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诗里的历史
蜀 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诗·观史·学文】
唐朝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整个社会蕴藏着严重的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年)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做。社会生产遭到极端破坏,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入蜀后,面对安史之乱给老百姓造成的悲惨局面,面对唐王朝严重的政治危机,忧心忡忡。他渴望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能够挽救国家危亡,救天下苍生出水火。为此,他写下了大量诗篇表达了这种心声。
这首诗作于760年,正值安史之乱中后期,叛乱未平定,国家危机四伏,带着渴望与忧虑,诗人走进了武侯祠。全诗分为两层前四句写武侯祠内的景色,为第一层。人常说触景生情,反过来人的情绪也往往使景色附着上主观色彩。这几句写祠内景色的句子就是这样。
带着“安史之乱”的阴影,诗人眼光多了几分抑郁,诗人的笔触也多了几分沉重与肃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诗人自问自答。是因为锦官城外柏森森使得诗人难以找到丞相祠吗?当然不是。诗人身在成都,对武侯祠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他之所以有此疑问,在于引|起读者注意,加深对诗人所要吟咏的对象——丞相祠的主人的印象,同时寄寓了诗人对缺少经国济世之才的忧虑与感慨。柏森森”可以看作是写实,与古祠肃穆的气氛相适应。当然这也离不开诗人沉郁的感情色彩。柏树高大、健壮、巍然耸立,既说明古祠年代的久远,又说明它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人格的象征,森森古柏寄托了诗人对诸葛公的无限钦敬与仰慕之情。《古柏行》诗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感情:“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桐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依然写景,所不同的是它没有了柏林的阴森茂密,而展现的是碧草如茵、黄鹂歌唱的喜人春色。对于一般观赏游览的人来说,这是一处幽闲静谧的好去处。可是诗人却不同。他巧妙地运用了“自”字和“空”字,从而把自己的心情写了进去,那映阶的碧草没能赢得诗人的欢心,只好独自油油地绿着;黄鹂婉转的啼鸣也没能吸引诗人的思绪,只好孤独地徒然地歌唱着。诗人置身武侯祠,却无心浏览古祠的风景,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说明了诗人的家国之忧,这也正是诗人缅怀诸葛亮雄才大略和美好德行的原因。
“三顾”两句,以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事例,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智慧”与“忠贞”的一生。“三顾”交待了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史实。“频烦天下计”,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他出山前,他静观时事,在与刘备交谈过程中提出了“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的战略思想,从而为刘备形成鼎足之势创造了条件。刘备根据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思想,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了荆州、益州,最终建立了蜀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虽然他大权在握,但是他从来没有非分之想,而是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努力改善与西南各族的关系,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蜀后主刘禅十分庸懦,加之在他即位之前孙权违背了联合抗曹的盟约,关羽被杀,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出兵东征。222年在秭归猇亭被吴军大败,国势日益衰微。他即位后,凡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然而终究未能挽回败局,在公元234年北伐曹魏的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统一中国的宏伟蓝图化为泡影。
由古及今,诗人杜甫面对安史之乱后混乱的时局,眼看着李家王朝大厦将倾人民饱受苦难的现实,有感于自己空怀豪情壮志,报国无门,禁不住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这两句感情沉挚悲壮,掷地有声,历来不知感染过多少英雄豪杰。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在临终前就曾高声慨叹吟咏这两句诗,最后大呼“渡河!渡河!”而死。王嗣奭在《杜臆》中高度评价了这两句,他说:“盖不止为诸葛亮悲之,而千百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也是写诸葛亮的事,诗人以夸张的手法盛赞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出色谋略和大将风度,其旨意与《蜀相》基本一致。其辞如下:“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学习词典】
〔蜀相〕即诸葛亮。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
〔丞相祠堂〕即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与南郊公园一墙之隔,是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而修建的祠堂。因为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所以叫武侯祠。祠内现有珍贵文物唐碑《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名匠鲁建镌刻,世称“三绝碑”。明代重建时,并入汉照烈庙(即刘备庙),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现象
〔锦官城〕简称锦城,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的官驻在此地,故名。后人用作成都的代称。《益州志》“锦城在益州南,昔蜀时故锦官也。”杜甫《春夜喜雨》诗有“花重锦官城”句。
〔隔叶黄鹂〕隔叶,为树叶所隔。犹言在树丛中。黄鹂,也叫黄鹂、黄鸟、鸽鹧,在我国常见的是黑枕黄鹂,鸣声婉啭动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后常用以表示帝王或权贵求贤若渴或表示对帝王的知遇之感。马致远《庆东原·叹世》:“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沈佺期《陪幸书嗣立山庄》诗:“茆室承三顾,花源接尢重。”频烦,即频繁,屡次。连续多次。天下计,指开创帝王大业的计策蓝图。
