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妹子》2
我是希望陈忠实先生继续写他的上中农形象的,他比我更熟知这些人,文笔也是了得的,但希望归希望,陈忠实先生还是想写他的四妹子,吕克俭老汉几十年在大家庭中树立起来的威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一是他本来生性善良,二是经历给予了他过多的胆怯,虽说挺有见识,但当家的手段并不十分的高明,很多的情形是儿子们在支持着,自己生的,自己从小教育出来的,大家都顺着习惯走。偏偏来了个山里娃,四妹子的个性是有预示的,定亲扯衣服时就已见端倪,从二姑的言行中也可得到印证,她父母的性格还没大显现,二姑是与她最近的亲人了。当然四妹子的言行并没有过分之处,只是吕克俭过于守旧,所以在这样的冲突只能是一触即溃,吕克俭极力维持了几十年的大家庭就这样散场了。
陈忠实先生是想写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上随之发生的变化,这是由作家书写这部作品所处的时期决定的,这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在当年还是挺激动人心的。四妹子成了最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最终情形是怎样的,还得看下文。
同样是写农村的生活,但大作家就是不一样,写得气定神闲,写得顺水顺势,风俗人情,自然风光,人物内心总是落笔在巧妙处,毫无疙瘩之感,毫无添足之嫌。这就是写文章了,若是减除了这些,可能就更象讲故事,或者是说书式的。
四妹子的养鸡场与吕建峰的电机维修部各自独立经营着,吕建峰单枪匹马,四妹子请来了公婆,接下来又要请来大嫂、二嫂、侄子侄女。分家时四妹子大度了一回,这一次又提携起大家,四妹子真是好样的。
四妹子买麦卖面的那一场,是四妹子发家的大手笔,整件事做得滴水不漏,果敢决断,思维慎密。虽有前者贩卖鸡蛋的铺垫,但毕竟是不同的阵势。在家带孩子的四妹子恰好听到了南张村要卖储备粮,但不零卖,至少一次千斤。这消息在别人听来,或许只会想着贪点便宜添些口粮而已,四妹子却已看到了商机,她知道面粉好卖,她知道面粉的价钱,她知道小麦的出粉率,她还知道北张村的拖拉机可以租用。看来四妹子不光是贩卖鸡蛋呢,她早就对别的生财之道留了心眼儿,否则绝不会一时生出这么多的主意。
陈忠实先生大概是没有做过生意,所以有一个细节值得推敲,四妹子收的钱零乱地装进一个布包里,最后回家扔给了建峰,建峰一一整理并细数了。四妹子太累了倒头就睡。四妹子第一次做大生意,第一次经手这么多的钞票,生意再好,身体再累,总不会没有点钞票的时间吧,再说分两次买麦、加工,不点钞票是不可能的。这一细节是想体现四妹子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是想体现四妹子的人生观?不管是什么目的,还是要遵循文学艺术的真实性。
好的作品,小处也是不能随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