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八章·絮叨版(上)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渡河的羽毛儿

第八章:分享心智——脑如何构建文化

    在以上的四章中,我们讨论了脑是如何和世界互动的,在这一章中,我们要探讨脑是如何和其它脑交流互动的。

    如第七章所述,脑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推测他人的行动意图和心理体验,并借助先验信念和更多信息验证推测。用来和其它脑进行直接交流的说话和书写也是行为,我们也可以用语言去推测彼此的心理活动。

    问题是,和其它行为一样,同一段语言能代表的想法也不止一种,我们要如何确定他人和自己对同一段语言有相同的理解呢?(或者换一个问题,在两个文明第一次相遇时,第一批翻译者是怎么学会正确理解陌生的语言的?)

    方法和对行动意图的推测方法没太大不同——用先验信念和获取新信息来验证预测是否准确。

8.1先验信念和偏见(偏见虽然缺乏依据,但偏见可以用来试错以快速形成更准确的信念,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如前文所述,脑会在信息尚不充足时就开始根据先验信念进行预测,而“对某事物的缺乏依据的信念”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偏见”的定义。

    偏见往往来自于社会成规,正确与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偏见可以作为预测的基础,脑需要靠否定来认识世界,没有偏见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先去通过检验否定什么。而只有先做出预测才能去否定错误的预测,所有较为准确的信念都是由缺乏依据的信念的优化而成的。(规则的确是用来打破的,不打破就不知道哪个规则不应该打破。不过既然可以靠脑来模拟,也没必要上来就动手。)

    此外,不同的人的先验信念是不同的,脑必须用不同的模型去和不同的脑交流,在某些情况下,偏见可以有效减少试错纠正的次数。例如,“老外不懂中文”就是明显的偏见,但是看到金发碧眼的人就开口说英语在许多时候可以加快谈话进程。

8.2交流不只是说(交流时,双方都会预测怎样表达最可能让对方理解,也在预测对方理解与否时各会有何表现,并根据对方对如何不理解的表达去更改模型,再预测怎样改变表达可以减少不理解,最终使双方对对方的各种预测和对方的各种表现一一相符)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脑构建出的幻觉,交流也只是行为的一种,共享精神世界和更新对物质世界的构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过程仍然是大胆预测,不断试错,知错就改,蒙对不改。唯一不同的是互动的双方都拥有预测和改变的能力。根据交流双方是否同时发挥了这些能力又可以将交流分为单向交流和闭合循环式交流。

    单向交流中的信息传达者,比如作者,无法及时获取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即用来验证预测的新信息,表达者构建的精神世界的模型不会变得更加准确。单向交流中的信息接收者,比如读者,接收信息的过程和感知其它物体的过程完全相同,信息来源不会根据对方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信息,这可能会造成接收者缺乏足够信息纠正错误预测。(想想那条眼睛闪着诡异的光的鱼吧,甚至连作者本人都缺乏足够信息预测考题想要表达什么。)

    以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为衡量标准,闭合循环式交流比单向交流高效得多。交流双方都会预测怎样表达对方最可能理解,也在预测对方理解或不理解时将会有何表现,并根据对方对如何不理解的表达去更改之前构建的对方精神世界的模型,再根据新模型预测怎样改变表达可以减少不理解,只有最终双方对对方的各种预测和对方的各种表现一一相符才算是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交流才完全实现了目的。闭合循环式交流有时不会形成彻底闭合,但仍是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很可惜闭合循环式交流不适用于杠精等不寻求互相理解的生物。)

    闭合循环式交流的具体过程如下(以下这段我自讨苦吃的枯燥内容只是例子,可以跳过不看),首先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1)表达者会根据先验信念(大多是偏见)构建接收者的模型,预测表达X1最可能让接收者理解自己的观点A1,同时预测接收者理解观点A1时的反应Y1和不理解时的反应N1,并进行表达X1。

    (2)接收者会根据先验信念预测表达者持有观点A2,同时预测对方会进行表达X2。如果发现表达X1和X2一致(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贝叶斯脑只需要近似一致),那么接收者就会推测观点A1和A2一致(一样不可能完全一致)。

    (3)接着接收者会收集冗余信息,预测表达者对自己理解A1时的反应的预测为Y2。最后进行反应Y2。表达者发现接收者的反应Y2和自己的预测Y1相符,就知道对方通过表达X1较为准确地理解了自己的观点A1。

    循环结束。

    下面是表达者对观点的表达和接收者对此的预测不符的情况:

    先是过程(1)。

    接收者会根据先验信念预测表达者持有观点A2,同时预测对方会进行表达X2。如果接收者发现表达X1和X2不一致,那么接收者就会更改对表达者的建模,将对A1的预测从A2改为A3。同时预测如果表达者理解了自己没理解X1的含义这件事且A3是正确的,那么对方会表达X3。再预测表达者对自己不理解时的反应的预测为N2。最后进行反应N2。

    表达者发现接收者的反应N2与N1一致,就知道对方没能通过表达X1理解自己的观点A1,但是获知对接收者不理解时的反应N1的预测是准确的。表达者更改接收者的模型,预测表达X4最可能让接收者理解自己的观点A1,同时保持预测Y1和N1不变。最后进行表达X4。

    接收者发现表达者更改了表达方式,知道预测N2是准确的;发现表达X4和预测X3一致,接收者就会推测表达者观点A1和预测A3一致。

    最后重复的过程(3)。

    循环结束。

    下面是接收者对理解或没理解的表达和表达者对此的预测不符的情况:

