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人物

自白书——千古奸臣秦桧 第23章 岳飞,何以是岳飞

2018-04-20  本文已影响468人  文史小郎君
宋高宗赵构—秦桧(影视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绍兴九年(1139年)三月二十六,金銮殿

高宗头戴纯黑通天冠,身穿云龙红金绛纱袍,颈配白罗方心曲领,脚踏白袜黑靴,满脸肃然地端坐于龙椅之上。

大殿上,朝堂大臣们按官职品阶鱼龙而立,待全部就位后,领朝太监高声喊道:“众大臣跪拜山呼。”

众大臣齐刷刷跪倒,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宗平摆右手,向上提升,道:“众卿家免礼,平身。”

我站在文臣队列的最前面,带着大家拜倒,高声呼道:“谢皇上”,然后缓缓起身。

“众大臣有本上奏,无事退朝。”领朝太监尖锐的声音在大殿里回响。

我低着头,双手捏紧手中的朝板,定下心神,准备迎接主战派大臣的第一轮攻击。

斜眼望去,高宗也是正襟危坐,神态略微有些紧张,估计如我一般,也是心中忐忑,不知朝中主战派大臣准备做何打算。

“臣樊光远有本上奏!”吏部郎官樊光远从队列中站了出来,高声喊道。

“抛砖引玉的终于站出来了。”,站在我身旁的王伦咬着牙低声道。

我微微笑了一下,轻声安抚他:“但听无妨,皇上议和之心已定,他们翻不起什么大浪。”

“原来是樊卿家,不知所奏何事?”高宗的眼神突然间变得锐利,紧紧地盯着樊光远,身体前倾,语气沉重地问道。

樊光远并未被高宗的气势压倒,而是朗声道:“禀皇上,我大宋与金国和议虽成,然金人长于白山黑水,茹毛饮血,不懂礼仪,乃虎狼之邦。伪齐刘豫曾为金人卖命多年,最后也落了个毁国灭家的下场。此次议和,臣恐是金人设下的圈套,怕是难以长久,为防有诈,臣请皇上加紧边备,以防不时之需。”

“臣等复议。”汪应辰,毛叔庆,张行成等主战派大臣纷纷出列为樊光远站队。

我回身看了看岳飞,见他并未做仗马之言,只是神情严肃地平视前方,突然觉得一阵心悸,感觉今日会有大事发生。

正胡思乱想之际,耳边传来高宗地声音:“看来你们意见倒是一致。秦爱卿,你操持此次议和,劳苦功高,与金人多有接触,对金人最是了解,对于樊爱卿等人的奏请,不知你意下如何?”

我转过头来,躬身道:“樊大人谋国之言,臣复议。当年澶渊之盟签订,我大宋并没有减弱边防。今日我大宋虽与金人议和,还是当防范于未然的好。”

对于我这个回答,满朝文武包括高宗在内都有点措手不及,樊光远似乎在等我反对后就要出言反驳,刚抬起头准备说话,听完我的回答,又狐疑地低下了头。

而汪应辰,毛叔庆,张行成等主战派大臣纷纷交头接耳,似乎在商量着对策。

笑话,反对加强大宋边防,从任何角度都是说不过去的。

金人勇猛,重实利而虚礼节。此次议和,我大宋以每年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匹细绢换回了河南,陕西两地,实乃完颜昌和完颜宗磐为夺金国权柄一手操办,金人算是吃了大亏。

金煕宗虽然年幼,无法制约二人,但金国尚有大名鼎鼎的完颜宗弼(金兀术),完颜宗弼乃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称金国四太子,对我大宋存有灭国之心。此次金国在吃了大亏的情况下与我大宋议和,完颜宗弼并未出来干预,应是隐忍不发。隐忍者,所谋甚大。

从金国的朝堂来考虑,金煕宗,完颜宗弼与完颜昌,完颜宗磐必有决裂的一天,尚不知何人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此时我大宋自然只能趁议和之机,加紧边备,以防金人背盟。

其实当樊光远提出要加强大宋边防时,我就对主战派大臣今日朝会的作战部署了然于胸。想让我对加强边防提出反对意见,然后进行攻击,因为加强边防的意见确实无懈可击,若我提出反对,在言语交锋中必然处于劣势,主战派进而可以攻击此次议和实属不智,最后逼高宗停止议和。

可惜,我同意了他们的观点。只不过,是在议和的基础上同意了他们的观点。他们想攻击此次议和进而推翻议和的机会,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防守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而后退,却是为了堵住对方进攻的机会。

朝堂对奏,瞬息万变,我在大宋朝堂之上,与范宗尹,吕颐浩,赵鼎这等文臣中的翘楚都曾交锋过,能屹立不倒这么久,靠的就是对形势的判断,这次奏对,主和派大臣们确确实实低估了我。

我所真正担心的,其实只有一个人——岳飞,我大宋百战百胜的军中之神。

岳飞(影视版)

他是真正的精忠报国之士,为了国家社稷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忠义之辈。想用一己之力,撑起我大宋铁血军魂之人。

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对于得位不正,自立为帝,背负着整个江南士族利益的高宗而言,岳飞这几年的声名太响,军功太盛。

功高自然就会盖主,盖主自然就会遭嫉,遭嫉自然就要慎言,慎言自然无法坦然,无法坦然自然就会造成君臣彼此心中的芥蒂。

而芥蒂,可以杀人。

我想,岳飞应该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只是不知他会如何破解以求自保呢?

