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散文集典昕🎪诗集诗人的村庄

四件忧心事——《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3章

2019-06-22  本文已影响31人  乐道也

和凡人一样,孔子也有忧心事,不过,他的忧与凡人的忧又并不相同

孔子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究,听到有道理的事不能跟上去做,错误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之三

孔子是快乐的,但别以为他就会快乐得没心没肺,万事无忧。和凡人一样,他也有忧愁,还挺多的,有四件事情最让他担忧。不过,他的忧与凡人的忧又并不相同。挺有意思的是,上一章说了三件事,都是孔老师每天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去做的事,这一章又讲了四件事,却是日日忧心忡忡、焦虑担心的事。前后两章似乎是在相互呼应,道出了孔子的乐与忧。

一忧“德之不修”,品德不去好好修养。“德”是德行、品德。“修”是修饰、整治、治理,“修”字用在品德方面,就是修养、修行。“德之不修”就是不修德,“之”是连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在孔子感到忧心的四件事情中,“德之不修”是头等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面三件事,并且后面三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德之不修”造成的。

儒家认为,人本无“德”,“德”来自上天的赐予,通俗地讲就是对天道与人道这些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修德”的过程,是要以自己的“得”去合上天之“德”,即以生命的本体,去与自然发展规律达到默契相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彰显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天德。因而,“德之不修”自然就成了孔子最为忧心的事。并且,如果这种状况发生在为政者或门下弟子身上时,孔子的“忧”就会更加强烈。

身为人臣的孔子,对为政者的“修德”特别重视,因为为政者的道德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乐、天下的治平。同时为政者的德行如何,又起着一种社会风气的示范与引导作用,为政者与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上行下效的关系,因而格外重要。但在这些人眼里,修不修德往往是看得无足轻重的。所以,孔子对此十分忧虑,而又感到无可奈何,尤其对由于为政者“德之不修”而造成的世风颓败,更是痛心疾首。

作为人师的孔子,对弟子中出现的“德之不修”情况,同样也是忧心,还要多加上一份操心。比如那个大白天睡觉的宰予,孔子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责备。这位口才极佳的弟子,常常在老师面前吹得天花乱坠,但往往言行不一致。有许诺却不重诺,在孔子看来无疑是一种道德上的缺失,是“德之不修”的表现,这使孔子说出了要重新对他评价的狠话。因为对修德的重视,孔子似乎更加青睐和欣赏那些刚毅木讷的人,认为他们比能说会道的人更加接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