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忘忧社

年轻人,就不应该瞎吃苦!

2018-09-23  本文已影响10人  泡芙Eve

年轻人,不是生来吃苦的。

实在看厌了很多年纪大的长者,还把“年轻人,就应该多吃点苦”作为教条来苦口婆心地说教,认为并且希望年轻人就理应多吃点苦,即使那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必要的。

01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时刚进大学的M和父亲一起从家乡坐火车到大学报到。

从家乡到大学所在的城市,跨越了中国地图的小半个南北。M知道,父亲肯定不会选择高铁,这种既昂贵,又不能带来因长途而产生跋涉踏实感的工具。

但买票前,他还是问了父亲。

“要不要选两个卧铺。”

父亲看了看价格,是硬座的两倍。

“欸,买什么卧票呐?坐着就行,几个小时嘛,一会就到了。年轻人总是怕这点苦”

M意料之中,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再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他不可能改变一个已经这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将近20个小时的车程,大包小包的东西堆在M和父亲的脚边,几乎一夜未眠的他听着父亲的呼噜声和邻座的磨牙声,忧郁地期待着自己的大学。

终于到了学校,父子俩放完行李后去了食堂。

买饭的时候,M想吃旁边窗口的酥肉,就向父亲提议,要不要来两份酥肉。父亲扒着自己碗里的饭,敷衍地摇了摇头。

M又问“那一碗呢?咱俩吃一碗?”

父亲抬起头,吮了自己油腻腻的筷子头,“你吃饭吃不饱吗?为什么老想着吃别的呢?一碗酥肉讲的这么可怜兮兮,你没吃过吗?”

M手中的筷子没有了被提起来的力气。见M悻悻地低着头,父亲又补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不能吃苦呢?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腥……”

M在父亲面前是一个没有阅历经验的人,长期以来被这种“年轻人就应该多吃苦”打压着。他也做过反驳的尝试,但是再怎么争论之后,父亲依然保持自我,刚直不阿。

像M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吃着在长辈引领下“该吃的苦”,就算这苦可以用一张几百块钱的车票解决,就算这苦只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食堂酥肉。

02

其实,这种“吃苦论”被父辈各种吹捧,神乎其神,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质更接近于盲目怂恿,而非教育。

父辈生活的年代,多子、贫穷、混乱。当父辈们长成我们这个年纪时,面临改革的机遇,市场和社会是开放且混乱的。资本和压榨在此期间产生。

一些年轻人,也就是我们的父辈,背着大包小包到城市里寻求机遇。陌生的城市中,孤勇一人,要面临自己的食宿问题、安全问题,要努力赚钱养活尚在村里的父母妻儿。千辛万苦找到的一份杂工,自我告诫:万万不能因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丢了工作。

于是,自己本来是店铺负责收银工作的,也要在老板的要求下整天拿着抹布擦橱窗玻璃。自己还要有点眼色,把柜台的货补了,打扫打扫卫生,倒倒垃圾,勤快着蹬着三轮替老板去拉货,只为了安稳地挣几个钱回家过个好年。

十年、二十年,靠着自己的心血熬出了头,能够在生意上应对自如了,回头想想自己吃过的苦,看看自己胸无大志的儿子、不温不火的生意,自己真是好样的!感谢当年的自己!吃了那么多苦,扛到了现在!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吃苦,而且是吃了大苦。

那个年代,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知识(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和国家一起,摸索前行。

但到了现代,吃苦这件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首富王健林从北京到广州,会坐绿皮硬座来体验吃苦吗?答案很显然是不会。作为企业家的他有坐火车的那些时间,也跟人签完几个亿的单子了。从小光着屁股在清华校园跑的高晓松会因为一碗酥肉吃苦吗?

我们不是不吃苦,只是不吃没有必要的苦,受没有必要的欺辱。

而吃苦论最大的误区就是,吃着不必要的苦,借此来买赎自己一无所成的焦躁,并且不断地安慰自己:吃苦是福,我这是大器晚成!

这种想法的本质是一种根植已久的奴性思维——被苦奴役,才会有踏实感。

03

如果你认为自己比同龄人吃了更多的苦,那么你应该清楚一点:吃苦≠自讨苦吃。

吃苦这件事情,对大多数人无害,是少数人的活该。

几个月前,微信有一篇爆文《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里面有各种不同职业的人遇到不同程度的心酸,也就是常说的“苦”。

其中,一个实习生做了80+页的PPT,突然一下电脑蓝屏了,什么都没了,得重新做,好苦哇。

但是转念一想,你大学学计算机的时候老师没有教过你,有事没事按一下Ctrl+S吗?没有这点意识,计算机二级是怎么考过的?这点智商税你不交谁交?

而且话说回来,你要一个正在读本科的年轻人,用尽自己的24小时去为了讨好一个商店的老板,而不去学习、晋考,这样真的好吗?

那些长辈,你们真的认为这样的吃苦可以培养出一个马云、王健林那样的商人,而不是某杂货铺的店长吗?(此处没有职业歧视)

我们年轻人,不是不吃苦,而是不瞎吃苦。也许现在没有达到你们的期望,但是我们一直在人生这条路上坎坷试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