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技术资料收集

产品经理应该了解的敏捷常识

2020-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叔宝说

导读:敏捷是目前业界最流行的软件开发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作为产品经理应该要了解一些敏捷常识,以方便与开发团队交流。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敏捷的理解也可能会各不相同。你心中的敏捷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些词语描述,把它们写在纸条上。等看完本文,再回顾它们,可能会有收获,欢迎评论交流。

敏捷的发展历程

敏捷起源

很多人以为CMMI是传统方法,而敏捷是很潮、很酷的新方法。其实不然,需要澄清一点:敏捷不是很新的方法。第1个有记载的使用敏捷方法(迭代和增量开发)的项目,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美国第一艘三叉戟潜艇开发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整个系统一百万行代码,非常成功。

敏捷比CMM更早

1977年就有介绍敏捷方法的书,同时也有敏捷的实践。而SEI(卡耐基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在1984年才成立,1987年才开始研究CMM,1991年才发布CMM1.0。

看到这里很惊讶吧?敏捷的历史其实比CMM还要长。敏捷早出现了,但发展缓慢,长时间不成体系、不成主流。在CMM高速发展的时代,敏捷很长时间里仍默默无闻。直到2001年,第一本敏捷开发的专著《敏捷软件开发》才出现。

软件过程的重与轻

关于软件过程的重与轻,CMM曾经是这样看自己的

重量级选手

然后又是这样看敏捷的

轻量级选手

2000年以后,敏捷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快速兴起。而2010年以前,CMMI为代表的重量级软件开发方法仍然是主流。2010年是一个分水岭,敏捷的流行程度开始超过CMMI。

敏捷是这样看CMMI的:

软件开发不能承受之重

敏捷是这样看自己的:

敏捷的春天

2001年敏捷宣言发布,才宣告敏捷的春天来了。敏捷宣言实际上就是屌丝们的武林大会宣言。

为什么敏捷很长时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敏捷是屌丝。

我们来看看,敏捷宣言的发起者是些什么人?

全部是单枪匹马的民间屌丝,没有一个机构。当然他们都是英雄——屌丝中的战斗机。

再回想一下:CMM的发起者是谁?SEI。SEI是美国国防部资助成立的,是官方组织,CMM项目一直拿着官方大把的钞票。而且,CMM颁布后是作为甲方招标的标准,谁敢不听,还不想中标了不是。所以,CMM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与敏捷这种屌丝不一样。

后来,时代不一样了,互联网2.0时代来了,得屌丝者得天下。

屌丝们的春天来了,敏捷翻身了,日益蓬勃发展起来。

敏捷成为主流

据统计到2008年,欧美软件企业中有近半采用敏捷进行开发。2010年左右,采用敏捷的软件组织早已过半,敏捷成为主流。

人红是非就多!在敏捷大流行的时候,关于敏捷的论战也开始多起来,谁都想争武林正统:Scrum联盟和LEAN联盟,暂时Scrum更胜一筹,因为它的商业化运作得更好。

SEI也不甘示弱,2010年发布CMMI-v1.3,这个版本更加开放,把敏捷最佳实践也纳入规范框架(没办法,敏捷太火了)。

关于CMMI的内容,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产品经理应该熟悉的CMMI模型》。

敏捷宣言

敏捷武林大会

有一些人一直在探索,期望找出一种轻量级的、够用的、能自我改进的方法论。他们就是敏捷的发起人。2001年2月11日,在美国犹他州雪鸟滑雪圣地的一间小屋中,由Kent Beck、Alistair Cockburn、Martin Flower等17位轻量级软件方法专家成立了“敏捷联盟”,发布了《敏捷软件开发宣言》。Agile这个词正式用于描述敏捷软件开发,代替轻量级软件方法。

<穿插一点小故事:Martin Fowler的故事>

敏捷宣言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这句:“我们一直在实践中寻找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敏捷方法必然会被更先进的方法淘汰,但它的精神永存。推荐阅读:敏捷已死

敏捷方法

敏捷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一套价值观。敏捷宣言从一开始就是多种方法论的求同存异,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符合敏捷价值观的方法都可以归入敏捷方法,它是一堆方法论,而不是一种方法论。

敏捷方法很多都是经验主义。它们有一些公认的特征,例如:迭代和增量开发;以人为核心;及时交付等。

敏捷价值观

当时正在学习或正在实践敏捷开发的开发者们,经常关心自己的团队或组织是否敏捷,并以此来划分阵营或贴标签:你不敏捷!你是假敏捷!

