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楞严经浅述(简述十番显见二)
41楞严经浅述 (简述十番显见二)
41楞严经浅述(简述十番显见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那个场景,假如那个文殊就是你,佛问你:张三,在张三之外,是另外有个张三,还是没有张三?你可以设想,假如是你的话,你会怎么说呢?其实到这里一般人会懵了。看文殊怎么回答的?文殊菩萨:“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我只有这么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即然没有另外一个文殊的话,你说是说非不就多余了吗?
其实通过这个例子又来反说不即不离的关系。他(发问)不是没有目的,他都是有目的。不是说“不即不离”没听懂吗?他们两个又讲了个故事,又演了一出戏。既然只有这么一个文殊,你说什么是?说什么非?就这么一个文殊,你说是说非都没有意义。换句话就是说心与万物原本就一体的,水和波本来是一体的,都是我们这些人吃饱了饭没事撑的,来讨论什么波不离水、水不离波。所有的水都是波,所有的波都是水,如果不要波了,水也就没了。我们这些人没事找事干,这是哲学,这可不得了,哲学问题。其实没什么不得了,本来就是一体的。为什么还需要哲学呢?因为糊涂了,就是“昏扰扰相”。这又回到前边,“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于是就认心在身内,所以说你就迷了,它本来是一体的,你不知道,忘了。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回归它的本来面目。
什么叫本来面目?心、物本来就是一体的,这个就是它本来面目。我们原本是什么样子?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迷了,认妄心了, 忘了我们本来的样子。你原先什么样子?忘了。你看我们现在个个都变形了,都是变形金刚、老弱病残、大头娃娃,忘了原先那个样子,所以还是需要哲学的。因此他们俩就演了一出戏,就是来说明它本来就是一体的。
他后来通过这个例子说在妙明真心那里,没有是也没有非,无是无非,说什么是说什么非,那都是多余的。下面这里也说了。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什么意思?如果另外有一个是文殊的话,那不成两个文殊吗?就成两文殊了。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然而现在,我今天,也并不是没有文殊,因为就我这一个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在这个文殊之外没有是非二相,就这个文殊。就回到刚才说的那样,水和波本来就是一体的,心与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没有什么是也没有什么非。
后来佛给他分析,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就是说妙明真心与一切万事万物,“与诸空尘”也是这样的,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都是一体的。
但是“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这什么意思?就是由于我们一念不觉就“妄为色空”,一念不觉就从真起妄,叫真如不守自性,真如起妄,然后起现虚空、世界、众生,就是这么来的。“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见闻觉知如第二月,见闻觉知就是妄心,就是第二月,就是见精,就是那个识精。“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就在那里分别这个是真月还是假月?哪个是真月,哪个是假月?就在那里分别。
“文殊。但一月真。”文殊啊,只有一个真月。“中间自无是月非月”,这里面没有什么真月,没有什么假月。前面讲月影,讲第二月,其实都是戏论名言。如果你真明白了就有一个真月,里面无是无非。如果你不明白,当然这里面就有真假。
就像真假美猴王一样,因为唐僧分辨不了,他不能分辨真假,所以就有一个妖怪变成美猴王。一看,哎呀,怎么两个猴王?唐僧就吓坏了,这怎么办?难道都是真的吗?不可能。你分析就知道了,分几种情况:要么都是真的;要么都是假的;要么一个真一个假,就三种情况。用排除法嘛,排除法你只能选择一个,唐僧选择不了,这很苦恼。选择不了他们就打吧,真假猴王谁也打不过谁,那怎么办?其实这个故事很生动,太生动了,说明啥意思?说明我们内心真假是非也是这样的,是不是经常要这样斗争?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演真假猴王的斗争,这个事情怎么办呢?要做出选择,如果这么办行不行?不这么办又行不行?这都是真假在斗争。我们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真假的斗争,都是真假美猴王的斗争,这就是修行。但是你要会修行才行,你要不会修行的话,真假猴王要斗争一辈子,最后就是糊涂来糊涂走。如果你会修行的话,就从真假里面走出来了,然后唐僧就成佛了。这一段就是讲的“显见不分”。
然后再看九番“显见超情”,“显见超情”是指我们这个见性,也就是这个识精是超越一切执著。“情”代表执著,超越一切执著。因为你有执著就有情,没有执著就没有情了,执则计度。
那么佛是从哪方面来分析的?这一段还是有点复杂的,就跟前面 “显见不杂”那一段差不多,也是有点复杂。这个比前面那个还要复杂一些。他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他为什么从两个方面说?因为阿难说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执著见性是自然的,一个是执著见性是因缘。一个从自然生,一个是因缘生。当然佛就从两个角度来破。
