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小白阅读:《逆向管理》之《三思而后行,不!》
以下为整理的剽悍读书营分享稿
01 引子:我的故事
读书营的老铁们,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故小白。
我在2017年,进入剽悍江湖小灶群,当时,我都不知道我是来干嘛的。进群之初倒是有一个想法:把自己清空了,来看看别人的生活是咋样的。
然后呢。进群之后,我是彻底迷茫了,群里每天在干嘛,我也搞不懂。第一次加入社群,为什么是这种模式,说要写根据剽悍晨读的文章写感悟,为什么要写呀,其实我也没有想太明白。
很多第一次加入社群的人,也会跟我一样懵圈吧。这时候,你会干嘛?是先观望着,搞懂了,理解了再开始,还是先干了再说。
我是第二种,反正就跟着写呗。当时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坚持写呀?我也回答不上来。
刚开始,我还特意想了想,为了什么写呢?
为了钱?我不太差钱呀
为了名?我也不想成名呀
为了打造里程碑?算了吧,我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呀。
那,到底是为了啥呢?我懵圈了,我犹豫了,如果这个时候我停下来慢慢思考,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故事小白了。
不过,我一向是个心大的人,想得烦,我就不想了,直接开写。下次再遇到人问我,就说:我要写100个小故事,召唤神龙啊。
挺好的,世界安静了,大家也不再问了。看到我还会戏言道:故事小白,你的神龙来了吗?
我的神龙没有来,但是,今天的我,来了。
今天我的分享,将从一本书展开。因为这本书呀,我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这本书呀,我加速奔跑,比从前成长得更快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认识到,原来我一直以为正确的概念是错的,这本让我深受触动的书,是《逆向管理》。
这本书为什么让我的改变这么大,请听我一一道来。
论语里说:三思而后行,说的是我们在做事之前要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现在的黄金圈法则也告诉我们,WHAT不重要,重要的是WHY。做事之前要先想清楚目的是什么。
所以,在很多人的理解里面,在做事之前,我们要思考清楚,到底为什么而做,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行动,也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会有效。
今天我来告诉大家,上面的说法是错的。或者说,所有的方法都有适用的土壤,并不是什么条件下都能用。
在做事之前,思之再思,只会让你想得越来越多,最后把自己陷入更加纠结的地步。
《逆向管理》告诉我们:在挑战自我时,事前思之再思对成长没有帮助,你应该先行动,再思考。
02 为什么要先行动后思考?
每个人都想要变得更好,但人很难通过思考的方式改变自己,自省只能改正自己认同但没有做到的。在不熟悉的领域,首先,我们没有的思考没有深度,其次,因为没有深度,找不到关键,我们会更纠结。
刚才我讲了自己的故事,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影响。因为它,我连续行动200天,有了一个故事女王的称号。因为它,我开始相信,就算是没有想清楚,也可以行动起来。也因为这件事,我开始关注行动本身的意义,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区。
今年7月,我登上了第三届极致践行者大会,演讲的主题是:团队里最有价值的是这种人。
其实我的演讲主题,只有两个字:我来。
在我的演讲稿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在统筹活动人手不够时,我来。
在采访活动无人跟进时,我来。
在处理各种问题,写方案,改文案时,我来。
每一次面对挑战,我都会说一句:“我来”,在剽悍读书营管理组,我说“让我来”,让我来承担责任,让我来解决问题。在连队运营中,我说“跟我来”,以身作则、明确方向,由此,我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也一步一步抓住了更多机会。
我在说“我来”时,真的想清楚了吗?并没有,我只不过是觉得,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与其在原地纠结,不过放开手开干,因为,你会在行动中慢慢想清楚的。而在行动之后的总结可以秒杀一切在总结后的行动。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先思考后行动呢,因为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先想好了要干什么,为什么干,我们在采取行动时,才会感觉更安全。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觉得这件事自己不太理解,或者觉得以现在自己的能力,可能干不好,于是犹豫纠结,最后很可能会被情感说服,而选择不做,继续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但成长,本来就是一个突破过去自己认知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两个重要的研究,简单讲一下:
001 认知失调理论
当行动与认知不一样时,我们会感觉不舒服,我们的情感都想要舒服,这时,你要么提升认知,要么改变行动。而认知是由你过往的经验形成的,很难改变,但行动却不同。
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过去的经历让你很难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外向的人。但是,当你做一些外向的事,如主动找人聊天,主动社交,这时,新的行为与旧的认知发生冲突,你的大脑开始思考协调,你发现,因为你的改变,工作更顺畅了,因为成就,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动方式,于是,你就改变了过去的固有行为和思维,这时,新的行动和你的认知同步了。
002 具身认知理论:
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有强烈的联系。比如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点头的动作带来认可,摇头的动作带来否定,我们的情绪是由行动引起的,身体行动会改变认知。比如很多书里面都提到,开放的姿势会让你觉得更自信,演讲时昂首挺胸,放开身体。
亚里士多德说:你表现得像一个有美德的人,那你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
好,到这里,我想我可以来回答问题了:为什么要先行动后思考呢?
001 因为我们的内在能力,是由我们的外在表现力而决定的
002 因为当我们想要变得更好时,无法轻易改变过去的认知,更容易被自己的情感所征服。
003 因为我们的认知没有到达一个层面时,即使是思考,自省,也是白搭。
所以,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先改变了自己的行动。
终极主题营,有许多老铁在犹豫要不要报名。在结营后,许多原本犹豫的老铁,在管理员推动下,报名了,之后发现他们在主题营做得很好,很多老铁在复盘里写,通过行动,他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了,让自己更有信心了。
为什么?