我的经验是,不要太在意这些,少谈一些价值观,因为这容易陷入无谓的争论。有没有敏捷,不是看你是否喊着敏捷的口号,也不是看你是否用着敏捷的方法,而是看你是否取得了敏捷的实效。不看口号,看疗效!君不见,那些高调大喊口号的互联网公司或软件公司,往往死得更快吗?

注重实效的敏捷开发,不崇尚空谈。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大量喜欢谈“价值观”的公司,极少去践行“价值观”,大多是在耍流氓。我理解的所谓敏捷价值观,就是少谈价值观。我们只需了解敏捷的价值观,但我们在实践中要少谈价值观,多谈实践论,多做少说。

敏捷是以人为本,价值驱动,消除浪费。

敏捷实践

敏捷方法

敏捷方法论都是注重实践的方法论。归根到底,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要看你做到了多少。

你听说的敏捷,你理解的敏捷,与真实的敏捷也许不一样。

你有没有按期交付可工作的软件?如果没有,那你不是敏捷!

你有没有改变沟通协作的工作方式?如果需求人员、设计人员、编码人员和测试人员,甚至市场人员或客户,还仅仅通过文档进行交流,没有面对面的沟通,那你不是敏捷!

敏捷方法的优点

敏捷能提高产品质量。敏捷能提高项目成功率。敏捷能让开发人员少加班。敏捷能让团队不写文档……诸如此类关于敏捷优点的传言,都是假的,“Fake News”!唯有一条是真的:敏捷会让你死得更快!从而避免了更多浪费。

主流的敏捷方法

敏捷从来没有统一的方法论,而是有一组方法供大家选择。

其中,国内大家用得最多的组合是Scrum+XP,被誉为敏捷实践最佳CP,一个负责管家(敏捷项目管理),另一个负责打拼(敏捷工程实践)。

Scrum简介

Scrum的原意是橄榄球运动的一个专业术语,表示“争球”的动作。

一个开发流程取名为Scrum,想必发明者是希望开发团队在开发项目时像打橄榄球一样打了鸡血,人人你争我抢地完成工作任务。

Scrum是一个基于团队进行复杂系统和产品开发的框架。
——Scrum联盟

Scrum角色

Scrum有三个角色:

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PO):负责确定产品的需求和优先级,确定故事的完成标准,确定版本发布计划和交付内容,通常由产品经理担任。

管理员(Scrum Master):负责整个Scrum团队按流程顺利实施,以及清除挡在客户和开发工作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客户可以直接驱动开发。

开发团队(Scrum Team):负责软件产品在的开发工作,建议人数控制在5-9人,每个成员负责不同的技术方面但可以相互备份,要求成员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龙舟团队

Scrum里的角色用龙舟团队里的角色来比喻最形象:PO是龙舟尾部的舵手,他是部队主官,他掌控着龙舟的方向;Scrum Master是龙舟头部的鼓手,他是部队政委,他通过鼓点声协调团队的节奏;Scrum Team是龙舟的桨手,保持着节奏划船,他们知道团结一致的步骤是保持团队战斗力的关键。

Scrum模型

Scrum的开发过程很像工厂的生产过程:工厂生产时,根据生产线的月产量(Scrum的周期也通常是一个月),从产品订单中按优先级选取一定量的订单进行生产。生产线上每天早晨开例会,月初计划会议上“打鸡血”,月末总结会议上算成绩然后表扬或批评。

