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给我上的4堂课
儿子今年6岁了,以前那个听爸爸妈妈话的乖宝宝早已没了踪影。小家伙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开始对爸爸妈妈的管教进行反抗,学会用从小同学那里学到的孩子气的话指正我们的不对。以前我和儿子一起开开心心看《父与子》,如今我们俩经常一起领衔主演《战争与和平》。我发现自己作为爸爸的专业储备越来越不够。
的确,我们做任何一份工作,都要具备起码的上岗资格或经验,否则是没人愿意为你付出代价的。父母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业,从业者恰恰都是无证上岗,如此焉能没有犯错、出故障的时候。既然如此,我这当老爸的也是该好好提升一下自己,好好反思和提升一下自己。这一较真不打紧,我这才发现,这父与子之间远没有教育和被教育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受教于孩子,只是我们不自知。
爱我就给多我几个选择
儿子一个人在客厅里玩,他嚷嚷说无聊。我告诉他:你自己先玩积木吧,爸爸忙完后陪你。半小时后,我忙好了手头的事情,坐到儿子跟前。儿子用积木摆了一个漂亮的车道,他分给我一辆小车,抬头对我说:爸爸,我们赛车比赛吧。我心里直叫苦,这么幼稚的游戏怎么玩,瞌睡死了。可是想想爸爸的责任,强忍着陪他玩。
玩了没多久,实在无法继续。我就跟儿子坦白:儿子,这个游戏太无聊了,是很小的小朋友玩的,我们玩点别的好不好。我们一起搭树屋好不好?儿子一听,满心欢喜地说:好啊好啊,我们搭树屋喽。接下来的时间就很好玩了,我们两个都很投入。我发现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取得了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以前咋就那么“轴”,总是让自己的选择那么少。要么A要么B,其实还有更多的C、D、E。爱孩子就多些选择给他。
更重要的发现是,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这个小小互动其实并非个例。前几天,我拿出自己在2007年参加情境领导workshop的讲义,上面有我的个人领导风格测试结果。我突发奇想,这好几年过去了,不知我的风格有没有改进,就重做了一下测试。令我吃惊的是,结论几乎是没有变化,说得更直白一点,近10年之后,我在领导团队的时候,还是习惯于指令型、告知型的领导风格,参与式、授权式的领导风格仍然未成为我的主要领导风格。
看到结论的瞬间,我有点小紧张,这么多年咋就没大长进呢?我还当自己有了不少改善呢!原来我自己的成长不如自以为的那么快。对一个有效的领导者而言,他的领导风格选项应该是多元的,要随下属的准备度(能力和意愿度的不同)变化而变化,不能一尘不变,永远是老一套的领导风格。比如在下属能力具备、意愿度有差异的情况下,领导风格就应该是下属主导;而当下属能力不具备、意愿度有差异的情况下,领导风格就应该是领导主导。领导选择在不同情境的介入方式可说很有讲究。
需要比正确来得重要
做家长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长长的“负面清单”,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不能”、“不许”、“不可以”等等,比如不可以和小朋友打架、不许说脏话、不能在吃饭的时候玩、不能迟到等。有段时间,小家伙学会了说脏话。
有次同事聚会,二十几人的大桌子,众人围坐。就在开餐前几分钟,也不知道哪根筋被动到,小家伙突然飙起脏话。我吓了一大跳,赶紧制止。谁知这熊孩子根本不懂眉高眼低,嚷得更大声了。我当时简直无地自容,匆匆吃了几口,就带孩子离开饭局。一路上的情形不表。
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一些道理,孩子的脏话是别人那里学来的。他不知道这就是所谓脏话,只是看我们的反应这么认真,就觉得有趣,所以动不动就像拿出来练练。然而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则是另一回事。我的处理方式其实完全就是站在“正确”的角度去判断这件事。
作为成人我当然知道讲脏话是错的。可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关注而已。想想看,那么大一张桌子,都是陌生面孔,每个人都在聊一些自己听不懂的事情,就连爸爸也没搭理他。他不烦躁才怪!我一直站在正确的角度去处理这件事情,只是让自己添堵。后来我就开始改变策略,当他飙脏话时,我当听不见,我也厚着脸皮不管别人的反应,只是转移一下话题就过去了。慢慢地,这些脏话无影无踪了。
熊孩子在这节课中给我讲了一个道理,需要比正确来的重要。工作中不也是如此?这些年来做管理,一个很大的体会是管理的有效性到最后看的就是你有没有抓住别人的需求。任正非说过一句话:“华为的成功也没什么秘密!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一个字“傻!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
听话听音,如果我们真以为华为就是傻出来的,那我们才是真傻。看看任正非的文章、言论、策略,你就会知道华为是一家真正懂人需求的企业。正是抓住并满足了几万人的需求,华为才能号令统一、战无不胜、纵横全球。反观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是不是做了很多正确的东西,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也有,可是结果如何呢?不过尔尔,原因就出在这里。
我不懂规则,可是你懂啊
熊孩子读中班了。每天早上我和妈妈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让他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上幼儿园。这一连串的操作完全是串联而非并联,哪个环节拖延了,最终时间就会拖延。所以,“快点”、“要迟到了”、“赶紧”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每次我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他偏偏和我较劲,要么不起床、要么不好好刷牙。我们爷俩父亲节前最近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么爆发的,结果是双方损失惨重。
沙盘推演一下这次战争,我注意到小家伙还没建立时间管理意识,他唯一有的就是“迟到”概念。我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催他、而是要帮他建立时间规则,而这需要付出代价。我想做的却是试图让他不付出代价就明白这个道理,难怪他要“起义”?