因为当你在思考时,你用的是过去的思维在判断。而没有经验,思考再多,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过去的思维往往并不是十分可靠,即使自己埋头苦思,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先行动并不是让你不思考,而是边做边思考,或者先行动,再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行动才能确定真实有效的方向目标。
那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就来说一说,怎么做。
03 如何做到先行动后思考?
001 避免陷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我们得心应手。因为擅长,所以更愿意做,因为自己愿意做,做得更多,所以就越发擅长。
这样看似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变化来临,习惯在自己擅长领域发力的你,就会陷入能力圈陷阱,一直停留在思考的阶段,等你思考完,一切都结束了。
所以,我们不要沉迷于自己擅长的招式,而是留下一点时间尝试新的领域。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因为熟悉,可以先思考再行动,减少琐事的时间,多一点和外界互联的机会。给自己更多可能性。
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先行动,再思考,因为这个时候,行动才能带给你变化,小步试错,得到反馈,修正继续前行,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得到更多机会。
比如,在职场,不要只埋头干活,还应该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多尝试,在练习新技能时,先行动,再思考,这个事情你不会,你不应该思考怎么会,而是从现在开始,一步步动起来。
比如,关于读书分享,猫叔说每位老铁都有机会可以登上千聊,你或许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读书分享自己做不到。于是纠结犹豫,时间很快过去了。但是,为什么不先行动呢,只有你一步步动起来,才能触碰到更多机会呀。
002 对标榜样
你是谁?你想成为谁?
你应该设想一下,去找到榜样。去模仿自己的榜样,像他那样做。这个时候,同样,也是先行动。按照别人说的,先去做一做。这里有两个词:模仿和听话。
模仿我们都知道,前面说过了,像优秀的人那样做事,你也会成为优秀的人。
听话就是照做,优秀的人,从认知上和普通人有区别,他们的行为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明白。但,听他们的话,你会成长很快。
猫叔也说,比起跟书学,你更应该跟人学,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大咖,跟着她一起做事,在做事中学,你的格局会提升得很快。
那要是别人说的是错的呢,那一做,你就知道啦。错在哪里,方法是不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改改?先做,再思考总结原因,你会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003 角色扮演
你期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是多样性的,以前的,现在的,未来的,一直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多面性,都有很多个自己。
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可以在读书馆呆一整天,一句话不说。经常一个人旅行,走走停停,也不太愿意和别人打交道。现在呢,我经常出门,可以和陌生人聊天,也可以和众人嘻嘻哈哈。
曾经呢,我不喜欢运动,是看起来斯斯文文的类型。然后我有一天,我突然想做个更有活力的人。怎么做个更有活力的人呢,我不知道。
工作节奏让我的身体比较差,之前我每天会出去跑5公里,但有一段时间因为懒就停了。我就想,我总得找点运动来让自己健康一些吧。我就在家做俯卧撑,也不管动作是否标准,反正就每天做,到后来,我做得很顺手了,也开始了解一些运动的正确姿势,然后我发现,因为锻炼,我比更多的人力气大,身体也更健康,在运动这一块还有小小成绩的。比如今年跑了500公里,比如坚持了几百天每天30多个俯卧撑。也由此爱上了运动,还特意买了一个拳击的套装回来,每天回家挥几下。
现在,我感觉自己变了。装成一个外向者,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在外面挥洒自如的人,装成一个运动爱好者,就真的成了一个运动爱好者。
我之前听得到专栏,刘澜老师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装成优秀的人来行事,装一辈子,你就赢了。因为你会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004 先加再减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也不可能马上从一个人就变成另一个人,但我们可以先保留自己原本的做事方法,以及自己的风格。然后用行动,慢慢增加别的属性。
所以,改变不是替换,而是先加后减,你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新的东西,再慢慢一点点减少自己之前的一些认知。当然,当新的认知产生时,旧的认知肯定会慢慢减少。
比如,我越来越像一个外向性格的人。比如,你可以通过持续行动变成一个行动派。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行动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困难,会遇到波谷,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下就好了。
不管是周围人对你的评价,还是你渴望呆在舒适区的惰性,还是突然怀疑自己做不到,在遇到阻碍时,你可以告诉自己,改变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也不是一个S曲线,而是螺旋式上升过程。中间会有停滞,会有反复。但你得相信,这是暂时的。只要你勇敢跨过,就会成功改变。
总结: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圈,都需要挖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且,在今天这个大环境的快速变化下,信息的获取门槛已经变得极低,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变化,在面临变化时,反应速度几乎是大多数机遇或成功的前提,我们需要有主动求变的意识。
怎么求变?当外在改变速度超过内在改变速度时,终点就在眼前。
2017年,猫叔有一句口号众所周知:不去做,然并卵
2108年,咱们有读书营理念,极致践行,剽悍成长
2019年,咱们的牛人进化营,强调的是做到,才是真牛。
其实,这些,都与一个词有关:行动!
剽悍品牌特训营有一位钱媛媛姐姐,她崛起的速度非常快……用几个月时间就从演讲小白,登上了TEDx珠海的演讲台,我听她在千聊的分享,听到了非常关键的四个字:听话照做。
咱们读书营有一位男神连长,也是我今晚的搭档,三连长焦距,前天晚上,猫叔在公号发了他的故事,他在犹豫时,先行动了。他也说了一个关键句: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我呢,曾经在演讲台上,说过一句很霸气的话: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行动带来的力量众所周知,如果你还像之前的我一样,仅仅只停留在思考上面,那你要行动了,对自己说:脑子里想一万遍,不如手上过一遍。
2017年,在小灶,我在什么方向都不清楚的时候,写了50万字的故事。我在进入管理组后,有一个标签:行动派。我在众人心中有一句口号:我来。这是我成长的秘诀,希望也能帮助到你。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我相信它会影响我一辈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人一辈子啊,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而会因为没做什么事情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