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2)
姑苏城里有座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位“神仙一流人物”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个是贾宝玉)。甄士隐炎夏伏几盹睡,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这一僧一道边走边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娲遗石幻化人形,成为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亦幻化为人形。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绛珠仙子决心同他一起去,要用一生所有的泪报答他的浇灌之恩。
“仙”是道教的产物,确切地说是庄子思想的产物,因为,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吹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疪疠,而年谷熟。”后来的道教据此塑造了风姿清灵、逍遥自在的“神仙”形象。作者在这里说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就是宝玉和黛玉的前身。二人来自仙界,也就是说,宝玉和黛玉的思想均源于道家学派。
甄士隐听了一僧一道的谈话,便上前搭话,他为了免遭沉沦之苦,要仙师给他“大开痴顽”。僧、道对他说:“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佛、道两家思想,可以指引人们逃避现实的苦难。“火坑”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这里出现的一僧一道与前文提到的“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迵异”的一僧一道不同,这里的一僧一道是指作者所处时代的僧与道,此时的佛、道两家思想已相互融合。
这里简单讲一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易经》天人文化为基础,属于原始的、质朴的思想,经过夏商周三代演进,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第二阶段,周、秦之际,产生了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经秦、汉前后的演变,逐步形成儒、道、墨三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文化;第三阶段,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相继产生,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隋唐以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互相渗透的局面。此后,宋元明清都以这三家思想为代表。清代推崇程朱理学,康熙亲政后,进一步表彰孔孟程朱,利用他们的学说来巩固封建统治。最突出的是宣扬“三纲五常”,这是封建国家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我们回到《石头记》。甄士隐听了仙师的话后,说还要见见他们所说的“蠢物”。甄士隐从那僧人手中接过玉石,只看见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字,便被僧人夺了过去,说是已到幻境。见一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字,两边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作者借此暗示,甄(真)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假)的缩影。为避“文字狱”,作者故意将“真事隐去”,以甄(真)乱贾(假),以贾(假)作甄(真)。
甄士隐听到一声震耳霹雳,从梦中惊醒。随后帶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见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显然与甄士隐梦中的一僧一道不同。说明现实中的佛、道两家思想均遭受创伤——被程朱理学排挤。
那癞头和尚一见英莲便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士隐不理睬,和尚念出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是对英莲(谐音“应怜”)一生遭遇的高度摡括。英莲在元宵夜被人拐走,后来改名香菱。诗中的“菱花”句中,“雪”谐音薛,“菱”遇“雪”,喻生不逢时,即“有命无运”。暗指香菱后来落在薛家成为丫头。
甄家小姐英莲的不幸命运,就是贾府众女儿命运的写照。英连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元宵节,在第五十三回写的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贾府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的贾府变故层出,风波迭起,直到最后食尽鸟散,烟消火灭。
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分手,相约三劫后在北邙山相见。北邙山在河南洛阳,传说太上老君曾在那里炼丹,有六代二十四帝王的陵墓设在北邙山。那道人与僧人相约,到那儿会齐后,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意思是说他们将来要一同葬在北邙山上。作者借此对封建帝王的讥讽,对皇权的藐视。
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