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58: 洞山良价

2020-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周脖通

第八节 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禅师是云岩昙晟禅师最为得意的弟子。昙晟禅师虽然是药山惟俨的嗣法弟子,可是他同样在百丈怀海禅师那里学习过二十年,所以昙晟禅师那是兼具当时禅宗江湖中最大的两派洪州宗和石头宗之长的。

自然,作为昙晟禅师的掌门弟子,良价禅师也是深得两家之长的。而且良价禅师还参学过众多的江湖高手,这其中既有师爷辈的南源道明、五泄灵默、南泉普愿、隐山禅师、鲁祖宝云、京兆兴平等等,也有他的师叔沩山灵佑、百岩明哲等人。

良价禅师天资聪慧,他把所参之学和自己所悟高度的统一了起来,进而和自己的弟子曹山本寂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禅宗派别——曹洞宗。

从此后,良价禅师就以四宾主、三渗漏、三路、功勋五位等独门绝技名震江湖,也使得曹洞宗成为了参禅悟道之士极力推崇的一个江湖大派,并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一、早期经历

良价禅师,公元807年出生于浙江诸暨市一户俞姓人家。

不知什么原因,良价禅师大约在八岁的时候就被家人送到当地的一个村落小寺出家了。不但如此,这个小寺的院主佛门功夫既不高,也不待见良价禅师。不过,良价禅师却并不介意,依然全心全意的侍奉着师父。

两年后,院主看到良价禅师对自己很是孝顺,于是便教良价禅师念诵《心经》。

不料天资聪颖的良价禅师两天不到就把《心经》念得滚瓜烂熟了。

院主一看良价禅师会念《心经》了,于是便打算教良价禅师念诵别的经文。

良价禅师马上劝阻院主道:“师父啊,你教我念的《心经》我还没有领会呢,就不要教我别的经文了。”

院主道:“你有什么地方不会啊,说来听听。”

良价禅师道:“我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经中为什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啊?”

院主一听,马上就愣在那儿茫然不知所措。

过了许久,院主才回过神来道:“你实在不是一个普通人,我不配当你的老师啊。”

当是时,在浙江诸暨市弘法声势最为浩大者,毫无争议的当属在五泄山弘法的灵默禅师。作为马祖道一的得意门生,灵默禅师别说是在诸暨市,就是在整个江湖都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自己作不得你的老师,那么不远处五泄山的灵默禅师总可以当你的老师吧。

于是院主立即领着良价禅师来到了五泄山拜访灵默禅师。

院主把前面的事情给灵默禅师说了,然后道:“此人乃是龙象之才,非我所能教导,乞求大师能收下他指点一二。”

灵默禅师听后点了点头,收下了良价禅师。就这样,良价禅师就留在了五泄山跟随灵默禅师学习禅法。

过了三年,良价禅师来到方丈室对灵默禅师道:“师父啊,我想出去行走江湖,四处参访,您能不能给我点指示啊?”

此时的灵默禅师已经离圆寂时间不远了,看到这个小小的龙象要出去游方,自然也是很高兴的。

可是当今江湖,谁能作得了他的老师从而不耽误他的学习呢?自己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洪州宗门下,自然是百丈怀海绝对第一。可是怀海师兄四年前就圆寂了,和怀海禅师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的西堂智藏也在四年前圆寂了。看来,也就只有三大士中硕果仅存的南泉普愿可以教导良价了。

于是灵默禅师对着良价禅师道:“良价啊,我思来想去,江湖中也只有我的师弟南泉普愿禅师可以教导你了,你有机会到他那里去参学吧。”

良价禅师一听,马上跪在地上给灵默禅师作礼道:“一去攀缘尽,孤鹤不来巢。”

随后,良价禅师便离开了五泄山。自然,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和灵默禅师见上一面。

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良价禅师来到了嵩山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不过,良价禅师知道自己一旦受了具足戒,就是一个真正僧人了,那就是彻底出家了,那就要彻底和家人断绝任何的联系了,那就要和心爱的母亲永远分开自己也就不能尽孝了。

而孝道,这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品质。而且这也是世俗社会抨击佛教抨击出家人最为厉害的一个方面。

所以,良价禅师在受戒前给母亲写了一封信,然后托人带给了母亲。这就是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辞北堂书》。

在中国禅宗史上,绝少有禅师牵挂世俗亲情的资料传世。所以,良价禅师的《辞北堂书》及其二首偈颂,以及良价禅师母亲的回书,再加上良价禅师十年后再次写给母亲的《后寄北堂书》及其附颂,就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弥足珍贵的史料。

这三封书信,一来可以深刻理解禅师出家之复杂心情,从中看出一个人出家修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二来也可以看出禅师求法的坚定信念,出家,实在是一件大丈夫才能为的事情啊。三来也可以看出佛教虽然看似违背中国的孝道,但是依然获得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鉴于这三封书信的重要性和珍贵性,红尘洗梦也在此全文收录如下,有意者可以好好参详。

《辞北堂书》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沉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附颂一

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

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附颂二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良价禅师母亲回书》

吾与汝夙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自从怀孕,常祷神佛,愿生男儿。胞胎月满,性命丝悬。得遂愿心,如珠宝惜,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习学。或暂逾时不归,便作倚门之望。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今既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

《后寄北堂书》

良价自离甘旨,杖锡南游,星霜已换于十秋,岐路俄经于万里。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摄意归空,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随时,转有转多,日增烦恼。阿兄勤行孝顺,须求冰里之鱼;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门,慕道参禅,而报慈德。今则千山万水,杳隔二途。一纸八行,聊伸寸意。

附颂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良价禅师最初进入江湖行走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正走得口干舌燥之际,忽地碰到一个婆婆在那里打水。良价禅师赶紧走了上去,找这个婆婆要水喝。

婆婆一看良价禅师是个僧人,于是对良价禅师道:“你要喝水,这没问题。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必须先问下你才能给你水喝。”

良价禅师马上道:“婆婆有什么问题呢?”

这个婆婆随即问道:“你说水具几尘?”

