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说成长励志旅行·在路上

有一种成熟,是从删除社交平台的故事开始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3人  门前柳树

五一的时候,见了多位好些年没有机会见面的朋友,聊了很多过去的事情,才发现我们都在怀念过去的日子。那时候没有美颜相机,也没有微信,有一部单反就会觉得很有面子。我们才发现,朋友见面,其实依旧很简单,不需要刻意找话题,总是会有聊不完的事。分别的时候,挥一挥手,各走西东,似乎也不留恋,即使下一次再见,遥不可及。

走走停停,这样的朋友已经越来越少。

人际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似乎来得毫无防备,直到有一天,你连一条朋友圈都不敢再发。

我在16年的时候开始清理我的QQ空间,先是删除了所有的负面情绪的说说,渐渐地删除了一些转发内容,每隔一段时间,似乎都有删除说说的理由,直到有一天,我选择全部删除。从第一条说说到最后一条说说,刚好六年。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全部删除,理由复杂到自己也想不明白。

后来我删除了一部分日志,相册没有舍得删除,干脆将访问权限设置为“仅自己可见”。

也是从16年开始,我渐渐减少了发微信朋友圈,谁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朋友圈时刻分享自己的心情呢?微商好像也就是那时候开始疯狂的,每个人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微商广告,时常会出现被霸屏的情况。

最纯粹的人际关系似乎在各类社交软件的影响下,有些复杂了。社交软件的初衷是拉近距离,而结果似乎有些适得其反的意思。每天联系最多的人由原来的家人、朋友渐渐变成了同事和客户。我们也不再去评论和点赞谁的朋友圈,有些人设置了朋友圈权限,“朋友仅可查看最近三天/一个月/一年的动态”,甚至也有人关闭了朋友圈。

我们可以看到微信为了迎合用户的心理所做的努力,似乎除了开始需求切入点之外,后来所有的需求都是在为了留住用户。可能有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微信最初样子,或者微信区别与QQ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微信有了“标签管理”、“朋友圈权限”、“朋友圈分组”,在简单的生活里,这些功能都会觉得多余。

有人说从使用微信就可以看透一个人的情商,所以有人开始隐藏自己。

发送语音消息,只有最初使用微信的人才真正体会过这个功能带来的乐趣。我清晰地记得,每天我会和很多朋友发语音,互相听熟悉的声音。

现在我却有些拒绝语音消息。除了家里人或者特别要好的朋友,我每次都是很不情愿地点开收到的语音,尤其是长语音。而当我看到联系多条语音消息的时候,我通常选择最后再处理,因为真的很浪费时间。60秒的语音,用文字往往不到10秒就看完了,但是语音就必须完整听一遍,而且中间断了,又得从头开始。语音方便的发语音的,从来不是收语音的。职场中,我不到万不得已,都是发文字,除非是开车或者目前不方便打字,但是在发语音之前一般都会和对方先说一声。

在信息化飞速前行的路上,我们渐行渐远。在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一点一点地剥离着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原先,只要聚会或者人多场合,都会围在一起打牌,或者组织集体活动,而如今,聚会更像是流程,吃什么无所谓,聊什么无所谓,没有谁愿意离开手机。

有一天我看了看自己的通话记录,几乎全是同事和客户,再往前翻,才发现已经好久没有和之前的朋友打电话了,不觉叹了口气。倒是有很多陌生号码,大部分都是未接来电,我设置了骚扰电话拦截,但是还是有不少陌生来电。我基本不会接陌生号码,因为我不知道电话那边是谁,打给你电话的目的是什么。

要是好朋友,换号的第一时间一定会告知,而不会等到有事的时候直接用陌生号给你打电话。我不接陌生电话的原因也很简单,好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你,十有八九是找你借钱,除此之外,是不可能想起你的。

都是成年人,还是别太贱卖了自己。

我有很多朋友都不同程度清理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大概都是同样的原由,成熟之后再回头看当时的内容,自己都觉得有些矫情。所以随着微信好友的增加,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此时才发现微信不再属于自己。

所以自然就开始删除之前的动态,渐渐地也就不再依赖了。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生物,奇怪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思维,奇怪到每个人无法毫无掩饰地做自己,奇怪到我们要永远替别人考虑。

从来都不可能只做自己。

当然,这也是成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