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继续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读书笔记。
今天从下午整理到晚上,整理的内容比较多。
「1462」
战争,是人类诸种文明最基本的沟通途径,它无视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种种差异,就是上场——无论你是否愿意——一决生死。
【南北方兵器】
北方步兵军队武器,长柄为主,矛、槊、戟等,
南方步兵军队武器,则多用短兵器,尤以战刀与盾牌为主,
可能是因为南方多山林,长柄兵器在丛林中不便挥舞和携带,且南方多水网,水滨沼泽和船舱空间中,无论携带和战斗,长柄兵器都受限。
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当南方军队到了开阔地带与北方军队对阵时,短兵器对抗长兵器就很吃亏。
【南方步兵防御骑兵冲击】
实战中,步兵赖以防范骑兵冲击的主要手段,是运输军粮辎重的大车。
这是历史悠久的战术。西汉卫青、李陵就用这个对抗过匈奴骑兵。
甚至游牧民族在遇到比自己强的骑兵队伍时也会这样做。
【南北方步骑比】
十六国和北朝期间,北方政权正常步骑兵比例大约在2:1到3:1之间,这个比例一直到唐朝初年基本稳定。
南朝,因西晋主力部队在中原战场消耗殆尽,东晋政权在江南重新立国后,依靠的是南方诸州的地方军,很少骑兵武装。
东吴时期是40:1,东晋南朝应该更低些。巅峰时,梁朝中期,曾达到5:1,
意想不到的是,
孙坚、孙策、孙权,东吴三代统帅,都很擅长骑兵作战,且都喜欢亲自上阵冲锋,这几乎是孙氏家族的象征。孙坚、孙策父子甚至都是死在马背上的。
东吴将帅运用骑兵战术非常纯熟,这和后来东晋南朝时期的南方军队完全不同。
孙氏武装是在参与讨伐董卓时成形的,其主要作战地域是以河南为中心的地区,后孙策继承后,南渡长江拓地扩张。
反观蜀汉刘备集团,
战术思想严重落后,积弱的蜀汉政权能够维系数十年,一大原因是地理形制限制了曹魏骑兵发挥,秦岭和巴山间复杂地形使骑兵难以展开。
诸葛亮的保守持重,也是蜀汉骑兵未能获得发挥机会的原因,他每次都坚持步步为营的战略,从不愿冒险用骑兵发动远程奇袭。
【南朝马匹来源】
1、与北方的交易或战争俘虏,
2、辽东海路
3、川滇与河西。
一个历史误解,蜀马并不是原产蜀地的马,而是产于吐谷浑和西域,经蜀地贩运到中原或江南的马。
【南方骑兵运用】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山野密布,军队以步兵和舟舰为主,骑兵只做辅助,江南战事一般只有小规模骑兵的灵活运用。但在平原地带对付民变和起义军时,仍有绝对优势。
【步兵军阵、战法、指挥系统】
冷兵器战争无法重现,但可以参照现代都市街头示威者与防暴警察的打斗场面:密集横向队列向前逐步推进,用盾牌防范投掷物。
古代战场,大体可以视为这种横向队列一排排组成方阵。战斗威力只在于第一行与敌直接接站的士兵。
在敌军阵列中打开缺口,是大战功,被称为“陷阵”,与攻城时首先冲上敌军城头的“先登”齐名。
因一旦队列被冲开,军阵被割裂,直接后果就是指挥体系被打断,统帅指令无法通过军官逐级传达给一线士兵,这会给一线士兵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之步兵社会地位较低(农民或贱民征发而来),作战积极性普遍较差,一旦失去上级军官的监督,很容易出现一哄而散的溃败,
有时双方鏖战一段后,会因伤亡、疲惫和心理压力而撤出接战状态,双方短暂休整、调整队列、补充兵员甚至饮食后再度接战。能坚持到最后、保持阵列严密完整的一方成为胜利者。
比如曹操与吕布两军有一场战斗,在一整天都连续对战,都为发生溃败。这需要双方将士极高的军事素质和组织纪律性。