佛家有六尘之说,即众生依于六根所接之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污染之义也。

对于这个问题,良价禅师考都不考虑就答道:“不具诸尘。”

佛家讲空,讲诸法空相。所以,论本质的话,水的本体就是空。既然是空,那就自然不具诸尘了。

况且,水,清净之物也,还能去除那些尘埃的呢。

不料良价禅师话音刚落,这个婆婆马上呵斥道:“去,休污我水担。”

看来这个婆婆对于良价禅师的回答非常的不满呢。

因为不论是佛家还是禅家,都是讲究体用双彰的呢。

水之体虽然是空,但是你不但要明空明体,更得明色明用。不然的话,你就是囿于顽空。

而且佛法是圆融之法,那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处中间的。所以当你说具还是不具,就已经落在两边了。

况且若是论水,水不洗水。若是论尘,水亦是尘。且水具尘不具尘,和我喝水何干?

自然,良价禅师之见解,浅薄且偏颇,受到别人的呵斥从而喝不成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山宣鉴禅师在行脚时遇上卖点心的婆婆,在婆婆一问之下哑口无言,从而继续饿着肚子赶路。

现在良价禅师在行脚时遇上担水的婆婆,也在婆婆一问之下茫然无应,从而继续口干舌燥赶路。

看来,古代的江湖,实在是藏龙卧虎之地啊。自古草莽多英雄,也绝不是一句空话啊。

不过,良价禅师要如何作略,才能避免继续口干舌燥赶路呢?

若是红尘洗梦,当婆婆问水具几尘时,立即上前舀水便喝,喝完后道:“谢婆婆水。”然后大踏步而去。

成为一名正式僧人后,良价禅师按照灵默禅师的嘱咐,首先来到了安徽铜陵市南泉寺参访普愿禅师。

进入寺院后,良价禅师和大家一起规规矩矩的学习着佛法。

这一天,寺院里上上下下都忙开了。因为第二天是马祖道一的忌辰,所以大家都在忙着置办斋席等祭奠事项。

自然,作为老师的南泉普愿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来开示学生的。于是普愿禅师利用上课的时候问同学们道:“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

面对普愿禅师的这个问题,同学们一个个都不知如何应对。

看到没人回答师父的问题,良价禅师于是走出来道:“待有伴即来。”

普愿禅师一听,不由得立即从禅座上跳下来抚摸着良价禅师的背高兴的道:“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

面对老师的表扬,良价禅师马上回互道:“和尚莫压良为贱。”

由此,良价禅师的名声立即就在江湖中传播开来。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最有名的曹洞宗高手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

白云之宾青山伴,位里借切看互换。

无底合盘转手擎,穿心碗子通身饭。

南宋最庵道印禅师作偈评唱道:“有伴即来,地辟天开。冷光重出匣,古路绝纤埃。万象森罗齐合掌,须弥岌崿舞三台。”

明末清初的慧云行盛禅师评唱道:“南泉倚势欺人,洞山因客见主,虽与马祖把臂共行,犹较王老师七步。”


良价禅师在南泉寺跟随普愿禅师学习了一段时间,感觉禅宗功夫大有进步。

后来,良价禅师离开了南泉寺,继续在江湖中游方。他先后参访了鲁祖宝云禅师和椑树慧省禅师以及兴平禅师,并且在此过程中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道友神山僧密禅师。

随后两人作伴参访了马祖道一的弟子隐山禅师。隐山禅师对良价禅师所作四宾主之开示,对于良价禅师后来的独门绝技“洞山四宾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参访过隐山禅师后,良价禅师便来到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沩山参访灵祐禅师。

当是时,禅宗江湖虽然宗师众多,高手辈出,但是论禅宗功夫之高、江湖声望之隆、主持寺院之盛者,实在无人能超过灵祐禅师。

见到灵祐禅师后,良价禅师作礼问道:“顷闻南阳慧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良价未究其微。”

(因为良价禅师是在慧忠国师无情说法公案之下有所悟入的,所以将此公案记录在此:僧问国师:‘如何是古佛心?’国师曰: ‘墙壁瓦砾是。’僧曰:‘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国师曰:‘是。’僧曰:‘还解说法否?’国师曰:‘常说炽然,说无间歇。’僧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国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僧曰:‘未审甚么人得闻?’国师曰:‘诸圣得闻。’僧曰:‘和尚还闻否?’国师曰:‘我不闻。’僧曰:‘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国师曰:‘赖我不闻,我若闻,即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僧曰:‘恁么则众生无分去也。’国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僧曰:‘众生闻后如何?’国师曰:‘即非众生。’僧曰:‘无情说法,据何典教?’国师曰:‘灼然,言不该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灵祐禅师道:“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

良价禅师不能领会,便老老实实的道:“良价未明,乞师指示。”

灵祐禅师马上竖起拂子道:“会么?”

良价禅师依旧不能领会,只得望着灵祐禅师道:“不会,请师父说。”

灵祐禅师道:“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

良价禅师看到灵祐禅师不为自己说破,知道自己的机缘不在这里,于是给灵祐禅师作礼道:“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

灵祐禅师看到良价禅师确实是个可以教导的好苗子,于是指点他道:“湖南省醴陵市九峰山云岩寺主持昙晟禅师是我的师弟,你到他那里去吧,到了那里,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天大收获的。”

良价禅师马上问道:“不知此人禅宗功夫如何?”

灵祐禅师道:“他曾问老僧:‘学人欲奉师去时如何?’老僧对他道:‘直须绝渗漏始得。’他道:‘还得不违师旨也无?’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这里。’”

良价禅师一听,便立即拜别灵祐禅师,直接来到了云岩寺参访昙晟禅师。

见到昙晟禅师后,良价禅师把前面的经过告诉了昙晟禅师。

昙晟禅师一听,不由得非常高兴。沩山灵祐不但是自己的师兄,更是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他亲自推荐来的人,肯定错不了的。

良价禅师讲完后随即问道:“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

昙晟禅师道:“无情得闻。”

良价禅师道:“师父闻否?”

昙晟禅师道:“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

良价禅师不解的道:“我为什么不闻?”