    先是过程(1)和过程(2)。

   接收者预测表达者对自己理解观点A1时的反应的预测为反应Y2,对自己没理解观点A1时的反应的预测为反应N2。然后进行反应Y2。但是表达者发现接收者的反应Y2和自己的预测Y1不相符,和N1也不相符,无法知道对方是否通过表达X1准确地理解了自己的观点A1。表达者根据新信息Y2更改接收者的模型,插入新的议题A’——“我不明白你到底明不明白”。并预测表达X’最可能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A’。同时预测接收者理解自己不理解时的反应Y’和不理解自己不理解时的反应N’。最后进行表达X’。

    接收者发现表达者的表达X’和Y2不符,但与N2相符,明白对方并未理解自己已经理解了,根据这个新信息更改表达者的模型,预测表达者对自己理解观点A1时的反应的预测为Y3。最后进行反应Y3。

    表达者发现Y3和Y1相符,知道对方已经理解了A1。

    循环结束。

    真正的交流比上面举出的例子复杂许多(复杂到我不想继续举例子了),还涉及接收者只理解了部分内容等更详细的情况,各种预测失败可能交替或同时出现,某些预测失败可能因另一个预测失败而被误认为预测成功,这些循环也可能不止一次......但这些复杂的过程几乎无法被我们意识到,脑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确保交流的准确性,极大地减轻了心智的思考压力(感谢脑!)。

8.3知识可以分享(交流让我们可以不用多次试错就能构建起准确的模型)

    感知的目的是用信息修正信念,提升物质世界的模型的准确度,更高的预测准确率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交流则让我们可以用一个人的模型提升另一个人的模型的准确度,减少了每个人通过不断试错精确模型所需的代价。

    例如,在经典的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实验中,动物要经过多次奖励或惩罚才能建立条件反射,给中性刺激定下较为准确的价值。但实验者只需告诉毫无经验的新来的参与者“红色方块之后会有电击”,参与者的杏仁体就会在看到原本为中性刺激的红色方块后变得活跃,这是典型的恐惧反应。参与者不需要亲自被电上几次就已经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就是交流的力量。(事实上动物也可以。例如如果你在奶酪中放了老鼠药却没能把老鼠直接毒死的话,这只老鼠会警告其它老鼠,让它们闻自己嘴里的味道,然后其它老鼠对待奶酪就会变得更谨慎。所以下药毒老鼠时毒的剂量要大,最好不时更改作为毒饵的食物。)

8.4知识就是力量(分享虚假的信念有时也可以引发真实的反应,但脑也具有识别欺骗的能力)

    当然,出于道德原则,那些参与者并没有真的被电击。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行为受信念控制,分享虚假的信念可以引发真实的反应。

    很明显,尽管会被他人欺骗,但我们也擅长欺骗和识破欺骗,这对生存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我们不擅长呢?

    我们会失去高效交流的能力。例如,自闭症患者缺乏隐瞒真实意图的能力,这使得他们不会将自身的表达方式更改为最更够让对方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交流循环难以维系。(我们都见过“我这人就是说话直”的家伙,但自闭症患者和那群家伙不同,自闭症患者没得选。)而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人会把所有交流都看作谎言,这使得他们和他人都难以根据交流内容验证对对方精神世界的预测。

    但我们是怎么识别伪装与谎言的呢?

    尽管具体的原理仍不清楚,但朱丽·格莱赛斯和其他研究者(包括本书作者)一同找到了脑负责识别欺骗的区域。实验者录制了许多实验助手举起不同重量的箱子的录像让参与者观看,并记录他们的脑活动作为参照。因为抬起不同重量的东西需要做出不同的动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估计出他们正在举起的东西大概有多重。(尽管我们往往说不出自己是怎样做到的。)在第二组实验中,助手被实验者误导而错误地认为箱子很重,所以用力搬箱子。看到录像时,相对于参照状态,参与者的后颞上沟的一个区域变得更加活跃,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一个活跃区域A却回复到了平时状态。在第三组实验中,助手故意做出用力搬箱子的样子。看到录像时,相对于参照状态,参与者的后颞上沟的同一个区域变得更加活跃,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区域A无显著变化,但另一个区域B却活动加剧。可以推测,后颞上沟的那个区域与动作的精细分析有关,能够识别出他人的异常动作。而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那两个区域则与识别他人作出异常动作的意图有关。如果识别出行为变化对于对方来说也是意料之外,区域A就会平复以结束对对方意图的推测。如果识别出行为变化是有意的,区域B就会活跃以进一步推测对方的意图。

(未完待续)

点击就送......其它章的读书总结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前言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序章·絮叨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序章·纯净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一章·絮叨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一章·纯净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二章·絮叨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二章·纯净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三章·絮叨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三章·纯净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四章·絮叨版(上)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四章·絮叨版(下)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四章·纯净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五章·絮叨版(上)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五章·絮叨版(中)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五章·絮叨版(下)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五章·纯净版(上)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五章·纯净版(下)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六章·絮叨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六章·纯净版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七章·絮叨版(上)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七章·絮叨版(下)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七章·纯净版(上)

羽毛儿读《心智的构建》——第七章·纯净版(下)

那么絮叨版和纯净版的区别何在呢?

絮叨版里有括号里的斜体字内容,纯净版里则没有。 为什么非要有两个版本呢?可能是最近复读机风潮比较流行吧。可能是最近复读机风潮比较流行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