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到底新在哪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新课标的发布,让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给学校、校长和老师提出了全新挑战。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理念的延续发展,更是200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的继承与超越。本次修订的根本任务是构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本轮课程改革我们怎么定位它?我认为可以定义成第九轮课程改革,因为它不是一次修修补补,是试图深度改革当前的课程结构、教学形态、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的五个大概念
课程改革的五个大概念为: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这是在课程方案当中所写的,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三大核心原则的展开。如果把这五个观点理解透了,我们就有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宏观图景。
未来教育观:应对充满不确定的时代
所谓未来教育观,就是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面对当下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是在课堂上灌输稳定的知识,唯一的答案,还是让学生们去通过探究不确定的问题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发展去应对不确定时代的能力?我们要秉持未来教育观,不只是让教育去准备未来,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更好地适用于现在,因为人是不可能生活于未来的。未来教育观对中国教育的最大挑战,就是教育人一定要意识到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布置练习、组织考试,这种做法正在逐渐被淘汰。
如今互联网技术经过多次迭代,去中心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时代,已经来到了身边,我们再用旧的方式来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都是在创造信息时代新的基础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