昙晟禅师马上竖起拂子道:“还闻么?”

良价禅师摇了摇头道:“不闻。”

昙晟禅师启发道:“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

良价禅师马上问道:“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昙晟禅师道:“岂不见《阿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

良价禅师一听之下,不由得对禅法大有所悟。于是马上作偈一首呈献给昙晟禅师道:“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良价禅师出家多年,四处参访,历经艰辛,至此终于有所悟入。

对于良价禅师上述公案,北宋末期的大随元静禅师作偈评唱道:“好好,万象森罗俱是宝。头头物物现家珍,不识之人即荒草。”

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作偈评唱道:“南阳师肌骨好,洞山价也难讨。沩山翁云岩老,重注破成鼓倒。分明行官路,不觉入荒草。葛藤因此到而今,业识茫茫何日了。”

明末清初的雪峤圆信禅师评唱道:“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弹指顷石虎,咬杀青田鸡。”


良价禅师在云岩寺佛学院学习深造了十一二年,在昙晟禅师的悉心指导下,非常系统的学习了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一系的禅法。

这一天,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的良价禅师,来到方丈室给昙晟禅师辞行。

昙晟禅师看到自己最为得意的学生要离去,于是关切的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啊?”

良价禅师回道:“虽离师父,未卜所止。”

昙晟禅师道:“是到湖南去吗?”

良价禅师道:“不是。”

昙晟禅师又问道:“莫非是回老家去?”

良价禅师摇了摇头道:“也不是。”

昙晟禅师道:“不管你去哪儿,有空了还是回来吧。”

良价禅师道:“待和尚有住处即来。”

昙晟禅师道:“自此一去难得相见。”

良价禅师马上道:“难得不相见。”

在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僧人行脚,全靠两条腿呢。所以师徒一旦分开,实在是会天各一方难得再聚的。而且雄鹰的翅膀硬了,一旦遨游长空,也是难得回到父母的巢穴来的。

不过,作为禅师的云岩昙晟,也是在借此勘辨学生,看看良价禅师在自己这里学习了十一二年,究竟学到什么地步了。

良价禅师说难得不相见,自然有万法一如之意。我之心和你之心本是一心,何曾须臾离开过呢?既如此,实在是难得和你不想见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正堂明辩禅师作偈评唱道:

高高孤顶雪蒙蒙,劫外行藏路不通。

半夜岭梅消息转,不关春色暗香浓。

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作偈评唱道:

鹤出银笼上碧穹,凤无依倚井梧空。

东君纵有双瞳子,不睹尧眉八彩重。

良价禅师收拾好行李,临行之时再次问昙晟禅师道:“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师真不?’如何祇对?”

昙晟禅师道:“但向伊道‘即这个是’。”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在那里久久寻思着师父的这个话语。

昙晟禅师道:“良价啊,承当这个事大须审细。”

良价禅师依旧在那里疑虑不定,无言可对。

看到良价禅师不能领会,昙晟禅师不由得上前抓住良价禅师就打。

禅,那是不允许你思维考量的,那是不允许你从理路进入的。禅,那是要你当机触发的,那是要你当下悟入的。

良价禅师面对师父的开示在那里苦苦寻思,自然免不了挨打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正堂明辩禅师作偈评唱道:

体量非功不堕今,星移斗换岂同轮。

多年历日虽无用,犯着应须总灭门。

良价禅师带着疑问离开了云岩寺,没过多久,昙晟禅师也在云岩寺圆寂了,而此时的良价禅师,却还没有悟道。

这一天,良价禅师和师兄僧密禅师两人结伴,准备前往沩山,再次参访师伯灵祐禅师。

两人到了长沙地界,经过一条大溪的时候,僧密禅师先过去了,良价禅师随后跟着过溪。

就在良价禅师过溪的时候,他一下看见溪水中自己的影子,当良价禅师看到自己影子的那刻,外在之影和显影之身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这一刹那间,良价禅师竟然透过这个外在影子“看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良价禅师大悟从前没明白之处,不由得立即就在那里哈哈大笑起来。

僧密禅师看见了,赶紧问道:“师弟有什么事?”

良价禅师道:“师兄啊,我今天终于明白师父的禅意了。”

僧密禅师道:“若与么,须得有语才是啊。”

看到师兄要自己下语来表达悟境,良价禅师于是立即作偈一首道: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偈颂,完全就是良价禅师的悟道偈,它可以说是良价禅师三十余年佛学生涯的总结,非常值得参禅悟道之士深究其中的意味。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每个参禅悟道之士都希望能找到“那个”,可是“那个”却并不在外面,并不在外面的万法之中。你要明白,“那个”从未离开过“我”的啊,那么,你还一天到晚苦苦寻觅作什么呢?所以,如果我们不从内去探索,不能透过万法的表象去寻找,而是向外去寻觅“那个”,其结果就是和“那个”越来越疏远,最终背道而驰。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我现在不与万法为侣,一个人超然独往,反而能处处和“那个”相逢。因为“我”不论走到那里,“影子”也会跟随至那里的。而且“那个”也绝对不是一个能脱离万法而孤零零的存在,自然,我就能处处和它相逢了。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佛曰法身无象应物现形,所以一切色法一切心法都是“我”之作用和显现,但是那个“真我”却不是一切色法和心法呢。就像溪水中的影子一样,影子是我的影子,这没错,但是影子却不是我啊。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所以,对于所有参禅悟道之士来说,我们体悟大道,一定不能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但同时也要明白大道就体现在所有的事物中。对于内在之真我和外在之万法,我们一定要明白他们正偏之关系,一定要明白他们回互之作用。只有如此,我们领悟到的禅道,才会是清楚而彻底的,也才会契合如如不动之本心。

从这首悟道偈中,我们可以看出,良价禅师对于内外,对于偏正,对于真我和万法关系之认识和体悟,那是非常仔细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显露了曹洞宗绵密细致、即事而真之禅法特点。

