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精选集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刘心武精选集《给心房下一场雪》,他的这些个随笔里的文字虽然没有迟子建那么灵动,给我以无限灵感和想象,但是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特色,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风格。
相较于林夕的多哲理小品,迟子建散文的妙笔生花,刘心武的文字相对朴实,记录的都是平时的所感所思所悟,谈谈父亲的教导,母亲的影响,对于自己人生轨迹和人生际遇的理解以及对国内国外文化的探讨。
另外,他还是著名的红学研究家,著有《刘心武续红楼梦》。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好像是高中时读过一遍《红楼梦》,我那甚至不叫读,可能有大部分都看不懂。
比如对里面常常出现的诗词一知半解;吃的穿的用的,只觉十分华丽、讲究,但是并没有直观的印象,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当然当时对人物的命运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对作品的内涵也没有足够的探索。
后来还只看了新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也看过网友们写的一些读后感,自己暂时还没有勇气再翻开这本书,或许等我有更多的阅历或是把周边了解的更足再去看也不迟,也许那时我更适合读这本书。
而刘对《红楼梦》里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不仅人物,还有建筑、饮食、茶、酒、茶具、酒具等等。所以同样是读一本书,所读的东西都不同,有的人只能读个皮毛,而有的人能读出里面的精华和趣味。
在网上查阅刘的资料时,看过他的代表作品的介绍,其中小说《钟鼓楼》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它写的是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12个小时里,在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一系列貌似平凡却很值得玩味的事。
据介绍,不仅有各类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还能了解到北京钟鼓楼和四合院的变迁,饭馆酒肆的兴衰,结婚风俗的变化,集邮武术方面的知识等,我已经把它加入我的必读书目行列了。
读刘的作品,也让我学到许多新的知识。比如之前不甚了解的北京古都风貌在五十年前(现在可能更久)是“半城宫墙半城树”,我们所感兴趣的北京胡同四合院文化,不仅包括建筑形态还包括树文化。
除了遮阴的公树,还有每家院子里第一代主人所植的私树,那可能与主人有某种情感联结,有着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
想起老家也习惯在门前栽一些树,有银杏、五月桃、樱桃、四季青、桂花,这些是不是也代表着刘阐述的那些意义。
刘很喜欢用的两个词“浓酽”和“草蛇灰线”,我平时也极少碰到,或许是我的阅读量太少,知识面不够广。“浓酽”的意思是“汁液稠,味道厚,可引申指颜色,形容茶、酒等”,我只在一个网友的文章中看见过一次。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在文学作品中属于埋伏笔的方法,我也是第一次了解草蛇灰线这种说法。我必须要在这里记录一下,以防又忘记。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你总能学到东西,而且有的知识可能是意外获得的。一本纯文学的书,你可能也能了解到历史变迁,哲学精髓甚至某些数学理论,若是让你翻阅我后面说的这几种专业书,你或许都没有打开的勇气。
我很高兴我现在又开始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