消息后,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有智慧才能将慈悲落实到实处,没有智慧则慈悲根本没有落脚点。
这个世界上,哪有人不希望得到安乐呢?又有谁希望得到痛苦呢?
可是如果没有智慧的话,离苦得乐永远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而已;世界上,心肠好的,也不乏其人,可是没有智慧,心肠好也未必真的能够帮助别人。
智慧从何而来呢?须知,智慧不会自动在一个人的心中无因而生,也不会主动从他人的心中或者从书本上跑到我们的心中来。智慧唯一是靠学习而得到。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很大程度上在于人能自觉地学习,获取新技能。
古人强调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人活着,就要不断学习,让自己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在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理论日新月异,学习尤为重要。
现在很多老人都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因为他们不想被时代抛弃。
而那些满足于现状,不学习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不学习的人,正在被时代悄悄抛弃。

二、不合作的人
合作有更广阔的资源共享;有足够的资金和运营成本;经营的思路、门路、方式、理念、经验等更丰富;可减轻经营当中所带来的风险或损失。
汉代刘邦,自己不懂后勤粮草,不精通谋略,也不擅长带兵打仗,但却能笼络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等人,最终打败项羽。
曾国藩认为,做大事的人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和力量,成就自己的事业。
后人分析曾国藩做事成功,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幕府多才,集思广益所致”。
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人和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地域和地域之间,也因为更加便捷和迅速的交通而日益紧密。
合作、团队精神,对任何人来说似乎都是一堂必修课。单打独斗,成不了大气候。

三、守旧的人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因循守旧,一味恪守古老的周礼,结果导致战争失败。
楚军犹在陈国境内向宋国挺进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
马谡,纸上谈兵只遵循古书不变通,导致街亭失守。
马谡在山上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也不算错,只是错过了最佳下山出击的时机。倘若赶在魏军未扎寨之前,或是未截断水源之前,下山出击,也许未必输给张郃。
但是历史不能改写,至于马谡该不该杀,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
因循守旧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沿袭旧规,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抱残守缺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要被抛弃的。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你之所以被时代抛弃,是因为你先抛弃了时代。
不是你追不上时代的脚步,是你已经停止了追赶。
时代变革有时很缓慢,有时又会打你个措手不及。
想要不被抛弃,只能走在他的前面。
不要放弃他,更不要放弃前进的步伐。偶尔落后,也要奋起直追。
时代抛弃不了乐观努力的人,而那些希望啥也不干就坐享其成的家伙,才会被彻彻底底地抛弃,不是被时代抛弃,是被他们自己的懒惰和长不大的心态抛弃。

四、不吃亏的人
怕吃亏的人,目光都只看到了三寸远,没有为自己做长久的打算。许多“亏”都是成长的机遇,怕吃亏的人,其实是在拒绝成长。
那些遇到问题就明哲保身的人,表面上是没有吃亏,实际上也放弃了自己出头的机会。职场永远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怕吃亏才是最受用的护身符。
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敢吃亏的人,不肯吃亏是精明,敢于吃亏却是智慧。吃亏并不是一件蠢事,有时候,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与我们的成长目标相比,眼下的吃亏受累不过是小事一桩。不计较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才能集中精力继续赶路。
而天下也没有白吃的亏,那些看似白费的力气,最终会在某一时刻成为我们的铠甲,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有不怕吃亏的格局,才有力气赶更远的路。
现代社会崇尚合作精神。那些精明的人,从不肯吃亏,他们的道路必然越走越窄。
不肯吃亏的人,虽然精明,但不懂得让利、互惠,更不懂得分享。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你的所有伙伴都会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
只有那些肯吃亏、懂得让利的人,才会在合作中有所收获。人心都是相互的,你肯吃亏,别人也会让利给你。
对了,千万不要把别人当傻子,更不要以为别人好糊弄。否则,你就是最大的傻子。

五、不自律的人
现代社会,生存不容易。看似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充满了各种诱惑、压力,人们往往被过度的工作压榨。
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自律,更需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不自律的人,过度放纵自己,最终败坏了自己的健康,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本钱。
失去健康的人,是可悲的。
不仅事业上被时代抛弃,就连享受最基本、最简单生活的愉悦都变得困难,甚至成为一种奢望。
尽快戒烟、克制饮酒、按时作息、适当运动等等,你需要做的,还有许多。
自律,是一场自我拯救。
理性起来,不再被片刻的舒适感觉所迷惑。少看电视、少看小说、早睡早起、戒掉碳酸饮料、戒掉垃圾食品。不随心所欲,做任何事之前都理性问问自己,这件事长远来看对自己有益处吗。遇事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官、不能冲动,要冷静理智的多思考一下。
人都是有惰性的,虽制定了跑步计划,但很多时候会找借口,比如下雨天,高温天,都完不成计划。只有天气好的条件下才完成得了。制定了减肥计划,却管不住嘴,虽然不吃零食,但喜欢吃美食,也不管热量多少,好吃就吃。
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请务必做个自律的人:
每天10点半前停止玩手机,11点前必须睡觉;
每天坚持跑步或者散步,时长最少30分钟;
每天思考一些正能量的东西,避免抱怨;
每天写写随感,哪怕没人看,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思考;
每天吃饭7成饱,尽量在家做饭菜;
尽量不追剧、不看小说。
当自律成了一种习惯,幸福感一定会比不自律强很多。

丁俊贵
201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