二、遍访诸方

良价禅师悟道时间是在师父昙晟禅师圆寂后不久,即公元841年或公元842年。

从良价禅师悟道,至他于公元859年在洞山开山授徒之时,这中间的十七八年,就是良价禅师四处游历遍访诸方的时间。

在古时候,很多禅师悟道后,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江湖中游历的。这一方面当然是禅师主持寺院的机缘未到,所以他们没有弘法的根据地,从而趁此时间四处游历。另一方面,禅师们更是借此来和江湖中的各路高手切磋勘辨。这就如同武林高手一般,你在江湖中和各门各派的高手过招的次数越多,你的实战技能就会越好,对于武学的理解就会越深。而且对于禅而言,并不是一悟就了事了的。况且也许有禅师的悟境比你高呢,也许有禅师的下语比你更到位呢。

良价禅师过水睹影而悟道,这对于良价禅师本人来讲,自然是一生中最为高兴的事情了。所以,悟道后的良价禅师自然是意气风发的和师兄僧密禅师一起往沩山走去。

到了沩山,良价禅师结识了正在沩山同庆寺佛学院求学的石霜庆诸禅师。

良价禅师和庆诸禅师都跟随灵祐禅师学习过,而且良价禅师的师父昙晟禅师和庆诸禅师的师父道悟圆智禅师不但是师兄弟,更是亲兄弟。所以,良价禅师和庆诸禅师实在是名正言顺的师兄弟啊,所以他们私下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不过,当良价禅师到达沩山时,远在江湖的良价禅师还不知道,一场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已经在京城里点燃,正迅速的向全国的寺院和僧人燃烧过来,这就是历史上的“会昌灭佛”事件。

很快,灭佛运动的大火就烧到了沩山,就连同庆寺的方丈灵祐禅师,也不得不用毛巾包住脑袋,然后易服混迹于山下的俗世之中。

自然,良价禅师和庆诸禅师等人,为了躲避官府的清理和抓捕,也不得不离开同庆寺,并且在湖南浏阳市一带四处躲藏。

不过万幸的是,这场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随着发动者唐武宗李炎的早逝没折腾几年就结束了。

灵祐禅师在当时的湖南观察使裴休的拥戴下,重新回到了沩山同庆寺当上了主持弘法,声势依旧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是良价禅师却和师兄僧密禅师一起离开了湖南长沙地界,来到了湖北游历。

这一天,良价禅师和僧密禅师两人来到湖北鄂州市百岩寺拜访明哲禅师。

当是时,虽然会昌灭佛运动已经停止了,但是在灭佛运动中被摧毁的大量寺院绝大多数都没有恢复,所以,少数能正常开展弘法活动的寺院,就成为了众多僧人的向往之地。

因为明哲禅师是药山惟俨的弟子,算得上是良价禅师和僧密禅师正宗的师叔了,所以良价禅师两人才来到百岩寺拜访之。

不过,那个时候完全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啊。一方面大量的僧人无处可去;一方面少数还在弘法的寺院既没有多余的房间,也没有多余的钱粮来安置众多的僧人。

所以,对于前来投寺的僧人,寺院主持都是要严格把关的。当是时,想像从前一样在寺院里混吃混住,那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了,就算是良价禅师和僧密禅师也不例外。

看到良价禅师和僧密禅师来参访自己,明哲禅师自然是要先勘辨一番的。

于是明哲禅师问良价禅师道:“阇黎近离什么处?”

良价禅师老老实实的道:“湖南。”

明哲禅师道:“观察使姓什么?”

良价禅师道:“不得姓。”

明哲禅师又问道:“名什么?”

良价禅师道:“不得名。”

明哲禅师接着问道:“还治事也无?”

良价禅师道:“自有廊幕在。”

明哲禅师马上问道:“岂不出入?”

良价禅师一听这话,毫不客气的立即拂袖而去。

明哲禅师看到良价禅师拂袖而去,知道自己的话语对方不满意,所以脸色非常的尴尬。

第二天一大早,明哲禅师就来到了僧堂找到良价禅师两人道:“昨日老僧对二阇黎一转语不相契,一夜不安,今请阇黎别下一转语,若惬老僧意,便开粥相伴过夏。”

明哲禅师这话既是当时寺院经济状况下的实话实说,更是在明白无误的勘辨自己的师侄。

这种赤裸裸的勘辨,那可是真枪实弹的呢。因为一旦下语不当,立即就会被对方请出寺院。从而不但没地方落脚,更是丢人现眼,有辱师门。

既然师叔都打上门来了,良价禅师立即就说道:“请师叔问。”

明哲禅师马上就接着昨天的问话问道:“岂不出入?”

良价禅师立即回答道:“太尊贵生。”

明哲禅师一听,不由得对良价禅师的下语非常的满意,于是立即就把良价禅师和僧密禅师两人留在寺里过夏。

自然,在整个夏天,良价禅师和僧密禅师也会随时和明哲禅师切磋交流的。

明哲禅师和良价禅师的交锋,依旧是在内在的真我和外在的万法之关系上较量。

不论明哲禅师如何东拉西扯的问,良价禅师始终坚守着真我不变不异、不出不入、如如不动这个中心不动摇。如此之真我,自然是尊贵无比的。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评唱道:“正偏回互只要圆融,直截当机惟崇尊贵。洞山观机而作,百岩理长则就。虽然如是,在克勤这里须别作个眼目始得。当时待伊道不委名,便好一拶道他不委你你不委他?敢问这里合道得什么语?若有道得,山僧也不开粥,只分付个龟毛拂子。若道不得,更参三十年。”

南北宋交际间的曹洞宗第一高手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主张门户自有旁来,拱默威严谁敢正视。借功施设转位提持,左右分权不犯尊贵一路。还知尊贵处么?宝殿无人空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

南北宋交际间的密庵咸杰禅师评唱道:“明投暗合,八面玲珑,不犯当头,转身有路,曹洞门下足可观光。若是临济儿孙,棒折也未放在。当时见道不委姓,劈脊便与一拳。这里挨得转身,非但开粥相延,亦且明窗下安排。”随即咸杰禅师喝一喝云:“漆桶参堂去。”


这一天,良价禅师来到了陕西西安参访兴平禅师,兴平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所以按照宗门辈分的话,兴平禅师算是良价禅师的师爷了。

