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阅读图书馆

【每周读本书】《人格心理学》

2025-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zl爱思考的芦苇

【基本介绍】

《人格心理学》,作者刘子墨,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9.2万字。

作者是新浪微博知名博主,本书做为一本通俗读物,集百家之言,从精神分析、进化心理学等多个角度,简要总结了“人格心理学”的形成,对自恋型、表演型、强迫型、边缘型、偏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等12种人格做了侧写。

【撷取摘要】

1.

自恋型人格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是一种需要不断从外部“镜映”来获得认可、维持自尊的人格特征。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自恋型人格,就是“镜”。代表人物有萨尔瓦多·达利、史蒂夫·乔布斯等。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将自恋型人格者称为“浮夸的自体”,认为他们的世界观建立在对自我夸张的想象中。

在自恋型人格者的心中,世界就应该围着他们转。有自恋倾向的人若能找到一位喜欢照顾人的“监护人式”伴侣,双方就能形成一种理想的亲密关系。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源于早年生活镜像的短缺。如果父母未能在子女的婴幼儿阶段唤醒其对自身的肯定,便会促使子女极度渴求从外界客体获得肯定与赞扬。

心理学家皮特·冯纳吉的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的前18个月,其心理体验处于一种“心理等同”的模式中,也就是将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简单地对等起来,认为信念和现实之间没有区别。

3岁之前的阶段,是幼儿需要被无条件满足的原始自恋阶段。幼年时原始自恋未能得到满足,那种“若有所失”的情绪,要用一生来补偿。一个曾遭遇自恋创伤的人会夸大自体,追求“我是完美的”这一目标。

自恋型人格者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期望得到相应的尊敬和赞赏。他们认为“我是特殊的,所以别人夸奖我、让着我,给我特殊的待遇都是理所应当的”。

在适宜的条件下,全能自恋会发展为合乎社会规则的有限自恋。所以,即便到了成年阶段,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仍然会高于实际情况。

对自恋型人格者而言,“我很特别”的信念是神圣不容侵犯的。

对自恋型人格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精神分析学界,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又将自恋型人格者分为外向型(自大暴露狂)和内向型(脆弱敏感)两种。

隐匿的自恋型人格者通过鼓吹某个人或强调自己和某个人的关系,来体验自我的满足感。

人口的流动、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短时的印象比持久的品质更能获取人们的注意力,这让自恋、浮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竞争策略。

在商业社会,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都可归为一种,即“营销型人格”。

精神分析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是第一位为“自恋”正名的心理学权威人士。他不认为自恋是一种幼稚的行为,反而认为自恋是活力、意义和创造力的源泉。

很多艺术家、创业者都多多少少有点自恋。赞赏才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才是他们的活力源泉。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抵我十天的口粮。”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指出:对于自恋型人格者来说,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当自恋升华为一种创造的驱动力时,自恋就是健康的,就算是略显浮夸的自恋,通常也是无害的——这更像是我们对“镜子”的依赖。

2.

1980年,歇斯底里hysteria最终被希腊语histrio取代,其含义是“演戏”,最终以“表演型人格”代替了“癔症”。

所以,表演型人格又称癔症型人格、寻求注意型人格、歇斯底里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他们将世界视为一个剧场,沉迷于自己的“剧本”中。

表演型人格轻重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可见于正常人群。从正常的“矫情”“作”,到严重的缺少关注就“歇斯底里”,都属于表演型人格的谱系。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表演型人格,就是“戏”。代表人物有马龙·白兰度、加布里埃·香奈儿等。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俄狄浦斯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之情最终没有得到升华,会催化出孩子的表演型人格。

白兰度在《母亲教我的歌》一书中回忆,他的模仿能力、他的演技,都是为取悦母亲而练就的。而取悦母亲正是他投身演艺圈的原始动力。

性冷淡或过分的诱惑与挑逗行为,是表演型人格者有可能存在的特质之一。

如果说自恋型人格者把世界当作一面巨型的镜子,表演型人格者则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型的剧场。两种人格的某些特征有交叉重叠的部分——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赞赏、肯定和支持。不同之处在于,自恋型人格者寻求的是优越感,表演型人格者追求的是关注度。“寻求注意型人格”是表演型人格的最准确代称。

3

强迫型人格者常见于讲究细节的职业中,体现出完美、秩序与控制等特质。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强迫型人格,就是“器”。代表人物有史蒂夫·乔布斯、卡伦·卡朋特等。

古老的东方哲学并不推崇这种执着于形式、理性的行为,所以有“君子不器”的说法。而与东方崇尚自然的哲学不同,西方文明把人的理性和能动性(can-do)奉为圭臬。随着西风东渐,基于目标管理的“自动自发”成为普遍的工作哲学,这也是工业社会的管理目标。

强迫型人格者典型的表现是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者心底总会有一种声音:不完美,就丢脸!不努力,就完蛋!