〔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刘备,即蜀汉昭烈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史家称其为“蜀先主”。刘禅,三国蜀汉后主。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诸葛亮卒于234年,所以诗中说“两朝开济”。开济,开即创业,济即守成。《杜诗言志》说,开济就是“开其草创之弘基,济其艰难之大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指诸葛亮率军伐魏。诸葛亮曾五次率军北伐,两出祁山,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在五丈原。详见温庭筠《经五丈原》诗。
经五丈原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赏诗·观史·学文】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风格秾丽,多写国情他的诗也大多辞藻华丽,很少有反映时政的作品。这首诗与他的另外几首咏史诗(如《苏武庙》、《达摩支曲》等)一样,一反其哀侧清艳的绮靡诗风,而表现出气势雄浑,格调典重的特点。
开头两句,描述了诸葛亮率领精兵强将,出兵伐魏的情景。“铁马云雕”写出了强大的阵容,让人禁不住想象出战马奔驰、军旗猎猎、势不可挡的逼人气势。接着以“柳营”借指诸葛亮的军营,以诸葛亮比拟西汉名将周亚夫,赞美了诸葛亮军纪严明、治军有方,从而为“高压汉宫春”打下伏笔,定下基调,也为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渲染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气氛。
“天清”两句,运用传统的说法,借“妖星”出现写诸葛亮病逝。“天清”交待了诸葛亮病逝的季节为秋高气爽的八月。“杀气屯关右”是诸葛亮病逝的先兆。“夜半”交待了孔明病逝的确切时间,“妖星”的出现印证了“杀气”,从而使先前不详的先兆变为不祥的现实:诸葛亮在夜半病死于渭滨。有关此事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十二年春(234),亮悉率众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胡曾也有一首《五丈原》诗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表示了惋惜之情。其诗如下:“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下国”句,批判了蜀后主刘禅的执迷不悟,不听劝谏,从而为下文“中原得鹿不由人”提供了一个佐证。诸葛亮自从答应刘备出山开始,就下定了“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决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一生都在用行动实践着当初的诺言,然而最终北定中原的愿望化为泡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的宏图更是难以实现。诚如他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刘禅的《后出师表》中说的那样:“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最后两句以谯周与诸葛亮对比,讽刺了谯周劝主投降的行为象床宝帐”是诸葛亮庙中之物,用以代表诸葛亮。诸葛亮已然作古,当然不会说话。试想如果他还活着,他是绝对不会像谯周那样做的。正因为诸葛亮已死,蜀中无人,谯周才得以成为蜀汉举足轻重的大臣,后主刘禅最终举起了白旗。虽然“象床宝帐无言语”,然而历史会做出公证的裁决,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杜甫在《蜀相》中曾说“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去世后,“从此谯周是老臣”,然则这两个“老臣”却绝然不同,前者是“开其草创之宏基,济其艰难之大业”的老臣,后者则是劝主投降,使蜀汉政权拱手相让的老臣。这样看来谯周的“老臣”称谓可就要大打折扣了,诗人有意让谯周扮演受之有愧的角色,其讽刺挖苦鄙夷之意不言自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句时曾说:“诮之比于痛骂”,可以说是深得风人之旨。
【学习词典】
〔五丈原〕唐代属凤翔府腳县管辖,其地在今陕西岐山县南五丈原乡斜谷口的西侧。该地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地势险要。公元234年诸葛亮率众伐魏,屯驻于此,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持百余日,八月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五丈原为他修了一座庙。
〔铁马云雕共绝尘〕铁马,配有铁甲的马,即战马。《文选陆倭(石阙铭》):“铁马千群,朱旗万里。”李善注:“铁马,铁甲之马。”这里指代雄师劲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云雕,即云旗和雕旗。所谓云旗,就是在旗上画熊虎似云气。《文选·张衡〈东京赋》:“龙辂充庭,云旗拂霓。”萧综注:“云旗,谓熊虎为旗,为高至云,故曰云旗也。”雕旗旗上画猛禽鸷鸟。云雕,泛指军旗、战旗。绝尘,指脚不沾尘土,形容跑得极为神速快捷。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膛若夫后矣。
〔柳营高压汉宫春〕柳营,即细柳营。详见胡曾《细柳营》诗。高压,诸葛亮屯军五丈原,地势很高,司马懿驻扎在渭南,地势低,这是表意;从深层讲是诸葛亮军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汉宫,汉朝建都长安,宫阙多在长安,因此用汉宫借代占据关中的曹魏。春,时候,这里是实指。诸葛亮出兵伐魏事在公元234年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天清,天气清朗,暗指秋高气爽的季节。“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里用“天清”指明诸葛亮病逝的时间。杀气,不祥之气。屯,聚积。关右,涵谷关西侧,这里指五丈原一带。
〔夜半妖星照渭滨〕妖星,也作“袄星”,是客星(参见李白《古风》其十二)的一种。古代占星术中把一些客星当作灾祸的预兆,因此称之为“妖星”。《晋书·天文志》中列有21种妖星的名称。古代人迷信,认为“妖星”出现必将有灾难降临,用星之陨落,写大人物的去世。《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晋阳秋》:“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渭滨,渭水边。五丈原在渭水的南边。故渭滨即诸葛亮病逝的地方。《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下国,小国。蜀汉地处西南,与地处中原的“上国”相对,故称下国。祢衡《鹦鹉赋》:“背蛮夷之下国。”卧龙,孔明。空,徒劳地。寤,提醒。主,指蜀后主刘禅。
〔中原得鹿不由人〕中原得鹿,即在中原争得帝位。鹿,借代政权。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常用中原逐鹿比喻国内战争、群雄争霸。魏征《出关》诗:“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阆中县西南)人。通经学,善书札。诸葛亮领益州牧,任为劝学从事。亮死后为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炎兴元年(263年)劝刘禅降魏。因此有功被魏封为阳城亭侯,入晋后,为骑都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