见到师爷辈的高手,良价禅师马上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坐具准备礼拜兴平禅师。

兴平禅师一见,马上制止道:“莫礼老朽。”

良价禅师马上话中有话的道:“礼不老朽者。”

良价禅师这个话语,既是在表面上夸奖兴平禅师是个不老翁,同时也是在指自己参拜的是“那个”,而“那个”是不生不灭无古无今的,自然是不会老朽的。

兴平禅师自然听得懂良价禅师的话语,所以他马上道:“渠不受礼。”

“那个”自然是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礼拜的,而且你礼不礼拜都跟它毫无关系。它不会因为你礼拜而增一分,也不会因为你不礼拜而减一毫。

自然,良价禅师同样是深谙此理的,所以良价禅师也马上回答道:“渠不曾礼。”

我虽然在行礼,可是“那个”从来都是如如不动的,又何曾给谁行过礼呢?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

渠非老朽,不礼不受。

威音世前,毗卢顶后。

把定壶中白日长,触着匣里青蛇吼。

良医叮咛病人,服药不如忌口。

宏智正觉的弟子自得慧晖禅师作偈评唱道:

上座莫要礼老朽,兴平未易扬家丑。

尊贵从来不出门,渠侬岂在威音后。

明末清初的宁远净地禅师作偈评唱道:

尊贵堂堂自不群,深宫独坐对邪昏。

渠侬纵谓不相识,家丑那堪已外闻。

兴平禅师看到良价禅师禅机敏锐禅法高深,自然就把良价禅师留在了寺里。

良价禅师在寺里参学了一段时间后,这一天来到方丈室给兴平禅师辞行,准备往别处游方去。

兴平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良价禅师道:“沿流无定止。”

良价禅师此语大有一个禅客随遇而安之意,更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理。

但是兴平禅师依旧不放过勘辨的机会道:“法身沿流?报身沿流?”

良价禅师马上道:“总不作此解。”

对于悟道之禅师而言,法身报身化身,本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而且,就是这个融合为一的话语都是多余的。

所以兴平禅师一听,不由得立即啪啪啪的拍起手掌表示赞赏。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道:“洞山自是一家。”并且从展禅师另外替良价禅师下一转语道:“觅得几人?”

但是明末清初的观涛大奇禅师却不满从展禅师的话语道:“保福老汉错下名言,殊不知洞山老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保福又道觅得几人,果然构不着。”

明末清初的惟直智楷禅师评唱道:“若非击水三千,抟风九万,也不易答这话。只如兴善抚掌是赏是罚?”

这一天,良价禅师来到了江西靖安县石门山泐潭寺。这里是马祖道一禅师墓塔所在地,也是良价禅师的师父昙晟禅师最初出家跟随百丈怀海禅师学习之处。

在寺院游历之时,良价禅师听闻到寺院的初首座有偈曰:“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于是良价禅师找到初首座问道:“佛界道界即不问,只如说佛界道界的是甚么人?”

初首座沉思许久,却找不到话语出来回答良价禅师。

于是良价禅师继续逼拶道:“何不速道?”

初首座道:“争即不得。”

良价禅师马上反驳道:“道也未曾道,说甚么争即不得?”

初首座又被良价禅师逼问得哑口无言。

看到这个初首座禅机迟钝,良价禅师继续启发道:“佛之与道俱是名言,何不引教?”

你禅机迟钝,但是出家人都应该看过佛经的啊,你为什么不援引经文的大意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初首座马上问道:“教道甚么?”

良价禅师道:“得意忘言。”

初首座一听,似乎找到了话题,于是他马上反驳道:“犹将教意向心头作病在。”

良价禅师也马上借话反驳道:“说佛界道界的病大小?”

初首座面对良价禅师的逼问,立即又愣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

初首座面对良价禅师的挑战和逼问,语语失机,处处失利。一场切磋下来,初首座不由得满脸愧色的回到了自己的寝室。

第二天,初首座竟然毫无征兆的就在僧僚里去世了。

泐潭寺上上下下的人都感觉非常的惊讶,大家都把良价禅师称之为“问杀首座价”。

看来,古时候参禅悟道之士相互切磋勘辨,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啊。禅客们相互之间的唇枪舌剑,真的是可以杀人的啊。由此可见,悟道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呢。

不过,当时初首座要下得怎样的一句转语,才能避免被良价禅师问杀呢?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良价禅师问道:“佛界道界即不问,只如说佛界道界的是甚么人?”

红尘洗梦马上回应道:“有耳如聋。”

三、开法洞山

大约在公元857年,良价禅师来到了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游历,当良价禅师看到这里的新丰山树林茂密,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泉水清澈,不由得立即就喜欢上了这里。

于是良价禅师就来到山上,创建了一座吉祥禅院居住,并在此弘扬禅法。

没多久,就有三个游方僧人来到吉祥禅院参访。这三个人虽然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还是个四处求学的学生,但是多年后,一个个都是名震江湖雄踞一方的高手。这三人就是雪峰义存、岩头全奯和钦山文邃。

不过,即便是雪峰义存前后参访良价禅师九次之多,但是他最终成为了德山宣鉴的嗣法弟子。

岩头全奯后来也和雪峰义存一起去了湖南常德市之德山参访宣鉴禅师,并且也成为了宣鉴禅师的嗣法弟子。

这三人中只有文邃禅师最终留了下来,成为了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

自然,良价禅师接待了他们三人。

良价禅师问文邃禅师道:“甚么处来?”

文邃禅师道:“从大慈寰中禅师处来。”

良价禅师道:“还见大慈么?”

文邃禅师道:“当然见了啊。”

良价禅师马上逼问道:“色前见色后见?”

