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上班这点事儿

反思日记—变好最简单的方式(二)

2017-03-21  本文已影响105人  90后呆颜仁
反思日记—变好最简单的方式(二)

像上一篇小文开篇提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去对自己行为的可能影响进行主动管理。我们往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重大困难,把自己逼到一定境地,才会去反思。而反思日记,就是把反思这个偶发的行为变成了主动的、持续的行为。下面就介绍写反思日记的几个要点:

一、设标准、常反思、找差距

这是个热衷成长的年代,相信很多人都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但是能够做到每天践行的人微乎其微,如果当你开始把高效能人士的习惯要求和自己行为进行对比时,你就会发现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每日反思日记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将自己的行为照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要求一一对比,进行反思。时间长了,便可以调整对自己的要求,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习惯要求。

每日如此反思,其实就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对比的结果,让我们在每天看到差距的同时,随着时间的累积,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个正反馈的过程。坚持每日对比反思,就能通过正反馈,加速高效习惯的养成。

并且每日对比相同的内容进行反思,也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就像心理学中讲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二、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要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首先要解决反思日记写什么的问题,要不然就会因为没什么可写,硬逼自己写,然后就写成流水账了。这样的话,就很难坚持下去了,毕竟谁也不是傻瓜,会一直做没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识别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大事发生,才值得反思。

比较重要的大事发生后,当然值得反思,但是,决定你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行为,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累积—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

三、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虽然没上过商学院的课,但也知道他们的讲课方式,都是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学习,展开讨论,赢得收获。那很多人愿意花钱去商学院学习别人的案例,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辑成案例,来谈论、研究进而提高自己呢?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籍,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完全汲取旧经历中的养分,其实我们很多人这一生中总是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反思过自己过往的经历。

当你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对旧经历的解读能力也是不同的,我们要逐渐学会从个别案例中抽象升华,提取出一个更广泛应用的观点或者行为准则。简单举例:当你答应别人一件事后,后来发现很难完成,结果再告诉对方,弄得朋友很不高兴。简单来看,这件事就是在说,我们以后不要轻易答应别人,要量力而行。当你更成熟一些,再解读这件事情,就会有新思路:以后当自己求别人办事的情况下,不指望其一定能办成,能完成当初答应时的一半就会很感激。这样的心态不仅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革命友谊,也会让自己内心更充盈,更宽容,更乐观。

生活这本书里面藏着很多“黄金”,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我们是否能从中提炼出“黄金”。首先,我们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来,然后才能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而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

四、将一件事记录完全

虽然知道不让自己的日记变成流水账,但总是记着记着就没有了重点,一个月后回头看,发现日记中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是水货,回顾很久才能找到真正有所启发的内容。

当粗略地看过了《顾准日记》、《晨间日记》这两本书,发现了分类记录的好处。《顾准日记》中,把每天的日记分成不同的板块,每一块就有其名字,将每日记录与感受写在不同板块里;《晨间日记》是日本人佐藤写的,它运用了“九宫格”来写日记,每个格子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义。

如果你也想分类记录,不必买上述的两本书,最好按照自己习惯来分类,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必着急,需要慢慢调试,也可先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标准,训练自己习惯的养成。

并且在记录时,不要只写一件事干巴巴的结果,最好附上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这样等到再回首时,脑海会还原地更逼真,更容易“提炼”。

最后,我想说,这社会上很多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收获和成长却各有不同。慢慢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反思日记—变好最简单的方式(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