阿难认为见性是自然生,就跟自然外道差不多,所以佛就破他的自然。自然外道认为我们人是自然生,自然灭,跟因缘没有关系,无因无缘,这是自然外道的特点。你首先要弄清楚自然外道的特点是什么。自然外道认为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生自然灭,没有因缘,当然就没有因果。人生了就生了,死了就死了。因为他(认为)没有因缘,他强调的无因无缘,所以自然外道就不能随缘。所以说,佛在破他执著自然的时候,就用见性是可以随缘的,随缘不变。我们这个六根之性是可以随缘起用,可以随缘显现一切用,但它是不变的、不动的,用这个来破除阿难这个执著,说阿难你执著这个自然是错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阿难认为这个见性是因缘生,他没有正确理解因缘的道理。当然因缘法是佛说的,有因有缘产生果,因缘果法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那么佛是怎么破他的?是从不变来破他的,因为见性不变,不变而随缘。就是说在因缘法当中,我们的见性是不变的,不变而随缘起用。但是因缘它是变的,因缘生,因缘灭,因缘是有生灭的,而我们这个见性是不变的,它是没有生灭的。用这来破他执著见性是因缘,从而说明我们这个见性因为它不变随缘,所以它不是自然,叫非自然。因为自然是不能随缘的,所以是非自然。同时我们这个见性它又随缘不变,是不变的,所以它非因缘。
这一层看起来复杂些,但实际上你只要掌握好了,只要理解了自然、因缘的概念含义,其实就好破了。
第十番显见“显见离见”。“显见离见”主要是说明:真见是离见的。第一个“见”是见性、真见。离什么见呢?离能所,是远离能见和所见的。佛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
这里也是分了前后两段来说的,前面佛跟阿难的对话是有目地的,通过对话说明什么呢?说明用方便说是做基础,“方便说”是为了衬托“究竟说”的。佛说因缘法是为了让我们认识究竟说,就是认识这个真心。我们通过前面分析什么是妄心?什么是识精?一步步地分析过来,这个妄心包括识精都属于因缘法。妄心是月影,识精是第二月,其实都是属于因缘法。只有到了第一月,才能超越因缘法,才是真心。所以说方便说是为了究竟说做铺垫的。
前面那一段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方便说是基础、是铺垫,是为了认识究竟说的,说月影,说第二月,是为了见第一月的。
下面这一部分就是显示真见。月影、第二月都是因缘法,是方便说,到了下面就是显示真月的。显示真见又用了两段,从两个方面来说的。
一个是讲:“真见是离缘的”。它不需要缘,什么明暗、通塞,不需要这些缘。见明见暗,明和暗都是缘,都是条件,真见不需要明暗,跟明暗没有关系,它是可以离缘的,就是说离缘来显示真见。既然它可以离开明暗通塞,所以说是真见。像妄心---月影,它是离不开缘的,尘就是各种缘,它是离不开六尘的。其实第二月是离不开根的,因为离开根,它就无分别性,就不能了知了。只有到了第一月---真心,才真正的脱开缘,才真正的脱开根尘。第二月是方便,让我们认识那个识精。一步步的来,是因为让你一步到位你做不到。那怎么办?先设一个方便,先认识第二月那个识精。到了第一月真心这一步,才达到究竟,它是离缘的,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真见是离见的”。离什么见?没有能见、没有所见。六尘是所,是所见的、所分别的;根是能分别的。所以说回归到根里---识精,那个识精其实就是能。大家注意,那个识精就是能,六根之性其实就是能,这一步叫“亡所归能”。先把所脱开,脱开所一步步来,归到能---返闻入心。这个返闻入心就是脱开尘,先把所脱开,归到能上来,认识那个识精,认识那个六根之性,这个就是第二月。到了这里,再把那个能见脱开,离见实际上就是再把能见脱开,亡能亡所,真见不就现前了吗?第一月不就出现了吗?它是这样的,这叫离见,就是离那个能见。
其实它有能见也就有所见,只要有能就有所。我们前面说了,意识是分两层的:第一层是五俱意识,就是前五识跟第六识是连在一起的,这叫五俱意识,这是一层,这个就是染污的意识。我们每天感受到妄想不断、纷纷扰扰的这个,整天打妄想的这个就是五俱意识所显的法尘;还有第二层就是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又分两层:它缘的生法尘和灭法尘。先要转生法尘,最后剩下灭法尘,亡所归能。
六根之性它所缘的就是灭法尘,它也有能所,这个能所是细的,前面那个能所是粗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纷纷扰扰的妄想不断的这个,就是一个粗重的法尘、染污的法尘,这是五俱意识的状态下,显现的一个粗重的法尘。那么当归到亡所归能的时候,灭法尘现前。灭法尘就是所,幽闲清净的那个境界,那个就是灭法尘。灭法尘谁所缘的?就是这个能、就是六根之性、就是识精所缘的。
这是细的一层能所,把这一层能所转了才真见现前。所以说这一段“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是讲的真见。
第二月就到了细的能所,在月影阶段那就是第一层能所,是粗重的。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能感受到的都是在月影上,都是在认假为真上,都是在妄心的状态下,那就是最粗的一层能所。你通过返闻入心,归到六根之性、细的能所、灭法尘现前,这是第二月了。
然后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里再远离第二月,也就是远离识精,把识精再一远离,真见现前,所以说“见见之时。见不是见”,这叫“见犹离见”。“见犹离见”怎么理解?就是那个真见必须要远离那个见精的。见精是第二月。这里说“显见离见”是分了两部分来讲的,从而让我们认识那个真心。
十番显见是由浅到深,前面三番破妄,实际上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个真心,其实是我们的妄心,而不是真心,这个妄心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你认识它之后,哎呀,不行,我不能认这个妄心,我必须要认那个真心,所以说要舍妄求真。十番显见就是求真。求真路上也是要由浅到深,先让我们归到第二月,归到识精上来,先认识六根之性,做一个过渡。
从前面一番讲的“显见是心”一直到九番,从一到九,那九番其实都是识精。这个识精是带妄的,为什么叫第二月?因为是带妄的,不是真的,还是属于妄见。只不过它是灭法尘,它细了。到了第十番“显见离见”,才是真正的独显真心,独显真见。
所以说十番显见也是由浅到深的,先归到六根之性,先让我们认识第二月识精。前面说了识精如第二月,非是真心,但是它已经是很细了,所以你再往前走,去见那个真心就容易了,这是佛说法的一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