对于佛家的道理,文邃禅师还是懂得些的,所以他马上道:“非色前后见。”

良价禅师一听这话,就知道文邃禅师还停留在依经解义的阶段,于是立马就把自己的嘴巴闭上,在那里沉默端坐。

佛家之四句百非,应该是每个僧人都了解的内容了。可是禅家却是要人离四句绝百非的。

而文邃禅师的话语,却明摆着还没有脱离四句之范畴,还停留在依文生意的地步,毫无禅理可言,自然就不会得到良价禅师的认可了。

文邃禅师看到良价禅师不认可自己,不由得惭愧的道:“离师太早不尽师意。”

后来唐末五代时法眼宗的掌门人文益禅师评唱道:“不尽师意不易承嗣得他。”

不过,文邃禅师要如何下语,才能获得良价禅师的认可呢?

若是红尘洗梦,当良价禅师问道:“色前见色后见?”即回答道:“见无前后。”如此下语,保管良价禅师破颜而笑,好茶相待。

这一天,岩头全奯、雪峰义存和钦山文邃三人又来到良价禅师的方丈室参问。

等他们三个在屋里坐好后,良价禅师便端起茶壶茶杯来给他们倒茶。

不料文邃禅师看到良价禅师给自己倒茶来了,便立即把双眼闭上了。

良价禅师马上问道:“甚么处去来?”

文邃禅师道:“入定来。”

良价禅师马上逼拶道:“定本无门,从何而入?”

文邃禅师一听,立即就找不到话来应对了。

对于很多人来讲,坐禅也好,入定也好,都是一定要选个时间,选个清净的地点,在摆个合适的姿势,从而进入禅定的状态的。

可是,对于禅家而言,禅非坐卧,佛无定相。定本无门,从何出入?所以,永嘉玄觉禅师才会说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所以,禅或者定,和你闭眼不闭眼是没有丝毫的关系的。你如果真的体悟了大道的话,那么你一定会一天十二时辰都在定中的,这样,你就不会故意做出闭眼的花招出来迷惑别人也在迷惑自己了。

良价禅师在新丰山弘法两年的时间,不过却并没有在江湖中打开局面,也没有招到多少的生源。

不过,这并不影响良价禅师自己在此修养心性,体悟大道。

这一天,良价禅师兴致高昂,忽地诗兴大发,于是他把自己多年来的人生体验和禅学感悟结合在了一起,挥毫写下了著名的《新丰吟》一诗。

鉴于此诗是良价禅师前期的人生和禅学总结,篇幅也不长,所以记录于此,以飨读者。

新丰吟

古路坦然谁措足,无人解唱还乡曲。

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

天香袭兮绝芬馥,月色凝兮非照烛。

行玄犹是涉崎岖,体妙因兹背延促。

殊不然兮何展缩,纵得然兮混泥玉。

獬豸同栏辨者嗤,薰莸共处须分郁。

长天月兮遍豁谷,不断风兮偃松竹。

我今到此得从容,吾师叱我相随逐。

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

绝荆榛兮罢釿斸,饮馨香兮味清肃。

负重登临脱屣回,看他早是空担鞠。

来驾肩兮履芳躅,至澄心兮去凝自。

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

道不镌雕非曲瑑,郢人进步何瞻瞩。

工夫不到不方圆,言语不通非眷属。

事不然兮讵冥旭,我不然兮何断续。

殷勤为报道中人,若恋玄关即拘束。


良价禅师虽然在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创立了吉祥禅院,并且弘法了两年时间,却并没有在江湖中打开局面。

公元859年,良价禅师来到了同在宜丰县的洞山游方。良价禅师看到洞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鸟飞兽走、溪水潺湲,于是立即就喜欢上了这里,当即决定自己要在此处建寺弘法。

所谓机缘巧合,当地的富绅雷衡是个佛教信徒,他看到良价禅师看中了这里,于是立马就将属于自己的山林和田地捐献给了良价禅师。

于是良价禅师在信众们的支持下,就在洞山上创建了一座广福禅寺(今普利寺),并以此为基地,在此大弘自己所独创之禅法,并且在弟子曹山本寂的推波助澜下,在江湖中形成了禅宗五家之曹洞宗。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洞山良价来尊称良价禅师了。

良价禅师在洞山弘扬禅法,声势浩大,自然就吸引了非常多的江湖中人前来学习交流。

这一天,因为是良价禅师的师父云岩昙晟的忌日,所以良价禅师就在僧堂中悬挂昙晟禅师的画像,并且举行纪念活动。

有僧人上前指着昙晟禅师的画像问良价禅师道:“你曾经问昙晟禅师道‘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抵对?’昙晟禅师说‘只这是。’莫便是否?”

僧人之意,是问画像就是本人吗?透过画像能认识真人吗?色身就是法身吗?透过色身能体悟法身吗?

良价禅师道:“是。”

僧人接着问道:“意旨如何?”

良价禅师道:“当时几错会先师意。”

对于前述道理,一般人都可以领会。不过虽然通过画像能认识真人,但是画像依旧是画像。通过色身能明白法身,但是色身依旧是色身。

纵使如此认识,依旧是在色法真假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中寻思,自己的体悟依旧没有跳出经文固定的思维模式。

佛法是圆融之法,是不落两边的。而禅,更是要你一见就悟的,这中间没有任何的停顿,没有任何的思维。所以,当你在看见画像的同时,立即就要明白那个大事,也就是“只这是”。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未审昙晟禅师还知有也无?”

良价禅师道:“若不知有,怎解恁么道?若知有,怎肯恁么道?”

良价禅师此语禅理精深,并且极具曹洞宗回互之妙。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长庆慧棱禅师开示学生道:“既知有,为甚恁么道?”

当然,对于良价禅师的答语,慧棱禅师也是非常满意的,所以他又下语道:“养子方知父慈。”

南北宋交际间的曹洞宗第一高手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怎解恁么道,五更鸡唱家林晓。怎肯恁么道,千年鹤与青松老。宝鉴正明验正偏,玉机转侧看兼到。门风大振兮规步绵绵,父子变通兮声光浩浩。”

南宋龙华觉体禅师评唱道:“诸禅德,这则公案若唤作云岩真话,未免乌焉成马。何故?不见道:世间无限丹青手,到此都来画不成。”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良价禅师道:“请问师父,寒暑到来如何迴避?”

寒暑者,冷热也,是非也,生死也,得失也,荣枯也,等等等等。

而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可是,当这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良价禅师马上启发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这个僧人随即问道:“如何是无寒暑处?”

