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篇 “狩”,这个字从唐玄宗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巡狩这事儿
包括秦皇汉武在内的很多皇帝都干过
但自打唐玄宗“南狩”
“狩”这个字就变得微妙起来
玄宗南狩
公元77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往成都逃跑,中途发生了马嵬驿事件,贵妃缢死,玄宗成为太上皇。
这段逃亡之旅,被文人妙笔称为“玄宗南狩”。
为什么这样说?
《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在古文中,“狩”和“守”是通假字,巡狩,就是天子到诸侯的地盘去视察工作。
按照《史记》的说法,舜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舜在各地诸侯那里画了一个圈,进行友好会晤,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相对应的,则是“述职”。《孟子》又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意为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
再来看“玄宗南狩”就很好理解了:皇帝那不是在逃跑,而是到祖国的南方视察工作。
时隔124年,唐僖宗因为黄巢起义,也效仿先祖“南狩”到成都,待了4年多,才重返长安。
两位唐朝皇帝虽然狼狈逃窜,但比起宋朝的“二圣”来说,还算是保留了尊严,毕竟是“狩”的还是自己的地盘。
二圣北狩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后录》卷四写到靖康之变:“逮二圣北狩……”“二圣”说的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他们当然不是去金国指导工作,读书人实不愿把俘虏、投降的字眼安在国家领导人身上,只好托以婉词,较之唐朝皇帝“南狩”,已有唾面自干之风味。
“二圣”被金人一路押送北方,关押在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迁到五国城,即黑龙江省依兰县。
宋徽宗被囚8年后死去,他在“北狩”期间写了不少诗,以《在北题壁》流传最广:“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宋钦宗被囚30年,捱到57岁才死掉。
英宗北狩
明朝的皇帝虽然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仍然有不光彩的“北狩”事件。
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写到土木堡之变:“英宗北狩不返……”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一年后才被放回。这位皇帝还算有骨气,没有象“二圣”一样投降,更加有运气,被弟弟尊为太上皇锁在南宫7年,还能复辟,重新上岗当皇帝,实为千古异数。
咸丰北狩,光绪西狩
清朝的皇帝为显示肌肉,每年都举行木兰秋狩,但老大帝国日暮西山,待英法联军进北京时,咸丰皇帝只好掩面“北狩”,逃到避暑山庄。时人笔记曰:“随行王大臣皆狼狈莫可名状,若有数十万夷兵在后追及者,然其实夷人此时尚远。”
他的侄子光绪皇帝跑得更远,在庚子国变之际,跟着慈禧太后“西狩”到西安。
1902年光绪和慈禧西行之后回銮至此,“狩”彻底完成了历史的使命,承担起未竟之责任的,则是“巡”——这个,大家都很熟了。
“狩”的来历
黄帝时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作《弹歌》,形象描述了先民的狩猎生活:“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所谓“飞土”,是利用树枝的弹性,发明了弹弓,用以抛掷石子、土块。“宍”是肉的俗字,“逐宍”即追逐野兽之意。
随着人类驯服了狗,狗以强大的嗅觉优势,加入了“逐宍”阵营。一把弹弓,一条狗,构成了甲骨文时代的“狩”字——由丫、犬组合成的左右结构会意字。
丫象形弹弓,后来又在中间增加了装石块的套子“日”,这个字形被汉代《说文》所本,写作“獸”,也就是“兽”的繁体字。
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指出:“田猎为狩,田猎所获亦为狩,后世遂分为狩兽二字……从犬守声之狩字乃后起之形声字。”
也就是说,从字形溯源,“獸”才是根红苗正的“打猎”,兼具“猎获之物”,只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剥离了前者而只保留了后者,另造出形声字“狩”来表示“打猎”。
喜欢的朋友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