指挥方式,旗鼓,旗语、金鼓。个别情况下,也让声音洪亮的部下大喊发令,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指令。
【军阵的“非理性异动”】
1、信息不畅和集体紧张。
最前列士兵视野稍开阔,后面视野范围极为有限,前后左右都是挨紧的队友,很茫然,一些流言蜚语和微小意外有时会极快传播,引起局面失控。
最著名的,改变中国历史的,383年,淝水之战。
2、军营夜惊。
军队夜间宿营,一些偶然小事件,比如牲畜嘶鸣、士兵做噩梦等,有时都会引发大面积惊恐,以为敌军来袭,而发生自相砍杀和惊悚逃散的局面。
因此,军营纪律约束需得非常严厉。
战阵之中,违反军令、错乱队列的,后行士兵有义务将其斩首。
宿营时,不得在军营内驰马,不得在其他营区借宿,看到珍奇禽兽虫蛇,或其他怪异事物,不得告知其他士兵,而应报告本部将帅等等。
十六国期间,步阵“扁平化”,纵深变浅,宽面变大。更有利于对敌阵侧翼实现合围打击。
【南方步兵对骑兵的防御】
1、将枪矛斜插在地上,防备敌骑冲击。
2、依靠运输军粮辎重的大车。自卫青就有这个战术,东晋刘裕曾以4000辆大车部署在步兵两侧,车辆首尾相连,车上挂布幔以遮蔽箭矢和阻挡敌军视野,“御者执矟”以防范敌骑兵。
刘裕却月阵。
3、斫营:夜间主动出击,袭击敌军骑兵营垒。因为骑兵部队,劳力有限,营垒构筑简单,且夜间战马都解除了鞍辔,一时难以武装,即使装上了,夜间昏暗,也不易发挥冲击威力。
4、步兵对骑兵最有效的还是守城。
【南北方作战时机】
北方军队主要选择冬季枯水期进行南征,晋灭吴和隋灭陈都是在冬季;
南方军队则多选择夏季涨水期进行北伐:自长江进入淮河,再从淮河流域北上进入黄河。
一个例外,刘裕反季节北伐,灭后秦。
战无定法,主帅才能和战略谋划,效果全然不同。
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并非地理环境,而是一个军事—政治体的自我整合程度,社会形态、政治结构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而战争又反过来塑造社会、政治结构的重组。
【南北政权综合比较】
南北朝以来,江南一直是经济、财政进步趋势的代表,但可惜的是,这种进步特征未能带来军事上的优势,反而造成了政权对军事行动的承受能力下降,最终都是北方征服南方,带来社会经济的倒退。
南方当时可控制人口数量远远少于北方,
西晋灭吴后,全国人口1800万,吴地人口仅200万,
隋灭陈后,全国人口4000万,陈境人口200万,
但是,我估计,当时南方政权所能管理和动员的,除了水乡平原地带,长江腹地沿江一些城市及周边,以及一些海边市镇,大量的山川丛林地区根本没有有效管理,因此当时被汉人称为“蛮子”的那些山野部落人口,是不计算在内的。
另一方面,南方社会经济的商品化、财政的货币化程度都比北方高,社会分工的细密化,“近代化”的端倪,而这些新经济因素并未变成军事实力,统治政权通过变更钱制、税制筹措军费,使得南方货币体系遭受多次重大动荡,破坏民生。
而社会发展程度更低、商品经济与货币更少的北方,军事实力却一直占优,最后攻灭南方,统一华夏。
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对抗北方军事压力,也有意识地压制南方新经济因素,实行了一套粗朴而有效的,“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财政-军事制度。
【一个重大隐含问题】
在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走向复杂化的过程中,可能必然经历军事动员能力下降、社会对战争承受能力降低的阶段,如果社会能“挺”过这个阶段,实现初步工业化,就能获得军事优势。但如果在这个阶段被北方简单社会攻灭,就失去工业化可能。
从南朝到明清,中国历史可能一直在这个大循环中徘徊。
【两晋政治气象】
