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都不会,学那么多有什么用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对于个人来说,知识是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竞争力的是否可持续性发展,则取决于如何对知识进行管理。
互联网的出现,对知识的获取有着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信息碎片化给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干扰,让我们对知识的管理增添了难度。
那么在这样一个知识为王的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去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管理呢?或许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你。
知识的管理主要分为学习、整理、共享、使用和创新这五个步骤:
知识管理体系1.学习
首先你要了解,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
了解知识的分类是要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书,还有的隐性知识需要我们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同时,在知识管理体系的共享中,也需要我们最大程度地将隐性知识向显性进行转化,这样别人才能更好的认识到你的知识深度。
关于知识的学习,我用3W学习法来说明:
Why:为什么学习知识?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工作上的需要还是你想改变什么?总之,学习必然是社会的趋势,特别是在如今的知识迭更速度如此之快,不学习难道等着被社会淘汰吗?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学习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习的具体原因,或许能够在我们往后懈怠的日子里,回想起最初的目标,在学习的路上毅然前行。
What:学习什么知识?
很多人经常说这想学,那也想学,但大多数到后来什么都没学成。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学习什么。我们总是想的太多,而往往能做的太少。
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同时进行太广的学习,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你必须要做减法同时聚焦到一个点上,缩小广度、提高深度,通过自己兴趣、优势、目标、性格、价值观这五大方面选择自己应该学习的领域。
How:怎样学习知识?
在知道了学习什么知识后,那我们该怎么样开始去学习呢。
首先我们知道现在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互联网资讯、书籍、线下培训等等进行学习知识。无论哪一种方式,选择自己的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才是最明智的。如下图,明显第一象限的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学习方式。
每个人都有一座知识大厦,而学习就像是盖大厦,打好基础是关键,然后一砖一瓦向上贴,将知识大厦建造的更加牢固。
知识学习的成本与收益2.整理
正是因为在信息碎片化极为严重的时代,所以知识的整理显得至关重要。
在你脑子无法完全将你所学的知识消化之前,还是乖乖的利用工具来达到储存知识的目的,至少你要保证,当你想起来的时候能够马上找到。
我通常会在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然后将需要保存的文件归类在里面不同的子文件夹,比如工作、学习、工具等,你可以给文件进行细分,但是建议深度不要超过三层,即文件夹—子文件夹—孙文件夹。
除了做有效的分类整理之外,备份也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我曾经就遇到,存在某云盘的文件,因云盘下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文件找回。所以,选择可靠的方式,做好安全的备份是有道理的。
3.共享知识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识不能轻易让别人知道,一方面他们又老是抱怨不得志,为什么自己满身学问,而无用武之地呢?
我总结了两个原因:文化和人性。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强调谦卑心态,才华不外露,同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生怕显露的知识被别人学了去。于是,他们宁愿将满腹的墨水烂在肚子里,归咎于外部的原因,而不去思考自己本身的原因。
近年来,个人品牌的概念逐渐走热,若还抱着如此“谦卑”心态,怕是再有才华,也会沦落为不得志的下场。所以,知识共享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如果真是有才华,那么你所谓的不得志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共享的渠道和方式如今也变得非常的多,比如简书、微信公号新媒体平台,这些都是打造个人知识IP的绝佳渠道。而普遍的方式,则是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码字、语音、视频、绘画等。
4.使用知识
在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平台后,当你的影响力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发现有人看上你的知识,这时你就可以提供你的知识为他们服务了。比如,出书、培训、咨询等都是你使用知识的方式。
有人会说,自己坚持了好久的平台,同样不断输出知识,可依旧毫无价值,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你要思考影响你知识价值的因素是什么:
你的知识是否具有独特性和社会需求?
你所谓的社会需求与你现有的市场环境是否相符合?
你的渠道传播是否可行?
这三点是影响你知识的价值因素,也就是你的知识究竟值不值钱,有没有人愿意为此买单。
知识创新四方法
5.创新知识
其实,那些怕显露的知识被人学去的人,往往就是缺乏知识创新的人。
所有的创新必然是以知识的创新为基础,保持知识的创新就是保持个人知识力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创新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做到以下四点: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源,是创新的前提。
挖掘需求:有需求才有创新,没有需求那就制造需求。
开放右脑:充分利用右脑这个创新的源泉。
利用工具: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加强个人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