良价禅师道:“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良价禅师的这句禅语,在中国禅宗史上那是非常有名的。

这个世界真的存在无寒暑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自然,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一个真的无寒暑的地方供你躲避寒暑。

你要体会寒,你只有在寒中才能体会寒的滋味啊。你要体会暑,你也只有在暑中才能体会暑的滋味啊。

你要想熟练驾驶大船,你只有在大江大河乃至于大海中去经历大风大浪才行啊。

你要想体悟禅道,你只有一头扎入深深的禅海才是啊。

所以,你只有在荣枯中才能体会荣枯,你只有在生死中才能真正的体验生死……。

所以,你逃避寒暑是没有用的,而且这个世界从内到外也没有那个地方可以让你逃避寒暑。

良价禅师此语禅理深刻,也充分体现着曹洞宗即事而真之禅法特点。所以良价禅师这个禅语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大道谷泉禅师评唱道:“无寒暑处,如何唱和?热即乘凉,寒即向火。多口阿师,一场懡囉。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北宋黄龙悟新禅师评唱道:“洞山袖头打领,腋下剜襟,怎奈这僧不甘。如今有个出来问黄龙,且作么生支遣?”良久,悟新禅师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北宋湛堂文准禅师作偈评唱道:

热时热杀寒时寒,寒暑由来总不干。

行尽天涯谙世事,老君头戴楮皮冠。

南北宋交际间的佛性法泰禅师作偈评唱道:

无寒暑处为君通,枯木生花又一重。

堪笑刻舟求剑者,至今犹在冷灰中。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良价禅师道:“请问师父,三身之中阿那身不堕众数?”

三身者,应身、报身、法身也。对于所有的佛教徒而言,每个人都是想着要脱离苦海的,每个人都是想着要跳出轮回不堕众数的,每个人都是想着自己能修炼成阿罗汉至菩萨乃至于成佛作祖的。

可是,修炼成佛了还会不会退转甚至是堕落呢?即便是明悟了法身之理,还会不会迷失转去呢?

良价禅师道:“吾常于此切。”

别说是你们这些学生,就是我这种在你们眼里已经悟道了的大宗师,对于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关切的呢,也是非常在意乃至于如履薄冰的呢。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不要妄想着一旦悟道了就万事大吉了;不要妄想着一旦成佛作祖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你们要明白,哪怕你达到了佛祖的地位,如果一旦停止修行违背戒律不能保证一日十二时辰都在大定中,那么就一定会退转乃至于堕落下去的。

佛法之修炼,是没有尽头的,也是绝对不可以停止在某一境界的。时刻不停的修炼就如同流水一样,要永远使之流动,如果你一旦停止,那么这个水就一定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进而发臭变质的。

所以,别说你们这些学生,就是赵州从谂这种禅宗功夫登峰造极威震江湖的大宗师,即便是年满八十岁了,还在江湖中四处参访八方游历。

可是,还是有些学生不能领悟良价禅师的话语。所以,有僧人来到江西宜黄县之曹山参访曹洞宗的另一位祖师曹山本寂禅师道:“良价禅师说‘吾常于此切。’意作么生?”

本寂禅师随即道:“要头便斫去。”

又有僧人就这个问题去参问曾经九上洞山的雪峰义存禅师道:“良价禅师说‘吾常于此切。’意作么生?”

这个僧人话音刚落,义存禅师提起拄杖就打道:“我亦曾到洞山来。”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承天宗禅师评唱道:“一转语海宴河清,一转语风高月冷,一转语骑贼马趁贼。试请辨看?忽有个衲僧出来道总不与么,也许伊具一只眼。”

北宋保宁仁勇禅师作偈评唱道:

此切堪伤向外求,至亲何故似怨仇。

始终满面无惭色,更有曹山乞你头。

明末清初的远庵本僼禅师作偈评唱道:“吾常于此切,堪笑堪悲向君说。莺啼处处暖风生,愁客须边不消雪。柳眉细,花容悦,香飘云外同时节。”


这一天,良价禅师问一个僧人道:“世间何物最苦?”

这个僧人回答道:“地狱最苦。”

不论是出家人还是世俗中人,没有哪个不害怕下地狱的。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十八层地狱,那是所有人的噩梦。在那里面,绝对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特别是其中的无间地狱,更是时时受苦刻刻遭罪且永无出头之日。

不过,良价禅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道:“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出家人抛家弃子离亲背友,四处参访八方游历,为的是要彻见本来面目啊。如果不能明悟那个最终大事,实在是有负披在身上的这件袈裟啊,实在是有负八方信众的供养啊,而这,才是一个僧人最该自责最该痛心疾首的事情啊。

良价禅师此话,实在是作为一个师长的苦口婆心之语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镬汤炉炭几何般,地狱三途未苦酸。

须信新丰亲切语,袈裟之下莫颟顸。

北宋末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人生最苦不知休,逐浪随波真可忧。

一句若能超佛祖,蒙头坏衲更何求。

这一天,良价禅师作了一首偈开示学生们,偈曰:“贪嗔痴,太无知,赖我今朝识得伊。行便打,坐便捶,分付心王仔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

贪嗔痴三毒,是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的根源,所以,每个出家人没有不对此高度重视的。

既然贪嗔痴是使人沉沦之根源,是障道之根本,那么每个人都要认识它们三个,进而了解它们三个,进而管教它们三个,进而约束它们三个,进而转化它们三个,最终到达化贪嗔痴三毒为戒定慧三善之境。

对于良价禅师的这个开示,北宋神鼎洪諲禅师评唱道:“我则不然,贪瞋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往,坐即随,分付心王拟何为。无量劫来原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

明末清初的天岸本升禅师评唱道:“恁么说话,若在大觉门下,打折驴腰未放过在。何故?既有让王节,何争洗耳清。虽然如是,也须是个人始得。”

明末清初的云林慧辂禅师评唱道:“石叟也放它不过。贪瞋痴,谁不知,证龟成鳖也由伊。担雪填井,击火然眉,欲与心王下一锥。藕丝孔里藏难得,更教何地立先知。”

随即慧辂禅师又说道:“若从洞山语下打发将去,寒则普天匝地寒。若从神鼎语下打发将去,热则普天匝地热。若从云林语下打发将去,大清国里许汝一员衲僧。”

这一天,良价禅师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良价禅师开示道:“知有佛向上人,方有语话分。”

成佛作祖,是每个禅僧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是,当你成佛作祖了,就万事大吉了吗?就一了百了了吗?