“臣岳飞,有本上奏。”一道不算是洪亮的声音在殿上响起,但却如惊雷一般将所有人的注意吸引。

朝堂上原本窃窃私语的大臣们顿时变得鸦鹊无声,岳飞站了出来。

此时,不管是主战派大臣还是主和派大臣都紧张到了极点,甚至有些主战派大臣兴奋得涨红了脸。

作为武将中战功赫赫的主战派领袖,岳飞一直洁身自好,群而不党。此时在樊光远等人出师不利的情况下站了出来,主战派大臣们都将炙热的目光投向了他。

高宗见是岳飞,忍不住站起身来,踱了两步,犹豫地说道:“岳爱卿,以前朝会时本官家似乎从未见你主动奏事,看来今日你所奏之事是十分要紧了。”

“臣上奏之事,关系国本,自然要紧。”岳飞义正言辞道。

“国本”二字一出,朝堂上所有大臣都脸色巨变,我更是心潮涌动,心里闪过二字——“死谏”。

高宗听后,面色铁青,身体微颤,咬着牙道:“既是关系国本之事,你说下去。”

“禀皇上,我大宋与金人议和,听闻今日金人欲立钦宗之子为太子,并将其送回我大宋,乱我大宋朝纲。故岳飞请皇上早立皇储,以定民心。”岳飞全然不惧,朗声说道。

“愚蠢至极,简直是找死。”王伦在我旁边低声道。

我听后,恨不得扇他一巴掌。“找死”倒是真的,“愚蠢至极”简直是侮辱了岳飞,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一个可以写下满江红的儒将,怎么可能是愚蠢之人。

高宗没有子嗣,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苗傅与刘正彦发动兵变,挟持高宗,后虽被韩世忠镇压,但高宗三岁的皇太子赵旉在兵变中受到惊吓,不到半年就夭折了。而高宗在“苗刘兵变”中也因堕马留下病根,至此以后再无生育。

当年靖康之耻,金人将大宋皇族太宗(赵匡义)后裔全部掳至北方,高宗久无子嗣,不得已在民间寻找太祖(赵匡胤)后人,寻到后,作为养子。但因并非亲生,所以未将其立为太子。

此事朝中大臣皆知来龙去脉,事关高宗脸面,又涉及天子隐疾,故立储一事朝中大臣皆不敢提。

可立储一事,却又事关国本,久久不定,确实危害朝纲,特别是此时与金人议和,若金人真的将钦宗之子送回,到时为了立储之争,朝堂必会乱做一团。

不过,就算要提立储之事,也应由朝中文臣来提,因为这是大宋文臣的责任。

大宋文臣定国策,辅朝政,提议立储本就份内之事,无可厚非。

而武将将兵在外,上奏立储,无疑有挟兵权操纵帝位废立之嫌疑,这与找死确实无异。

但提议立储的岳飞真的愚蠢吗,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真的昏匮。

岳飞,只不过是把朝中文臣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堂堂正正地做了而已。

就算是朝中只知玩乐不懂朝政的蠢笨之臣也知道“逆鳞”所要付出的代价,睿智如岳飞,又岂会不懂。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圣人谋国,奋不顾身,天下至悲!

“岳飞,汝将兵在外,此事非汝当预之事。得闲时当多读读《郭子仪传》,学其心重朝廷,韬光养晦,方能身享厚福,子孙昌盛。退朝!”高宗脸色巨变,拂袖而去。

留下的,是一名心如孤舟的忠义之士和一群叹其愚蠢的聪慧之臣。

望着这名忠义之人,我悲哀地知道,他的死期不远了。

而更为可悲的是——我,大宋同中书门下章事秦桧,将会是那个对他举起屠刀之人。

这一日,九州风雷涌动,万马齐喑。       

武圣,得道!

(未完待续)


PS:                                                                    我一直认为,千百年来,世人崇敬岳飞,唾弃秦桧。倒不是因为世人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岳飞,反而是害怕自己会变成秦桧,所以用唾弃秦桧的方式来警醒自己。

抛去岳飞的文韬武略,单单是对国家的情怀和逆鳞直言的勇气,世上又有几人可与他相比。

可谈起岳飞之死,后世中总有些历史学者,说他是不知韬光养晦之道,所以招来杀身之祸。这种说法,又逐渐的在我们这个人人自诩聪明的社会成为主流。

一个于战场上杀伐果决,用计如神,懂文墨,知民心的儒将,又岂会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

他不是不懂,也不是不能,而是背负家国仇恨崖岸卓绝的他不耻而已。

又常有市井之徒,说岳飞其实可以领着背嵬军打回江南,自立为帝,这才不算愚忠。先不论此事的可行性,如果岳飞真的这么做,导致南宋内乱,生灵涂炭,那他与苗傅、刘正彦这类乱臣贼子又有何区别。

岳飞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他与秦桧最大的区别——秦桧屈从于不可为,想在不可为中跪着寻找一条出路,而岳飞为之了,想在不可为中站着杀出一条血路。

世人千千万万,扪心自问,又有几人真的敢豁出性命,为了家国大义,去做那不可为之事。

所以,谨以此文,献给我年幼时最为爱戴和崇拜的战神。

拜见,精忠岳飞!

成年后,才明白为了生活,就连跪着寻找一条出路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愿你出走半生,回来仍是少年”,只能是年少时镜花水月般的美好愿望而已。

因此,我动笔写这本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