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读书·手写分队

每日读写|朱光潜《谈文学》:文字和文学(110)

2024-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佛晓星辉

最近在读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这本书,这本书序言加上19章,一共是20篇文章,有11万字。我准备每天学习一篇文章,20天读完全书,这样下来每天要读5500字,似乎有些难度。

到今天为止,已经读了七篇,确实感觉到有些吃力,原因不在于读的篇幅长短,主要是书中的内容需要认真理解。就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能一下子完全掌握,估计还得读第二遍。

目前边读边摘抄边做读书笔记,无论如何先通读一遍,然后回过头来再仔细品读。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至1986年3月6日),安徽省铜陵市人。

朱光潜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是关于文学、美学方面的入门读物,对提高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这本书我已读了四分之一,在《文学与人生》这一篇中,先生是这样说的:“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高尚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

文字和语言,我们总是喜欢连在一起说,但是在演化程序上不是这样的,是先有口语,而后才有了手写的文字。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文学。在原始的民族中,人们喜欢唱歌,喜欢讲故事,喜欢模拟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形态,这就产生了诗歌、小说和戏剧。比如我国的《诗经》,那就是口头流传下来的,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

有了文字之后,把口传的文学变成了写定的文学。这样一来便于保存,可以把它传播得更久更远。

但是也有它的弊病。既然文学要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就成了一种障碍。不识字的人怎么办呢?他们就不能创造文学,也不能欣赏文学了。文学就成了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这样一来,文学就与人民大众越来越疏远,也就不能表现人民大众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了。

最初,因为没有文字,凡是能够运用语言的人都可以爱好文学;文字产生了之后,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到了现阶段,现在连识字的人中,有一大半也不爱好文学,甚至有些人还鄙视或仇视文学。

所以,要谈文学还是有很多话题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