厌食也是一种常见的强迫性行为,这其实是一场争夺“控制权”的战争。

强迫型人格≠强迫症。如果一个人每天花在强迫性行为和仪式性的无用行为上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就可以诊断为强迫症。大部分强迫症患者都不具有强迫型人格。

有些强迫型人格者,在幼儿时期就被父母用很高的行为准则进行约束。父母赏罚分明,对孩子好的行为大加赞赏,差的行为严加指责。这种管教模式,容易培养出强迫型人格者。

从卓别林《摩登时代》里的流水线,到如今服务业窗口标准化的微笑,都折射出强迫型人格者其实在工业社会中更具有适应性。像乔布斯这样的强迫型人格者的巨大成功,则显示出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强迫性。强迫型人格者简直就是为这个时代而生的。

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强迫型人格特质的人,在IT领域表现得很好。实际上,很多科技公司,比如SAP在招聘人才时就会专门挑选此类人,也就是所谓的“A型人格者”。

4.

边缘型人格其实是一种存在情绪调节缺陷的人格,也被理解为情绪在两种极端的边界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格特征。和表演型人格者一样,边缘型人格者以女性居多。

边缘型人格者的情绪常常被分离焦虑主导,内心有一种被遗弃感和自暴自弃感。他们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稳定性。

一个关键字概括边缘型人格,就是“弃”。代表人物有安吉丽娜·朱莉、太宰治等。

边缘型人格形成的根源之一,在于童年时期严重缺乏关爱,被忽略甚至被遗弃。边缘型人格往往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缺位或弱化有关。父亲的缺位或弱化,会导致母亲的暴躁或忧郁,进而导致紧张的母女(子)关系。

孩子若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的和综合的观念,情绪只能在好与坏的两极动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缺乏持久、稳定的自我形象和感觉,会突然、戏剧化地转变自我形象(青春期的形象改变不在此列)。

非黑即白的思维,在边缘型人格者的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太宰治那句著名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话,非常符合边缘型人格者的心境。究其原因,边缘型人格者除了存在一种会被他人抛弃的焦虑,还存在一种强烈的“自我放弃感”。

5

偏执(paranoid)会被望文生义理解为倔强和执拗,但若以“怀疑”替代,更准确。偏执型人格有时又被称为妄想型人格,除了常见的被害妄想,还有被爱妄想、嫉妒妄想等。

一个字概括偏执型人格,就是“疑”。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中的主角奥赛罗。

偏执型人格是在威权型企业家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比如,亨利·福特有一个用人原则,“我宁愿牺牲50%的效率,来换取100%的忠诚”。

偏执型人格者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

6.

反社会型人格,又称为无情型人格或社会性病态,行为特征是共情能力(感同身受的能力)的缺失。他们不一定就是罪犯,只是天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是道德感淡漠的人。

一个关键字概括反社会型人格,就是“戾”。代表人物有克里斯滕森、《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总编辑米兰达等。

反社会型人格者中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4:1。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反社会型人格具有中等的可遗传性。

反社会型人格者缺乏一般人所具备的道德良心自我审查机制,蔑视,甚至仇视社会规范与常识,具有全能控制、恶意自大等特征。

连环杀手在侥幸逃脱法律惩罚后,会在中年时突然变得遵纪守法,这一现象虽然令人意外,却并不罕见。“金盆洗手、归隐江湖”的根本原因在于全能感的减弱,以及相应的全能控制欲望的减弱。

反社会型人格是一个偏政治化的术语,无情型人格可能是更接近本质的描述。“烧别人的房子,煮自己的鸡蛋”是行为特征。

反社会型人格者的最大特征,就是对他人的冷酷压榨。反社会型人格者最常用的社交策略,是利用他人的友善进行欺骗。

某些反社会型人格者带有“战士基因”,有主动追求危险的倾向,自我满足于“搏命”的欲望。如果能将职业选择和这种内在冲动相结合,比如,从事高空作业、海外救援等,就能使他们的冲动得以升华。

