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南市四牌楼鹿

大四的时候(2012年)接了一份家教,小孩儿是一个初三的学生,酷爱历史,经常给我普及一些历史知识外加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一次他突然问我:“老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然后巴拉巴拉给我举了好多历史上好人短命祸害长寿的例子。

当时的我只觉得这种想法哪里不对,但是却找不到反驳的论据,只是同样举一些反例,自己都没有说服自己。于是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心里。

(2015年)看了吕世浩老师的《史记》课程,讲到伯夷列传部分的时候,司马迁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因为有的古人也有同样的困惑,为什么像伯夷叔齐,孔子的学生颜回这样的贤人不能有福报,而很多作恶多端的人却可以享受长寿安乐呢?

那么太史公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引用了孔子的回答,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子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些贤人追求的本不是“长寿安乐”,他们追求的是他们心中的道德律,也就是“仁”和“道”,所以他们即使得不到长寿安乐也不会抱怨上天不公。

太史公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觉得醍醐灌顶并且深深认同。但是不禁又生出一个疑问,如果我如太史公一般回答学生,他很有可能会说,我不想做一个贤人,我就是一俗人,我就想追求长寿安乐,那我是不是就可以藐视道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为非作歹了呢?

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回答呢?

首先,想要获得安乐幸福是人的正当需要,无可厚非,即便是圣贤也未必不想要安乐,只是他们因为更加看重的事情而放弃了安乐,并不是说道德和追求安乐是互斥的。

另外我必须提醒他,是不是好人和有没有好报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因为存在坏人有好报的例子就认为想要获得安乐就必须要为非作歹,这是不成立的,不要有这种心理暗示。

再然后呢?

从功利性的角度去论证善和道德的合理性吗?那么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有功利性的善还是不是真正的善?我们需不需要诱人为善?基于功利性的善是坚固的吗?

从成本的角度去论证恶的代价吗?这样的风险在哪里呢?如果不是摒弃作恶而单单是忌惮的话,那么人会想出很多办法来规避惩罚,除非惩罚的网严丝合缝,那恐怕善也要被捂死在里面了。

或许我会跟他一起讨论一起思考吧,讨论不出结果就先存在心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