弯路也是路,你不让走,小朋友怎么长大嘛!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让孩子明白规则,一定就要让他体验一下不遵守规则的代价。作为成人,我们熟知一些规则,这些规则有时是明规则有时是潜规则,我们让孩子去遵守完全可以,但是不能演变成“爸爸的暴政”,否则一定会南辕北辙。
映射到工作中也是一样。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会表现出两类行为:一类是工作行为,另一类是关系行为。前者主要是跟职责、职权对应的角色行为,包括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哪里做、什么时间做等;后者则是围绕人的聆听、鼓励、协助等社交行为。
从规则角度来看,无论是工作行为,还是关系行为,其中仅有很小一部分可以明确界定,比如通过组织架构图、职位描述、流程等加以说明,哪怕这部分实际上尚有很多漏洞、空白或重叠,其余相当大部分其实很难明确界定。比如我们说如何聆听、如何鼓励、如何团队协作,这里面见仁见智、因人因地制宜的色彩非常浓厚,最终很大程度受制于管理者的阅历和经验。
管理者经常碰到的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下属想得和自己不一样。其实再正常不过,就是他和你立场不一样,他理解的规则也与你的不一样。所以,有效管理者的基本功之一就是不断建立规则、不断沟通规则。而这也决定了一个有效管理者的最终成效。
勿以爱之名滥施父权
回顾孩子成长至今的经历,我的最大遗憾就是自己仍然会时不时地施行父权、强令孩子就范。这种做法虽然收到过一时之效,但从儿子满意度评价来看,我的得分就比妈妈低太多,离孩子心目中好爸爸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为什么好心没有办成好事?原因就出在我总以为爱孩子才要求孩子的。可是,没有被孩子收到的爱还能称之为爱吗?
在我的心中,总有一个理想男孩在。儿子乖了,我想这孩子有点闷;儿子皮了,我想这孩子有点闹;儿子写数字写错了,我觉得孩子笨了点;儿子想多玩会,我就觉得这孩子不听话。太多了!我有一万个要求给孩子,我觉得都挺合理。原因只一条:我爱你,我是为了你好。可是,孩子若做到我要求的,那还是孩子吗?恐怕是圣人了吧。我实在走太远了。
在管理学中,有句话叫做:管理就是严肃的爱。不知这话谁发明的,太特么有才了。管理和爱都能联系上,真这样世界恐怕都大同了。看看职场上的事,有几个能与爱沾边。不是说这句话错了,而是压根很少人做到。有句话讲了:员工为公司而来,因上级而走。如果上级能恰当地展现爱,赶都赶不走吧?
爱要说出来。跟同事讲话、跟下属讲话,能不能想到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而非是让自己最爽的方式?爱要做出来。你说了那么多爱,你有去了解你的下属吗?你们除了工作的场合,还有其他的共同场景吗?你除了给要求、下指令外,还有聆听、鼓励、关心吗?没有被收到的爱那不叫爱,在职场同样成立。
外面流行穷爸爸富爸爸,我们家现在流行好爸爸坏爸爸。每一个熊孩子里面都是一个乖孩子,每一个坏爸爸的影子里也都站着一个好爸爸。
父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