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关于论文语言表达的问题
昨天和今天各看了一篇关于博士生文字表达能力差的文章。今天的一篇是学者桑兵的文章,对于当下博士生的文字表达批判得非常严厉,最为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有自我觉察的意识,痛下决心努力改变。向好的作者、好的文章学习模仿。写完要高声朗读,能朗朗上口就是通顺的。桑先生总结博士学位论文普遍的问题:
第一,意思不清。原因在于没有想清楚,所以表达不清。第一步不应当求文采,而是清晰准确,将事情说清楚。
第二,表述太急。牵扯到的人与事太多,模糊柱之,想要表达的意思太多,试图在一个句子中说多层意思。枝蔓过多,主旨不清。
第三,主语频繁变换。这样容易前言不搭后语,相互矛盾。一段文字尽量使用既定的语序。最重要的是梳理清楚事情本身的顺序,与所表达的意思顺序合拍。
第四,冗言废字过多。修改学术论文一开始最好的办法是强制性压缩,不动结构,不删段落,具体文字上大幅度压缩。只要不害意,就尽量删繁就简,删到极限。通过删除多余的,使得思路清晰,主旨明确。
第五,好用判断句。历史是复杂的,人与事的判断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判断句简单却容易有破绽。
最后一个笨办法则是背诵。选择一篇可以模仿的专业领域的好文章,反复背诵揣摩,时间长了包括文字表达慢慢就提高了,两三个月即可见效。
昨天看的一篇是学者王笛写的文字表达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优化文字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反复斟酌修改,很多文字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而避免。第一在电脑上反复看反复修改,第二打印纸质版反复修改,第三大声朗读。找别人帮助看。以下引几段原文,个人感觉非常有用。
写作学术论文,文字尽量简单明了、形式直白,不要绕来绕去,不要为了看起来漂亮而玩弄辞藻。虽然我们不讲究文字华丽,但是也不要过于平淡,因此建议同一字和词不要反复用(当然关键词除外),尽量用同义字词取代。尽量不要用生僻字,除非是内容特别需要。为了增加所谓“文采”而用生僻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会给读者理解内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学术论文也不宜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因为会造成文风拖沓,甚至转移读者对文章论题的注意力。学术论文也不宜过度使用成语。我认为成语算是一种间接的表达,要懂得作者的意思,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而成语经常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解释,与其绕那么多弯子,还不如直接用学术的语言来表达。而且,使用成语还有一个消极的结果,即可能使论文带有政治、价值或者情感的判断。如果你使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某人,作为学术研究来说,显然判断和倾向性太强,还不如具体分析某人所作所为,让读者自己去做评判。
史料原文的引用要有节制,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中文史学论文,往往喜欢引用比较丰富的资料,但有时候会造成史料堆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的论文或者专著,一整页都是引用的长段史料。英语的学术论文不主张大量引用原文,最好是经过研究者消化后的重新表述。除非是非用完整的原文不可,比如后续的分析是建立在原文文字理解或逐字解释的基础上,不引用原文便无法进行分析,可能引起混淆等。原始文献直接引用过多,会影响阅读感受,特别是原始资料,许多读者就干脆跳过不读了。史料是不会自己说话的,作者必须对史料进行解读,方能让史料呈现应有的意义。关于资料使用等方法论的问题,请参考我的新书《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在论文写作中,尽量不要用太长的段落和句子。太长的句子会增加读者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把长句子断开。有的学者喜欢用长句,认为这样显得更有学术性。但是其实我的感觉是,除了增加阅读的障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如果一句话要让读者反复读几遍才能看懂,这不是读者的理解力太差,而是作者的表达方式或写作能力有问题。一个段落也不宜太长,如果超过半页,就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地方重起一个自然段。此外,还应该注意段落之间的连接,即承上转合,否则会觉得下一自然段来得太突然,缺乏逻辑关系。
提炼中心观点可以分三步走:1.一篇文章一般都分为几个部分,把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用一两个句子进行概括;2.把各个部分总结出来的句子,合在一起,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段落;3.总结出这个段落的主题句,这个主题句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核心观点。如果是一本书,程序也一样,即把每一章用一两句话总结,把各章的总结合成一段话,这段话的主题句,就是这本书的中心。
使用每一条资料,讨论每一个问题,引用每一个观点的时候,都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和这篇论文的主题有关。
现在的文献综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罗列或者简介文献,而不是对此前研究的贡献和观点进行分析和对话,也没有把自己的课题与文献综述所提到的那些成果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把自己的课题与过去的研究进行学术对话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许多论文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就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无法在更高层次上与现存的研究进行对话,所以具体问题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