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专栏

科普蒙古种人

2021-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Taylor09

蒙古人种,对亚洲人种的泛称,是人种划分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提出,是他划分的五大人种之一 。后来,该词成为黄种人的近义词。

根据美国学者孔恩的观点,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淡黄色的皮肤,浅栗色的眼睛,多为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中等,颧骨较平,鼻梁中等,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等。

他认为,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一支北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

蒙古人种的概念和高加索人种一样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种族思维逐渐被抛弃时,它们仍频繁出现在各种科学与通俗文字里。 当代,孔恩对蒙古种人的划分学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伴随着各种争议。

“蒙古人种”的划分,被认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据美国学者奇迈可分析,布鲁门巴哈采用“蒙古人种”来命名东亚人,并非因为蒙古人头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为蒙古人是历史上最令西方惊恐的东方人,这个名称足以唤起西方对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等的历史记忆。

其后,“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综合征)的命名,则体现了种族思维在医学中的发展,不过这种思维遭到过蒙古政府的抗议。 "

蒙古人种"与"黄种人" 的结合,也进一步催生出了近代欧洲的所谓"黄祸论"。 作为政治概念而被使用的“蒙古人种”,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在当代仍是在政治、学术、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有争议性的话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种划分的科学性遭到了国际学界的质疑。 美国人类学协会在1998年发表声明称,不同种族之间只有6%的基因差异,94%的体质差异都存在于种族内部。"人种"是一个带有殖民色彩的概念,因而不主张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