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言”
某日打开百度,正输入冰心二字,联想词却立马跳出“冰心为什么不招人喜欢”这类言论。怀着几分好奇,我点进去,却见铺天盖地的文章,宣扬着所谓冰心处于文化圈底层的“证据”。
细细看来,“证据”大体分三类:
在冰心的文字造诣上,谓之冰心的文章不过:“堆砌词藻,矫揉造作”,并振振有词,乃鲁迅言。
甚至将鲁迅的批判性文风与冰心的柔美型文风相比,“两位都是弃医从文,鲁迅的文风犀利,冰心的文章却过于小家子气,过于美好,对当时的中国没有作用……所以鲁迅是瞧不起冰心的。”
且不论文章,本无有用,无用,便是稍微去鲁迅博物馆官网一查,就可知,鲁迅几乎没有公开正面的对冰心评价。在他发表的所有文章中,仅两处评价过冰心,且很中性。
所以此论,便不攻而破。
此后又有相当一派学者认为,冰心的文章过于简单幼稚,失之文学性,又无批判性,我们高估了她。
那么冰心的文章确实“简单”吗?我们确实高估了她吗?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冰心与朱自清之文是相似的,而冰心又开创了冰心体,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
有人评价说:“一个民族的成员不可能都写出鲁迅和周作人那样,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天人之文,但今天的青年学生普遍能写出比较标准规范的作文……”
这便得益于冰心体,它开启了一个时代,而划时代者,必然不会是这个时代最顶峰的,但诚然也是值得褒赞的。换言之,她写的文章,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成为了如今的普遍,我们的日常。有些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却把自己当成了巨人。
在冰心的私人交往上。“林徽因与冰心对骂,张爱玲不屑与之为伍,苏青瞧不起他。”
先说张爱玲,其因自小的生活环境等关系,不论文风,以及感情观,都偏于求真,而这与冰心的浪漫化冲突颇大,可以说文人相轻。
再言苏青,她因冰心的文章对其容貌有一定幻想,结果冰心没长成她幻想的样子,不过先入为主罢。
至于林徽因和冰心的矛盾,确是实打实的,那篇著名的《我们太太的客厅》也是导火索之一。但只因个人矛盾,就说冰心被整个文人圈相唾弃,未免有夸大其词之嫌。
在冰心的人品上,“冰心的孙子在其墓碑上,刻下‘枉为人表’之言。”许多营销号,就借此事说冰心人品不正。
此事也确实存在,甚至当年还上了新闻。可事实确是:其孙不满遗产分配,妄图通过这种方法,引起社会关注。这不过哗众取宠般之事,竟都能转嫁到冰心的人品之上,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回望这些冰心所谓的“黑点”,几乎全是些,真假参半的,近乎荒谬的言论。这类言论明明就如漂浮在空中的泡泡,只要读者稍加细心,一戳就破。可却传播广泛,甚至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对冰心及其作品的谩骂。我想,这不仅仅是营销号凭一己之力,所能创造的。原因可能更多是,某些人内心深处所根植的对女性的偏见。
梁实秋曾对冰心的《繁星》《春水》作评:“最大的失望便是其集女流作家之短,而近无女流作家之长。”又从这点展开,对所谓“女流作家”夸夸而谈,“女作家不能与男作家相提并论”,“只有很少数的女作者特受诗神些微的眷顾”……
作为一位如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都能如此堂而皇之的发出性别批判,便可窥见些许,当时女作家在社会中的处境。而同样困扰当时女作家的,还有那数之不尽的绯闻。
林徽因的婚姻,张爱玲的爱情,陆小曼、苏青、萧红……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引为谈资。萧红甚至说:“我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不一定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可在这绯闻之下,明明有那灿若晨星的才华,:冰心《小橘灯》里漫溢的温婉柔情,舒婷《致橡树》中“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的坚毅独立,萧红《呼兰河传》中泛着的那股寂寞清冷……这才华,却会被那虚无缥缈的绯闻所遮掩。哪怕在呼吁了无数次男女平等之后的今天,仍有人揣着无端的恶意,去评价她们。
幸哉,近年来的女性,已经用自己的努力,在一点一点消除着偏见。有之秋瑾,勇于革命;有之女排,为国争光;有之屠呦呦,创新药而福天下,有之白衣天使,战新冠而济苍生。我想,我们早该消除这愚蠢的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