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之后》读书笔记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共分为4个部分机11章,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问题与概念”的第一部分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了一个中心命题:霸权后合作是否及如何可能?这个命题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这一课题向正统的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发起挑战。霸权稳定论的逻辑提供了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观,即:霸权国家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在正统的现实主义特别是流行的“霸权稳定论”看来,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并愿意为国际体系提供必要的国际公共物品,国际体系就会保持秩序与和平。基欧汉作用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来类比政治中国际体系的秩序、公平等东西。
《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明确地对正统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霸权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并引入关键概念,即国际机制。基欧汉引入微观经济学概念和分析工具,分析国际机制概念。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家主动承担并领导其他个体共同实现利益。而基欧汉则认为霸权国家承担并领导国际机制的建设以实现共同利益,由此可见,基欧汉发展的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对正统霸权稳定论所进行的修正:霸权国家倡导下的国际机制,确保着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和平。本书研究当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组织起来的。
在基欧汉看来,霸权衰落和国家机制的崩溃之间存在一个“时滞”,即: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既有的国际机制也会相应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是它们对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作用。机制的维持和建设成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首先展开对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合作的阐述,为本书做论述上的铺垫。第二章探讨了关于一些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以作为本书有关理论问题的第二部分的必要准备。第三章为更严肃的合作分析做铺垫,通过考察霸权稳定理论,分析制度对合作的影响。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探讨两个关键的概念出发,即“合作”和“国际机制”,这两个概念是本书理论分析的核心。在第四章关于合作和国际机制的概念基础上,第五章到第四章展示的是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第五章利用博弈论和集体行动理论,论述即使在没有中央政府存在的情况下,合作在利己主义者之间的出现也是可能的,但合作的程度将取决于具有不同特征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制的存在。第六章使用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以及更加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去发展一种关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第七章将关于理性和狭隘的利己主义假设进一步放宽。通过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的两个特征,探讨了国家行为的利己主义和移情式解释的优点和缺点。总的来说,第二部分构成对现实主义理论批判和修正。
第三部分的论述说明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战后美国的政策得到解释,也是通过战后美国的力量得到执行的。第八章探讨了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十年期间的霸权,探究霸权状态下合作的根源与实践。第九章通过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国际货币、贸易和石油机制,来评估霸权稳定论的适用性问题。第十章通过对1971年以来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机制的详细研究,进一步研究机制是怎样影响合作的模式。
基欧汉之所以把此书命名为《霸权之后》是其认为美国霸权正在衰落之中,而霸权衰落之后的合作要依靠国际机制,国际机制对美国也同样有制约作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美国基本上掌握着国际机制“话语霸权”,这种“话语霸权”已成为美国软实力的一部分。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讲国际机制在延缓美国霸权的衰落。实际上,国际机制体现了美国试图建立的规则和秩序,从意识形态上使这种秩序合法化,有助于边缘国家同美国合作,也有助于削弱它们的反抗。总之,基欧汉在本书中目的并不是去消解美国的霸权,而是为了提醒自己的国家如何防止霸权的衰落,如何维护美国领导下的当代国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