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书笔记35

2024-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浅艾时光

书籍信息

书名:《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阅读范围:第70页

主要内容

另外,行善的时候心中并不执着于行善,那么随便做什么善事都可以得到圆满。如果内心执着于善,虽然终身都勤奋地行善,也只不过算是半善而已。就好像拿财务来帮助别人,内不见布施的自己,外不见受施的人,中不见所施的东西,这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这样的话一斗米便可以种出无边无际的福报,一文钱便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孽。倘若内心不能忘记所行的善事,即使用万亿黄金去救济别人,福德也不算圆满。这是半山和满山的又一种说法。

所感所思

关于行善的境界。从这段内容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于行善境界的深刻剖析。“行善而不执着于行善”这种观念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行善可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或者自我满足的心理。比如,有些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好名声,或者是为了在内心给自己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然而,真正纯粹的行善应该是像书中所说的“三轮体空”的状态,即不执着于自己是施善者、不执着于受施者是谁,也不执着于所施之物。这种境界很高远,让我认识到自己平时所认为的善可能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善。

书中提到的“半善”和“满善”的概念也很独特。一个人终身勤奋行善,如果内心执着,也只能算半善,这提醒我们,行善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态度。这使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待他人的帮助是否过于在意回报或者自己的付出,没有达到一种真正纯粹的善的境界。

福报与罪孽的衡量。一斗米能种出无边无际的福报,一文钱可消除千劫的罪孽这种说法,让我感受到在这种纯粹行善的理念下,善的力量被无限放大。它打破了我们通常对于物质和功德之间简单的量化关系的认知。我们往往认为做了很多物质上的大投入才会有大的福报,但是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纯净程度才是决定福报大小的关键因素。这也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善举,如果能以一颗纯净的心去做,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即使使用万亿黄金救济别人,但内心不能忘记所行的善事,福德也不算圆满。这让我对财富和福德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通常我们会觉得用大量的财富去做善事必然会收获巨大的福德,但这里告诉我们,内心的状态才是根本。财富只是行善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决定福德圆满与否的唯一因素。如果内心执着于自己用财富行善这个行为,那么即使付出再多财富,也不能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也就不能收获圆满的福德。

在生活中的践行。在生活中,我应该尝试去践行这种不执着的行善理念。例如,在帮助同事完成工作任务时,不应该总是想着自己的付出,也不要期待同事会对自己感恩戴德,而是单纯地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的善意传递。在捐款或者参与志愿活动时,不要在意自己捐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少事被别人看到,要做到内心的清净。

这部分内容也为我的自我修行指明了方向。我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内心的功利性和执着。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行善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出于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对世界的善意。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状态,逐渐向那种“三轮体空”的纯粹行善境界靠近。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我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因为一时达不到这种境界就放弃。要从每一个小的善举开始,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