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天才的改革开放
这两天朋友圈有一条爆炸性的消息,虽然还没有被官方宣布,但也已经让吊足了大家胃口,纷纷等着看热闹。
那就是我们的某个社会主义好兄弟要改革开放啦~
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中国人深知它会带给一个国家什么样深刻的变化,这也是我们急切想看热闹的原因。
而这种在国家层面推行的重大改革,自古以来就不断在发生,成功的被记住被歌颂、失败的或被遗忘或被唾弃。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国北宋年间的一次重大却失败了的改革: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为啥要变
宋朝虽然军事不给力,常常被后人评价为“投降主义”、“享乐主义”,甚至连皇上都被外敌掳走了。但从数据上来看,宋朝的经济和文学却称得上我国古代的巅峰。
宋仁宗在位的42年里,宋朝仅人口增长的数量就有379万户,相当于唐贞观年间全国人口总数,朝廷收入为3680万贯,比唐朝收入的峰值高4倍。
虽然说宋朝国家收入高,但是也经不住花的更多啊。
要说会算账,宋朝人是真的受之无愧,他们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把爱算账这件事衍生到了其他领域,比如说打仗和养兵。
北宋不喜欢打仗就是因为他们太会算账了:
打仗打谁→北方游牧民族
为啥要打→他们要抢地
抢地干嘛→要钱吃饭
怎么解决→请他吃饭
就是这么一整套完美的逻辑,让北宋决定:把打仗所需的钱直接给那些敌国,不仅花的更少,还换来了和平。
而在养兵方面,宋朝人也很奇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逻辑:
社会为什么乱→有流氓
流氓要干嘛→坑蒙拐骗连偷带抢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要钱
要钱干嘛→吃饭
怎么解决→招募他们来吃饭
这个活动的flag就是:部队多一个士兵,社会少一个流氓。
类似的“完美逻辑”还有很多,就这样,北宋的冗官、冗兵、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
宋仁宗(爷爷)时期全国的官员为17300人,是唐贞观年间的2.5倍;
宋神宗(孙子)时期,全国官吏的俸禄已是北宋初期的80倍;
因此,在宋神宗从他爷爷宋仁宗、爸爸宋英宗那接过北宋仅3天后,就被财政报告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于是乎,这位年轻的君王就开始酝酿这大刀阔斧的熙宁变法了。
找谁来变
既然决定了那咱就干。
宋神宗想起了当年他爷爷推行的变法“庆历新政”,心想虽然爷爷失败了,但是他老部下作为亲历者至少有经验啊,就找他们!
结果爷爷的老部下A韩琦直接向他辞职了......
“人各有志!”宋神宗这样安慰自己,不气馁的他又去找爷爷的老部下B富弼,眉飞色舞地讲了他“富国强兵”的计划。
结果爷爷的老部下B富弼听了以后捂着耳朵说:“哥,答应我,二十年内咱都不提兵这事成么?”
经历了双重打击之后,宋神宗还是不气馁,他想起了还在做太子时就十分欣赏的人才---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时候的我们通过《梅花》认识了王安石,却不知他不仅是位才气出众的文人,更是位心怀家国的政治家。
据《宋史》记载,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王安石从小就是个学霸,不仅在22岁高中了进士,更凭借“过目不忘”的本领在日后工作中也保持持续进步。
除了擅长学习和考试之外,在基层工作的王安石也成绩不菲,从苏南、江西等地辗转为官之后,兴建水利、给百姓开仓放粮的他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时期就为“庆历新政”提过建议,他的主张正好与宋神宗一致,委屈的皇上心想:这下总没跑了吧?
结果,王安石却在一开始时把爷爷的气撒在了孙子身上:拒不相见。
好在宋神宗再三邀请,终于请来了王安石,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恨不得当场就把法给变了。
变了什么
在历朝历代,变法都不是件容易事。
熙宁变法也一样,反对派的成员和动机有很多,有担心利益受损而反对的、有担心新政祸国而反对的。
作为王安石的前辈好友,司马光认为变法主张的丰国库会增加农民的赋税,但王安石不为所动,关于理财王安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就这样,新法以较快的速度被推行开来,我们简单罗列一下:
均输法:由国家统一采购地方物资,调控物价;
青苗法:国家向农民低息贷款,刺激经济;
免役法:士兵改为招募,不愿者可交钱避免服役;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合理收取税费;
农田水利法:国家低息贷款给农民,修水利、扩农田;
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物价的控制,稳定物价;
裁兵法:设退役年限,增加测试,开除不合格者。
保甲法:将农民编制为户、保,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
将兵法:细化军队管理,提高军队素质;
保马法:政府不再养马,民间自愿养马可享受税收优惠;
军器监法:细化武器制作、监管流程,提高武器质量。
三舍法:细化太学,将统一的考试改为日常考核;
贡举法:扩大考宣名额,增加“法科”考试;
这些新法的动机都是好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在当时已经有接近于现代的经济观点,懂得通过信贷来刺激经济发展。
但王安石作为一个文人,却始终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没有考虑到“执行”的难度。
就拿最具代表性,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来举例:
当时的农民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常会向地主或富农借高利贷,导致不断被剥削。
王安石主张将国库内的储量折算为本钱,以每年20%的低息贷给农民,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又为国家创造了收益。这个办法在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曾广受好评,因此他对此法十分有信心。
只可惜当此法推行到全国范围时,大部分地方官员不理解政策,不仅擅自将利息提高到30%以上,还将原本自愿的贷款变为了每家每户的指标,活生生把青苗法变成了“官方高利贷”。
不仅如此,原本农民与地主双方达成交易即可完成的高利贷,在官方的层层审批流程中,给了各级官员吃拿卡要的机会。
司马光曾经算了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大米1石,却要还新好小麦1石8斗7升5合,所还将近一倍。
而其他的保甲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更不用多说,地方贪官和豪绅勾结,使得贫农更穷,富农也变穷,导致全国对新法怨声载道,民怨四起。
戛然而止
熙宁变法给国库增加了收入,甚至让宋神宗在1077年改年号为元丰,意蕴国库丰足。
但国库里的光鲜却掩盖不了民间的惨状,王安石将所有心思都放在“政策”层面,甚至认为反对派所言的“百姓惨状”都是杜撰来污蔑他的。
因此他把上司韩琦,举荐者欧阳修等人全部罢免,开始任用一些宵小之辈。
终于,变法实行5年后,天下大旱,百姓在天灾人祸之下彻底没活路了,一位守城的小官郑侠画了一幅《流民图》上呈给宋神宗,求他“废除害人之法,留百姓垂死之命”。
宋神宗不可思议地看着《流民图》,反复观图、夜不能寐。两宫太后更是声泪俱下,泣声说道“安石乱天下”。
就这样,宋神宗无奈地罢免了王安石,两位曾踌躇满志、势要重兴大宋雄风的人才,不得已结束了这次短命的改革。
反思这次改革的失败,既有太过激进、监督不严的原因,也有用人不当、不懂得团结其他力量的根源。
但无论如何,宋神宗和王安石对改革的渴望以及所花费的心血都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我们后人来讲,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