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行为金融学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15-20》笔记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Steven_Zhao_

典型交易错误

15.分散化不足

从这个模块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到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几乎完全相同,只有研究投资者错误行为的这部分是不同的。

因为传统金融学假设理性人是不会犯错的,而行为金融学恰恰认为,投资者行为有错误,是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个十分常见的股票交易错误——买熟悉的股票。

你肯定听过分散投资的理念,投资中你也尽量避免集中投资,但你知不知道,你只买熟悉的投资恰恰悖离了这一理念。

本地偏差错在哪儿?

本地偏差的问题在于分散化不足,这是相对于理性的投资,充分分散化而言。

那分散化投资,分散的是什么呢?分散的是风险。

“雪上加霜”,也就是这个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时,就叫风险。

不应该配置与你现有资产波动性一致(正相关)的资产,比如,你在房地产企业工作,就不应该再配置房地产企业的股票,因为这会导致“雪上加霜”。而应该配置防御性的食品或医药股票,这会在你最缺钱的时候,反向波动帮到你,或减少波动,减轻你的损失。

按照行业配置股票,可以分为防御性和周期性两种。

防御性行业股票对经济周期不敏感,一般经济收缩时配防御型行业的股票,收缩比其他行业的小。经济扩张时配周期性股票,会比其他股票扩张快。

风险源只有一个——大盘,各种资产都与这个风险源——大盘有一定的关系,关系越大,则对大盘越敏感,风险也就越大。大盘这个风险源代表的就是整体宏观经济,影响大盘的主要因素就是本国宏观经济。

你最大的资产其实是你的人力资本,或者你的收入。一般人的主要收入是在本国取得的,所以,你的收入涨跌大致与本国的经济波动一致。

外国股票与本国经济的关系要弱得多,与你的主要资产相关性也要弱很多。

所以,从资本配置的角度来看,你应该配置一定比例的外国股票,以减少与你最大资产的相关性,有效降低风险。因此,你只盯住本国资产,是一种配置错误。这就是本国偏差。

买本公司的股票为何不对?

从安然案例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工资在这家公司拿,这是个人最大的资产,如果再将投资也配置在同一家公司上,这是极度的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的理念背道而驰,具有巨大的风险。

风险并不一定发生,但并不表示不存在。

本地偏差的心理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人具有模糊规避的心理。

模糊是一种不确定性,相比于同样也是不确定性的风险,模糊是连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概率都不知道,这比风险更让人受不了。

人非常讨厌这种模糊性,因此会选择它的反面,即相对熟悉的事情。

总结

请你记住我讲的“雪上加霜”这个词,了解风险是指与风险源的正相关性。

风险分散应该寻找波动方向相反的证券。

熟悉偏好是导致本地偏差的重要原因。

投资熟悉的资产其实是一种错误,因为它风险集中,悖离了分散化投资原则。

理性的分散化投资与熟悉与否无关,是在一定风险下收益最高的配置决策,也称组合投资。

16.简单分散化

资本配置和资产选择哪个更重要?

资本配置,即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超过90%!

错误的“1/n法则”

无论给出什么样的选择,投资者都会按1/n来“出牌”,这被称之为“1/n法则”。

理性人如何配置资产?

无论给出的可选择品种是什么,理性投资者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且偏好不会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理性人在以上三种可选择的品种中,会精确计算资本配置的比例,最终投资于某个风险资产。

每个人的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值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的收益、资产的风险和自己的风险偏好。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资本配置中的一种偏差“1/n法则”,指的是投资者知道要进行分散化投资,以分散风险,但并不了解分散风险的正确做法,往往采用非常简单朴素的一种资本配置方式,即简单平均。

而研究发现,资本配置才是影响收益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想克服资本配置上的非理性,今后就不应该多花时间在资产选择,也就是仔细挑选哪几只股票上,因为你选来选去,对你收益的影响有限,你应该多花时间仔细思考在大类资产的资本配置比例,这会极大改善你的投资收益。


评论:分享一下自己的投资比例。股票:80%,债券:15%,货币基金:5%。股票中,国内的股票占50%,其中,沪深300和中证红利占30%,中证500占20%,美股占30%,其中标普500占20%,纳斯达克占10%;债券中,国内的债券占10%,海外的债券占5%。总体来说,比例上还是国内偏多,确实收到本地偏差的影响;我之所以做这个组合,是因为自己将一半的资金用于了买房子,另一半用于投资,而这笔投资我是打算为自己养老做准备的,所以股票的比例很高,因为股票投资超过20年的话,在所有投资品中,是收益最高,风险最低的。加入债券的原因,是因为其相关性和股票可以认为是负的,保证稳定的收入的同时,还能对冲股票波动的风险。货币基金就是流动资金了,平时手里总要有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吧。对于之后的收入安排,没有特殊的情况,我也会按照这个比例投资,到了三十岁,再将债券的比例提高一些,其他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了。


17.过度交易理论

一个现象:金融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多、机构投资者亏损少?