禅,那是没有止境的,是不允许你停留在任何一机一境上的。所以纵使是达到了佛祖的地步,也不能停滞留恋于此。

所以,数十年后云门文偃禅师道:“直得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如此看来,洞山良价和云门文偃这些大宗师之境界,实在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啊。

良价禅师在课堂上刚一开示完,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佛向上人?”

良价禅师马上回答道:“非佛。”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林高手的热议。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道:“佛非。”

从展禅师的师兄云门文偃解释道:“名不得,状不得,所以言非。”

法眼宗的掌门人文益禅师评唱道:“方便呼为佛。”

南北宋交际间的禅宗第一高手大慧宗杲却不以为然的道:“二尊宿恁么提持佛向上事,且缓缓。这里则不然,如何是佛向上事?拽拄杖劈脊便打,免教伊在佛向上躲跟。”

南宋报恩行秀禅师评唱道:“我要问洞山,佛向上人还有答话分也无?”

明末清初的东明通茨禅师在开示学生时,举了云门文偃禅师的话语后道:“大小云门犹作这般见解,山僧当时若在,但冷笑一声。”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良价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病?”

良价禅师道:“瞥起是病。”

这个僧人马上又问道:“如何是药?”

良价禅师道:“不续是药。”

僧人所问之病者,自然是禅林中人心上之病修行上之病,而不会是身体上之病。

对于所有人来讲,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看到假恶丑的东西就心生厌烦鄙弃之意,一看到真善美的东西就生起愉悦喜爱之意。

所有人对于那些虚假的丑陋的邪恶的东西,都是高度警惕的。但是,对于那些美好的真实的善意的东西,大家不但不会警惕,相反,所有人还会衷心向往甚至是挖空心思去追求。

所以,对于出家人而言,在修行过程中获得的法喜,获得的定境,获得的悟境,就非常的吸引人。因为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好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在自己的身上出现,这绝对是自己修行有为的表现啊。

但是,不论是假恶丑还是真善美,禅家都是不允许你起心动念的。对于假恶丑的东西不去起心动念,很多人能做到。但是对于法喜、定境和悟境,很多人不但做不到不起心动念,相反还会有意起心去注意。

所以在高明的师父看来,你一旦有丝毫的起心动念,就是病了。

既然有病,哪么有没有什么药可以医治呢?良价禅师说不续是药。

《圆觉经》中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圭峰宗密禅师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说道:“觉诸相空,真心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所以,一个人对于万法一旦起心动念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马上觉察到这点,并且不跟随着这个妄念前进,不和这个妄念纠缠。一旦你和妄念断开了各种联系,这个妄念也就无法“伤害”你了,这个妄念之病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医治。

看来,良价禅师不仅禅宗功夫高妙,对于佛理也是非常精通的呢。

这一年寺院的夏天安居活动结束后,良价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良价禅师望着大家道:“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

良价禅师停了停,又接着道:“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

万里无寸草处?什么地方没有草啊?这种地方又怎么去啊?

对于老师的开示,同学们自然明白万里无寸草处是比喻那个绝对之境的。可是这个绝对之境是“万里寸草不生的”,是不允许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做作”和“践踏”的。对于这个绝对之境而言,你任何的言行都是对它的“践踏”和“污染”啊。

自然,这个绝对之境既不好寻找,更不容易进入。

所以同学们一个个都抓挠着脑袋,半天找不到话语出来应对老师的禅机。

后来,有僧人游方到了湖南浏阳市陶家坊,碰到了正避世混迹于此的石霜庆诸禅师。

庆诸禅师和良价禅师那是关系非常好的师兄弟,所以当庆诸禅师听说这个僧人是从良价禅师那里来的,便非常关切的问道:“良价禅师有何言句示徒?”

这个僧人道:“良价禅师解夏上堂道:‘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良久又道:‘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

庆诸禅师听完后,马上道:“有人下语回答没?”

这个僧人道:“没有人回答。”

庆诸禅师道:“何不道:‘出门便是草’?”

后来,这个僧人回到了洞山,把庆诸禅师的答语告诉了良价禅师,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赞赏道:“当今的禅宗江湖,有几人能达到庆诸禅师的境地啊。”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江湖中人的各种议论。

五代北宋时期的大阳警玄禅师评唱道:“如今直得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且道合向什么处行履?莫守寒岩异草青,坐著白云宗不妙。”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评唱道:“若见得石霜,便见得洞山。若见得洞山,便见得石霜。见洞山则易,见石霜则难。不见道: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底太忙生。”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草漫漫,门里门外君自看。荆棘林中下脚易,夜明帘外转身难。看看几何般,且随老木同寒瘠,将逐春风入烧瘢。”

明末百丈明雪禅师评唱道:“山僧则不然,兄弟东去西去,直须向冰河发焰处去。只如冰河发焰处作么生去?”良久,明雪禅师道:“兔角杖头挑日月,龟毛绳子缚虚空。”

虽然有众多的禅师你来我往各下注脚,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来此凑个热闹献上自己的评唱贻笑于大方。

禅,是不允许停滞留恋于任何一机一境的。禅,是不允许固囿于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的。禅,是要破除权威具备超越精神的。

所以,哪怕是师父的言论,哪怕是佛祖的经论,禅师们都不能固守停滞,都必须要超越。

所以,中国禅宗历来都是强调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公的。

所以,一个顶天立地的禅师,一个能随时做主随处做主的禅师,岂可在乎出门有草无草?岂可不知自己的下脚处?

所以若红尘洗梦在场,待良价禅师道:“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

红尘洗梦随即上前道:“保重。”然后转身出门就去,保管良价禅师另眼相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