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殖池水体PH值的调节与处理》
养殖水体PH值
养殖水体pH值,是指水体中氢离子浓度的指数,也就是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一种衡量的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Søren Peter Lauritz Sørensen提出的。其中的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浓度,H代表氢离子(H)。养殖水体PH值的高低,是衡量养殖水体好坏或合适与否的重要参数。正常养殖水体的PH值变化规律一般为清晨PH值较低,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照的增强、温度的攀升,藻类的光合作用随之相应的增强,水体PH值亦随之上升。常规海、淡水产养殖水体的PH值,一般要求控制在:淡水7.0~8.5、海水7.6~8.5。
在实际的水产养殖过程中,人们很难将养殖水体的PH值,维持在理论上或实际上的最佳状态,并保持不变。因为,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的强度(活性)、CO2的状态等,都会使PH值产生变化。因此,水体PH的变化,可直观反映出水质的变化。根据PH值的高低和日变量,可基本推断出水体是否处在正常“活”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讲,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人们把养殖水体PH值和水色,能够在正常范围内变化的现象,称之为活水。
1、水体PH测量计算方法:一般要求日出前测量1次,下午3~4点测量1次,记录两次测量结果,然后计算PH之间的差值。若PH的变化小于1,说明PH的变化小,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小,反应出水体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小,浮游植物量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补充水体的中营养以及藻类,此时可以选择使用《海淡水专用营养素》+《小球藻原液》;若PH的变化值超过2,表示水体缓冲能力较差,可以通过泼洒生石灰水或小苏打溶解液等来增加水体的缓冲力;若此时氨氮浓度较高,应首先使用《亿力菌原液》和《海洋红螺菌原液》来降低氨氮的浓度,待氨氮浓度降低到安全值以上后,再使用生石灰水或小苏打溶液来调节水体PH值,PH值趋于正常后,使用《海淡水专用营养素》+《小球藻原液》来培活养殖水体。经验表明,一天之中,若养殖水体PH的变化值,维持在1.5左右,那么就是属于比较好的正常范围。PH差值的大小,不仅仅能够反映出水体浮游生物的活力,还是光合作用强度的一种重要的依据。如果PH值的变化值比较小(差值小于0.5),说明池塘藻类光合作用较弱,藻类有老化的倾向或即将死亡的前兆。那么,此时就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2、PH值对鱼、虾、蟹产生的影响:PH值是影响鱼、虾、蟹等水产生长的重要指标。在养殖早期,特别是放苗期间,若水体PH值超出正常值太多,则会对虾、蟹苗的蜕壳,水产动物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3、稳定PH值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亿力菌原液》分解水体和底泥中的大分子有机质,并将其转化为藻类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接着少量使用《海洋红螺菌原液》来分解部分小分子物质,净化水体,同时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避免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量使用《海淡水专用营养素》来培活水体,促进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益菌的良性生长,并保持菌藻相平衡。
总之,及时运用生态的方法来培活水体,可将水体恶化的苗头,有效地遏制在萌芽状态。若此时不及时处理,一旦碰上不好的天气,快的顷刻之间或一夜之间;慢的一般也就3~5天,就会出现PH值突然升高,然后产生大量泡沫、油膜等,进而发生倒藻、转水现象,导致水体溶氧降低,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的现象。此时,水产动物就会出现缺氧、浮头、游塘、厌食、停食、零星死亡等各类应激反应和现象,进而就有可能出现发病、中毒等严重的直接出现大量死亡,比如泛塘等,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
4、PH值偏高的处理方案:养殖水体PH值偏高容易使虾蟹、苗蜕壳不遂,产生蜕壳障碍,影响虾、蟹苗的正常生长速度。若此时,虾、蟹苗受到环境的刺激(如夜晚的灯光、声响,低气压、闷热、雷雨、刮大风等),就会产生一定的应激性死亡。那么发生应激之前,根据PH值测量结果,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水体PH值。比如,可使用食品级柠檬酸(500g或醋酸500ml/亩·米,可降低ph0.5左右。)+ 葡萄糖(1kg或红糖1kg/亩·米,补充碳源,促进乳酸菌增殖,稳定水体。) + 食盐(500克/亩·米,提高水体渗透压,降低水体表面张力,消减泡沫,提高溶氧水平) + 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含量≧30%,500克/2.5亩·米,提高抗应激水平,还原有害物质,参与解除重金属毒素,发挥辅酶作用,促进益生菌增殖)分别溶解后,混合、稀释、全池泼洒;也可使用高质量的乳酸菌 + 红糖同时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等来调节、降低水体PH值。使用对人体和水产动物都无毒无害的产品,调节水体PH值,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5、PH值偏低的处理方案:晴天的上午每亩1米水深,使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可提升水体PH 0.5左右),中午或第2天上午使用《海洋红螺菌原液》1瓶10亩·米净化水体;第3天使用《小球藻原液》4~5亩·米/瓶+《海淡水专用营养素》500~1000ml/亩·米,正常2~3天即可培活水体。当水体中的小球藻成为优势藻种后,水体溶解氧就会自然增加,养殖水体PH值就会正常提升,小球藻水体的PH值正常为8.5左右,完全符合养殖水体PH要求。
在养殖中、后期,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池塘,由于此时池塘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以及环境温度等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容易使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富营养会对小球藻、硅藻等有益藻类产生营养性胁迫和营养性毒性,结合高温天气,会使有益藻类的老化速度加快,水体富营养现象、氨氮、亚盐、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进一步增强。在强光、高温的情况下,滋生出耐富营养,对养殖动物有害的蓝藻类。若此时PH值太低,则会延迟虾、蟹类蜕壳、硬壳的时间。由于蜕壳、硬壳的时间拉长,虾、蟹类生存的危险系数就会加大,这也是养殖中、后期,虾、蟹类底部偷死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水体严重富营养化,PH值走低,极易出现低氧或者缺氧的状况。此时,软壳的虾、蟹极易产生环境应激性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下降,最终被细菌感染或病毒攻击,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