论换手率如何,投资者的总收益都差不多。

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

在中国市场,个人投资者的比例高达80%,而美国则不足10%。

对投资者过度交易的行为金融学解释是:

投资者相信他们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可以进行交易了。而实际上,这些信息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过度自信程度更高的投资者交易会更频繁,但由于交易成本存在,就会使得收益更差。

什么人更容易过度交易?

过度自信的人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容易冲动地买入或卖出,造成交易频率过高。

| 性别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是一个很明显的因素。

男性平均比女性多交易45%。过度交易使得男性每年减少2.65%的净收益,女性减少1.72%的净收益。

女性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非理性交易行为少于男性。

男性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男性由于过度自信会更发起更多的收购、更多借债。

这是导致男性CEO所管理公司比女性业绩差的主要原因。

| 理性程度影响

理性程度弱的人比理性程度强的人过度交易更加严重。一般认为,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的理性程度弱,过度交易也更严重。

总结

投资者由于关注绝对收益,很少考虑交易成本,容易导致投资受损,这是投资者区别于理性人的普遍现象,造成它的原因是过度自信。

有研究表示,性别与过度交易有关,男性比女性的过度交易更严重。

此外,方便的交易方式、与朋友的密切交谈、交易经验等都可能潜在地增加过度交易。

18.卖出行为偏差

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稀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处置效应”,指的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的现象。投资者倾向于“售盈持亏”。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投资者们都卖错了。

这完全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

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投资者讨厌风险,所以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投资者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处置效应在投资实践中有何表现?

经过大样本的检验我发现,在基金业绩提高,也就是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不仅没有如理论预期的那样追加资金,反而赎回了。而业绩差时,却并没有赎回。

我将这个现象称为基金的“赎回异象”,指基金申购和赎回的现金流,与基金业绩的关系与理论预期相悖离的现象。

实际上,基金的“赎回异象”就是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在盈利区域,投资者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所以会赎回基金;而在损失区域,投资者却是风险喜好的,所以反而不会赎回。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基金业绩做得越好,投资者越赎回。这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基金管理者会无心专注于投资。做得越好,投资者越撤资。基金管理者了解投资者有这种非理性心理,就会去迎合这种心理。

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基金管理者没有将心思全花在提高业绩,帮用户赚钱上,但却对能有效提升基金规模的事情乐此不疲。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

处置效应本质上是由决策参考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参考点,人会不自觉地在盈利和亏损的感知区域进行决策。而盈利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就会导致“售盈而持亏”的卖出决策。

实际上,出售盈利和出售亏损都是不对的。

出售行为应该与成本参考点及相应的盈利或亏损无关,而应该向未来看,选择那个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因为基金管理者非常清楚地知道投资者有售盈持亏的心理,所以,他们并不一定以投资者的利益为重,做高业绩,而是利用了这些心理,做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可能不利的决策。

总结

这一讲我讲了出售资产时的一种典型行为偏差——售盈持亏的处置效应。

投资者会过早出售盈利资产,过长时间持有亏损资产。售盈持亏是错误的,反之,售亏持盈也不对。

正确的做法是向未来看,不要受买入成本等参考点的影响。

售盈持亏很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在牛市时赚不到头,而在熊市时却一亏到底。

19.买入行为偏差

涨停敢死队事件

| “涨停敢死队”的获利策略

现在,我就带你来分析一下“涨停敢死队”的获利策略。

股票如果发生涨停,并且大概率下涨停不止一次,那么追涨停将是一个有效的交易策略。“涨停敢死队”会在当天涨停发生的第一次买入,然后在第二日卖出。所以,他们大概率上赚了一个涨停。

| “涨停敢死队”的获利条件

第一,要能够买到涨停的股票。那么,涨停的股票是谁卖出的呢?是那些售赢持亏、过早出售盈利资产,想要落袋为安的投资者。

第二,需要能将股票在第二天卖出去。卖给谁呢?要知道,涨停之后,交易所和各大榜单会公布信息,这时候就会吸引一部分投资者关注,最终引起买入。换句话说,“涨停敢死队”将自己前一天吸收的筹码有效出售给了慢他们一拍、且关注力有限的普通投资者。

“涨停敢死队”利用了什么交易偏差?

| 第一种被利用的买入行为偏差:“追涨”

“追涨杀跌”,这个词你一定听说过。它是投资者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这是因为涨是一个好股票的代表性特征,会让人产生买入的行动。