Sprint原意是一次短距离的冲刺,这里指的是一次迭代开发过程,一次迭代的周期Scrum建议是2-4周,最好保持固定。

Scrum会议

Scrum会议是Scrum主要的交流沟通方式,有三种类型的会议:

1)每日站会(Daily Scrum Meeting):每天都要开的会议,要求简短高效 ,所以不能坐着而要站着开会,而且会议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每个人轮流发言,只说三件事:我昨天完成了什么;我遇到了什么障碍;我今天计划要完成什么。每个人说完后,在任务看板前更新自己的任务贴纸。

任务墙

2)Sprint计划会议(Sprint Planning Meeting):从产品订单(Backlog) 中按优先级挑选出若干故事作为本次迭代要完成的内容。在计划会议上可以调整故事的估计点数,可以修正故事的描述等。

3)Sprint演示和回顾会议(Sprint Review Meeting and Retrospective Meeting):这是两个会议,但通常在一起开。Sprint Review Meeting(演示会议,也叫评审会议),产品负责人和客户(客户代表)都要参加,开发团队要演示自己完成的软件产品供与会者评审。Sprint Retrospective Meeting(回顾会议,也叫总结会议)团队成员轮流发言,说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大家投票选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次不要超过三点),讨论改进措施,在下一个迭代中实施。

后话:Scrum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受到一些团队的诟病,Kanban方法以其更灵活和更简便的优点正有日益代替Scrum的趋势。

XP简介

极限编程方法论可以说是敏捷联盟中最鲜艳的一面旗帜,也是被研究、尝试、应用、赞扬、批判最多的一种方法论,也是相对来说最成熟的一种。极限编程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因需求变更而带来的成本,比较适合小团队开发。

极限编程(ExtremeProgramming,简称XP)是Kent Beck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是最富有成效的几种敏捷方法学之一。极限编程和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学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更强调可适应性,Kent Beck把它叫做“拥抱变化”。

关于极限编程的价值观与敏捷的价值观类同,这里不赘述,请查阅相关图书。

极限编程由一系列简单却互相依赖的实践组成:

极限编程实践

这十三个实践,开发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实践来实施,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应该是渐进式的改进。不要指望有哪个团队可以把这十三个实践都施行得富有成效,因为每个团队的能力和组成不一样,面临的业务情况也不一样。实施极限编程的团队,应该把那些施行得富有成效的XP实践强化再强化,争取做到极致,而放弃或弱化那些自己团队不擅长或没有成效的实践,这也是“极限”的一个解释,即扬长避短。

以内圈实践为例: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由两个开发人员结成对子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结对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使用领航员模式(一个写代码,另一个评审),也可以使用乒乓球模式(一个写测试代码,另一个写实现代码)。结对编程的关键在于,要间隔一段时间后互换角色,因为一直被另一个人盯着写代码是高度紧张的,感觉像监工下的工作,而且可怕的是这个监工只盯你一个人。现实中极少有团队全程使用结对编程,因为成本太高了。但是,针对核心代码或难点代码的开发使用结对编程,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针对新人的传帮带使用结对编程非常有效果,这样做有利于知识在团队中的传递。

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先写出测试代码,然后完成实现代码,要求恰好满足测试代码即可。一定要注意恰好二字,可以避免过度设计,减少代码不必要的复杂度。

重构(Refactoring):随着开发的进展,特性添加了一个又一个,Bug处理一个又一个,代码结构会逐渐地退化,所以需要我们经常性的进行重构,以防止技术债务累积。重构是持续的、不定时的活动。

简单设计(Simple Design):极限编程推荐设计要尽量的简单,只考虑恰好能够工作的最简单的方案。

推荐扩展阅读:

[1] 敏捷软件开发(原书第2版),Alistair Cockbur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01月

[2] Scrum敏捷项目管理实战,Ken Schwabe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01月

[3] 解析极限编程——拥抱变化(原书第2版),Kent Beck,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09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