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

延迟满足:与魔鬼的交易

2020-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晓

国外有个延迟满足的经典实验,让几个小孩吃糖,并叮嘱可以现在吃,也可以一小时之后再吃,后者可以得两颗糖。此实验还做了持续跟踪后得出,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

听说这个实验时,我在读高中,那时我和我身边的人都相信延迟满足——学习的苦是主动去吃,而生活的苦,你躺着他也会来找上你。

正如高中老师常骗我们的,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我们望梅止渴从而获取前进的动力。

其中印象很深的是北大一位老师对底下的学生说,你们能坐在这儿是因为你们更会压抑自己。

没错,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想将来换取更大的满足。

当我不知道我未来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时,我确实对延迟满足深信不疑。

可是当对某样事物有着强烈的需求——得不到就会心里不平衡时,延迟满足就会大大降低你的满足感。

记得二年级的我特想要一副口琴,价钱是15块钱,对于当时我的家庭状况而言也不算过分,可父母不肯买。

后来我上了五年级,帮着做手工攒了钱,口琴到手,结果此时的我只会吹7个基本音和几段单调的旋律。没有老师在可以教我一首完整的曲子,也没有最初的那种新奇的感觉了。

更严重的是,有些基本欲望如果长时间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反而会引起更严重的反弹,甚至成瘾。

就像童年没有玩够游戏与玩具的孩子,挺大的人还在热衷于同龄人已经不再去碰到“幼稚”的游戏;

就像之前一直在父母督促下用功学习的孩子,在大学后与室友一起没日没夜的打游戏;

就像罗志祥谈自己从前因为之前被公司束缚的很厉害,不准谈恋爱,不准有绯闻,而就在重获自由身后做疯狂的事,放飞自我。

延迟满足总与压抑分不开,我们努力压抑着自己换来延迟之后的满足,而等待总是漫长的,到时大多事物都脱离了我们最初的期待。

正如我们总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加入购物车,想着双十一、双十二去清空,结果到那时候才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已经不喜欢、不需要了。

从前的我们的需求与后来的我们总会发生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会随着环境甚至他人的观点而改变。

现在时代发展的很快,我们一直在追赶身心俱疲,而又被裹挟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一次次被割韭菜,还甘之如饴。

“距离产生美”,因为很多时候事物都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开头的儿童延迟满足实验细想来也有漏洞,比如说没有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尤其是家庭富裕的孩子,经常吃就会对糖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而正如马太效应,富人的孩子更容易取得了成功。

在我看来,延迟满足等同于压抑灵魂去换取价值,无异于与魔鬼进行交易,把自己真正宝贵的东西作牺牲。

可能我们认定幸福来源就是创造价值,获取世人的认可,可当超过一定程度,我们终将遭遇不幸。

有得必有失,我们其实一边在失去,一边在寻找。

而妄想以小博大,以牺牲小需求换取更大的满足,毕竟是只是一种奢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