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却没有归宿!围墙里的狗有归宿却终生低头……
钱钟书先生说过,“生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昨天是重阳节,重阳节要敬老。
说起老年人,让我想起前几年一篇关于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生活差距的文章。那篇文章很扎心,农村老人在生活上只能依靠子女,年纪大了还要出去干活,没有医疗保障,生病了只能硬扛着,让人读完心中像堵了一团棉花。
昨天,齐老师去作协开会,她跟我们分享,每一个传统作家都是有单位的,退休后工资都挺高。有的是教授退休的,有的是人大的,有的是文联局的,文旅局的……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们保养得好,看起来很年轻,写写文章聚聚会,采采耳,名也得了,利也得了。这似乎是所有写作者都羡慕的晚年生活,真幸福!
不得不说,作家的尽头也是编制,有了编制就像是有了一颗定心丸,可以遵从自己的本心,创作方面也不受限制,不像现在的写作者,写什么都要迎合市场,要写大众喜欢看的。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年轻人拼了命的挤进编制内,可是饭就那么多,注定有一些人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以前,体制内的工作真的就是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工作强度不大,压力也不大;现在,恨不得一个人当十个人来用,体制工作也不轻松。
以前,有才华的不多,竞争压力小,所以,好一点的作家如果想进体制内,很容易。现在,有才华的人不少,有才的不如有人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竞争压力大,就算进了体制,没有人提携就只能在岗位上干一辈子。
自由写作者,凭着对文字的热爱,在这个行业里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有退路的作家或许不用迎合市场,但是自由写作者却更加的坚韧,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可能。
我很佩服那些在繁忙工作之余还愿意写作的人,他们才是愿意在捡碎银路上仰望月亮的人;我更佩服那些原本衣食无忧,却为了写作而放弃工作的人,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对写作爱得深沉。
80后作家辛夷坞,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一家电力国企,在办公室当秘书不仅工作轻松,薪水和福利待遇都不错,这曾让很多大学同学都羡慕不已。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她也开始尝试写作,短短两年时间她已经成为三部畅销小说的作家,有一次替单位领导签收邮件,那个邮件是领导买给妻子的书,那本书的作者就是她。
有一段时间,同时应付工作和写小说让她感到吃力,坐在办公室里的她常常会陷入迷茫,看着办公室里50多岁的阿姨就是她30年后的模样,就有点厌倦了当时一成不变的生活,在去杭州旅行的途中,她有了辞职的念头。
单位的领导感到非常惊讶,她几乎是这家电力国企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人。那一年她只有27岁,辞职后的她并没有把消息告诉父母,直到两年后,她父母才知道女儿已经从国企职员变成了畅销女作家。
那时的人,如果是搞金融的,都很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如果说是作家,大家几乎会觉得这个人很不靠谱,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种观念才好一点。尽管如此,她还是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成为自己最喜爱的职业。
有时候小的成功会阻挡更大的成功,如果辛夷坞当时舍不得放弃那份工作,或许她就无法为读者创作出更加扣人心弦的故事来。
作为曾以500万版税居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8位的辛夷坞来说,当初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对前路未知,才能在生活的画纸上肆意描绘,一不小心创作出惊世骇俗的画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