西晋:士族阶层的封闭和壮大不可遏制,这个阶层文化上崇尚清谈狂放,生活上奢侈腐化,政治上萎靡保守。平吴之战是西晋王朝在堕落沉酣之前的最后一次动作,且有幸成功(末代吴主未战即降)。
东晋:偏安江左近百年来,军权由士族门阀把持,大都怯懦,贪生怕死,且视军队为家族资产,拥兵自重,不愿在中原耗费实力,所以桓温、殷浩等人的一次次北伐都归于失败,
【刘裕的巅峰表现】
刘裕集团,短短20年间,连续攻灭孙恩卢循天师道军、恒玄朝廷、谯纵政权、南燕政权、后秦政权,在内部铲除刘毅、司马休之等离心势力,其军事成就堪称三百年间南方政权巅峰。
可惜刘裕死后诸将凋零,对北方军事优势未能维持,但使南朝政治回归专制皇权,是刘裕对历史的影响。
【北魏政治体系迭代,南朝影响,汉化改革,自我华夏认同】
北魏早期,拓跋珪主导下,拓跋部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草原到中原的转型,少有先例。
但统治者尚保留着较多塞外游牧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将南朝看做“非我族类”的他者,对南朝的通使和战争也多受好奇心驱使。
拓跋焘时代,北魏先后攻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另有对柔然、刘宋的战争,从中获得大量战利品,此时北魏尚未有俸禄制度,对文武百官,特别是那些不能参与抢掠的文官,朝廷提供的报酬主要就是派发战利品。这一点,直到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中央政权逐步学习汉化管理,建立其组织系统,百官生活才摆脱对战利品分配的依赖。制度化的后勤也取代了劫掠冲动,汉人民户中征发的步兵数量大增。
而南朝的社会风貌与崇尚文化又引起了拓跋焘的强烈好奇心,他在450年给宋朝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信中,曾异想天开提出和刘义隆交换领土,以便自己到江南生活。
双方使臣往来时,拓跋焘甚至主动索要酒、柑橘、赌具、甘蔗、箜篌、琵琶、筝、笛等物件。
魏孝文帝(元宏)汉化改革,从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上全面汉化,统治者从拓跋焘那种“我鲜卑”式的自外于华夏的心态,到开始把自己看做中原文化的正统,将南朝看做势不两立的僭越者和挑战者,急于进行“大一统”的战争以实现天下归一。进攻南齐的战事中,元宏一直在刻意营造王者之师的仁义形象,释放掳获民众,禁止趁火打劫,以后勤军需代替劫掠。
北魏解体后,北齐、北周、隋仍在沿袭这一进程,直到隋统一。
汉化之后连带效应:北魏皇帝此前大多是亲临战场指挥,从宣武帝开始,皇帝不再离开都城。
改革负面,重文轻武的风气蔓延,最终导致六镇士兵起义,瓦解北魏统治。
【文武侧重及对立的政治影响】
南朝从未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军事贵族集团”,每一轮帝位更迭都产生新的军人集团,而军人集团帝位上升,进入上层社会之后,又迅速被士族阶层崇尚雅致与文艺的生活方式同化,难以保持勇武精神,整个社会的重文轻武,最终造成南朝的积弱与灭亡。
而北朝的西魏、北周、到隋唐,都有一个稳定的武人群体“关陇集团”。
唐至玄宗朝,随着关陇集团的瓦解,源自南朝的文化风尚又占领了唐朝的官僚机器,唐代开始“南朝化”,文臣与武将开始隔膜和对立,安史之乱有此原因。
到宋代,文官机器几乎获得了独尊地位,军人阶层被压制和从属,从唐后开始,汉人王朝就已经丧失了对外扩张的动力和实力。能统治长城内外的,都是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是后话了。
最后,留一句陈寅恪先生的话做总结吧: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