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工作6个月
- 2020年第 1 篇文章 -
去年6月份毕业,到现在意识里还没完全脱离学生身份,可恍恍惚惚已经来年2月份了。这几个月思考了很多,关于人,关于事,关于设计,不断的感受着自己的变化,心态,情绪,成长曲线。
简单的总结几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问题,如果还能帮到你,那就更好了。
你的玻璃心?
毕业那段时间只要看到阳光就会感觉有种莫名的力量,未来的一切都让人兴奋。幻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一翻大事业,嗯,也不知道是个啥大事业。
很不幸,这种兴奋和力量在这6个月里是阶段性的,被别人肯定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棒,动力十足呢,可一段时间没有别人的肯定就开始自我怀疑。
最最难受的时候一定是设计方案被质疑的时候了。经验不够,专业不够,话语权不够,气场不够。。。
感觉自己可太南南南南南南了!!!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总会给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找到原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这种归因倾向是自我评价的关键因素。
比如,这个设计方案漏掉了某些场景,心里会想“我真粗心,我怎么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难过自己是个没用、没有价值的人。
对自我价值的判定太过依赖于这件事情本身。还有,太想快速成长与进步,太想证明自己。
怎么调整心态?
1、不把“事情做的怎么样”和“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
2、管理好对自己的预期,把犯错的空间留充分。
3、接受自己经验不足的事实,与自己和解。即便再小心翼翼拼尽全力,也一定会犯错,避免不了的,眼光放长、格局放大,关注长远目标。
4、犯错也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最要紧的是有意识把经历变成经验。
5、经常回头看看,当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好,那每一天都没白过。
怎么才能更快的成长?
成长是什么,就是再遇见相同的问题能更高效更有效的解决,并且能不断挑战更难的问题。从自己工作的这半年来看,成长的曲线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分阶段上升的,总要有一个(知识输入→)经历→总结复盘→沉淀→经验 的过程。
并且每个人的弹性和可塑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任何其他人的方法都不一定适合自己。
对我来说,三种方式:行业交流&专业文章、吸收身边人好的方法、项目总结和复盘
说实话,自己很喜欢看一些前辈的方法论总结,总在找最高的投入产出比,生怕自己不够聪明走了明明可以避开的弯路,拖慢了成长的速度。
可致命问题是信息的筛选,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说法,什么才是标准答案?
摸索了半年,这世界那么复杂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有针对这些人、这件事、这个时期、这个环境下更好的方案,所以自己的总结复盘思考才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工作与生活,怎么平衡?
关于这个问题,看了很多人写的文章,也问了很多前辈,老想找个标准答案,就跟上面说的一样,这世界那么复杂,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得慢慢尝试,然后不断感受自己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对应的状态什么样,其实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其实是有风险的,当工作出现波动的时候,对整个人的影响会放大,恢复状态的时间就会更长。
开心,快乐,幸福的生活,把情绪指针一直保持在正向的区间里,其实也是为了更高效、更有价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