个人投资者的追涨行为往往慢人一拍。涨停敢死队利用的就是普通人慢的这一拍来获利。

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因此,认为历史会重演,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涨停敢死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而普通投资者是无意识的,这就会导致交易节点不对。

如果你的交易节点能和机构一样准确,那当然能够盈利。但是你看,在上面的案例中,普通的投资者与敢死队完全是反向操作的。

这就是机构的行为金融交易策略——预测别人的错误,并且利用他们的错误盈利。

那对于普通人来说,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往前看,不受过去信息的影响,否则就很容易被涨停敢死队这样的机构所利用。

| 第二种买入行为偏差:有限关注

投资者买入股票,只是在那些引起“关注”的股票中进行选择。做广告、新闻、获奖等容易引起关注的事件,就可能引起买入,这也被称为“有限关注理论”。

那么涨停敢死队是怎么利用这一点的呢?因为他们知道涨停的股票一定会上榜,只要上榜,就会获得普通投资者的关注。

在真实市场上,行为金融交易策略主要运作原理其实就是:一部分投资者要犯错,而另一部分理性人或者说专业机构,利用这种错误来盈利。

其他买入行为偏差

除了上面说的两种典型的买入行为偏差,还有什么常见的买入行为偏差呢?

第一,倾向于重复做同一只股票。

第二,摊薄成本偏好。

总结

投资者存在几种典型的买入行为偏差,第一种是追涨,正确的做法是决策不要太冲动,且投资不要“往回看”。

第二种是有限关注所导致的行为错误。例如极端收益(涨停或跌停)、放量、发布新闻等,都会引起投资者关注并买入。

我们还通过对“涨停敢死队”现象的剖析,让你初步了解了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主要运作原理:一部分人要犯错,而另一部分人利用他们的错误来盈利。

最后,我们还讲了其他几种常见的买入行为偏差——重复做同一只股票以及摊薄成本偏好。

这些买入交易错误都是由狭隘框架及参考点效应所导致,要避免这些买入错误,应该将视野扩大,投资时“向前看”。

20.羊群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当人非理性的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了以后,心理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

如果只考虑单个个体,个体的心理偏差是随机发生的,那么就有可能相互抵消掉。

但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会发生系统性偏差。当出现极端事件时,比如市场大跌,并不是像理性理论预期的那样,会有很多买入来纠正向下的价格偏差。实际上在恐慌性情绪下,大跌的市场往往会发生相互踩踏,竞相出售,使得价格进一步偏离,甚至发生崩盘。

“羊群效应”,就是指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例如,你早上去交易大厅,本来没想买入,后来发现周围的人都在买,于是你也买了,这就是羊群行为。

不仅个人投资者会出现羊群行为,连机构投资者也会。基金经理也会互相打听持仓情况,甚至放弃自己原来的判断而保持与他人一致。

与“羊群行为”非常近似的一个现象叫“信息瀑布”。指的是你用别人的决策直接代替自己的决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板块轮动与概念股炒作

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叫“板块轮动”,它类似于行业轮动,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的轮动。

行业轮动是指,随着经济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等的周期性往复变化。

在特定的经济时期,有特定的行业受益,投资者会根据经济情况配置不同的行业,形成行业的轮动现象,这在所有国家的市场中都存在。

中国的股票市场除了行业具有轮动性,还具有“板块轮动”的现象。板块包括地区、热点话题、热点事件等。例如新能源板块、P2P板块等。

板块的轮动与经济周期或基本面并没有太多关系,更多的是投资者行为聚集而形成的,也就是我上面讲的“羊群效应”。

概念股是怎么炒起来的?

“领头羊”一般是持仓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超级大户,而“羊群”为持仓在50万元以下的小户和10万元以下的散户。多数炒作模式是,“头羊”(超大户)直接入场——拉抬股价——“羊群”(其他投资者)跟进(占60%-70%账户)。

在概念股的炒作中,超级大户与中小散户的净买卖行为相反,“头羊”提前建仓,炒作期间净卖出,建仓过程较慢,但是清仓过程很快。而“羊群”的表现刚好相反,他们慢于“头羊”,一般进场时头羊已经建仓完毕。并且小散户离场不果断,炒作结束后未完全出货,被套住的比例高。

追逐热点的投资行为错在哪里?

第一,概念股炒作很多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

发达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90%,而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八”现象,即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总数的80%,但资金量并不大,也就是散户为主,但是,能够控制市场的却是数量占比不足20%的机构,这样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形成“羊群效应”。

第二,“羊群效应”产生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羊群效应”将推高短期股价,对高管减持、公司资本运作有利。

第三,投资者会被所谓的市场热点所吸引,从而成为“羊群”之一,其心理原因是被高收益但低概率的事件所吸引。

所以,不轻易跟随所谓的市场热点,不要仅凭技术分析指标操作,减少交易频率,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