7

回避型人格者在情感、行为、认知上均存在普遍性的回避倾向。很多有回避型人格特质的人都有孤独症或陌生环境恐惧症,害怕遭到拒绝、不被赞同或受到羞辱,这也导致他们个人的目标或愿望因回避而受挫。

回避型人格者执着于自我关注,把挫败看得过于严重。他们还有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被“不要轻易尝试”的世界观主导了。这种回避,主要体现在亲密关系回避、社交回避和任务回避。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与世界割裂的倾向,有些心理学家主张将回避型人格划归“分裂”这个谱系。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回避型人格,就是“避”。代表人物有电影《志明与春娇》中的张志明。

回避型人格者有一个核心信念,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所以,即使在配偶或亲人面前,他们也很难敞开心扉。

回避型人格者被“不要轻易尝试”的世界观主导了。他们的内心存在一种信念:因弃权而输掉总比努力却又注定失败强。

许多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者往往有一个强迫型人格倾向的监护人。他们内心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与批评型、拒绝型的监护人互动的结果。

越是相信奋斗就能改变命运的父母,就越会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尤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价值观容易成为主流,出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孩子,往往会被家长用这种价值观去养育。但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容易受挫。

回避型人格者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

回避型人格者内心存在一种普遍的假设:向别人暴露真实的自己,或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会遭到拒绝。

回避模式的形成来源于长期的被强迫、被否定、被拒绝。要走出这个模式,就需要一个被接纳的安全环境,这个环境可能会从际遇中获得,也可以自己营造。

对社交回避者来说,弱化对内心“自我”的执着,强化对外界他人的关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调节方法。

8

分裂样人格,又称类分裂人格或孤僻型人格,是一种在人际交往时情感表达范围狭窄的普遍模式。其特征是,缺乏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偏好机械或抽象的任务,对社交缺乏兴趣,倾向于独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他们是“人类世界的旁观者”。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分裂样人格,就是“孤”。代表人物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弗兰兹·卡夫卡等。

男性分裂样人格者明显多于女性。

分裂样人格者最令人惊叹的适应性(能力),当属出众的创造力,但同时,他们也因过于孤僻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其人格特质与阿斯伯格综合征(没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有些相似之处。

一般说来,分裂样人格者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但他们可能有一些隐蔽的自恋,不需要向外界寻求验证,因此也不需要夸夸其谈。

他们非常自负,自我评价非常高,相信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沉浸于个人的专业、技能、爱好之中,忽视他人的存在。

分裂样人格者常会在婚恋的某个阶段突然提出分手,这一点和回避型人格者很像,但动机却完全不同。分裂样人格者与他人的亲密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意味着他们精神世界的秩序要被打乱。

分裂样人格者有独身主义倾向,他们需要别人的慰藉来驱赶孤独,又希望能保持距离,不受侵扰。对他们来说,一个人的精彩要胜过两性间的亲密。用卡夫卡的话说:“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9

如果说分裂样人格者的主要特征是孤僻、内向、情感冷漠、兴趣寡淡、心理封闭的话,那么分裂型人格者只是多了“奇幻思维”这个特质。而这个特质则会导致认知扭曲和古怪行为的出现。

分裂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精神分裂症潜质的人格。分裂型人格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也是它与其他人格的不同点。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分裂型人格,就是“幻”。代表人物有草间弥生、卡尔·荣格等。

对于分裂样人格者和分裂型人格者的划分法,有学者是持批评态度的。他们认为这些所谓的“症状”只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宜被论断为人格障碍的表现,否则精神病学就变成了打压少数人的工具。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明显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也可被视为“分裂”现象。也就是说,天才与白痴,都属于“分裂”的范畴。

对待“分裂者”,最有效的帮助是对其因材施教,将他们的奇思异想升华为创造性活动。

10

依赖型人格,亦称虚弱人格,表现为过度地依靠别人的支持、指导、照顾和保护。比如,在工作中无法独当一面,甚至连做最简单的决策也需要他人的指导。

依赖型人格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他们内心表现为两个核心信念:独自一人是无法做成任何事情的;出让自主决策权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他们其实是倾向于把生命的意志寄托给他人。

用一个关键字形容依赖型人格,就是“寄”。代表人物有朴槿惠。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但自由的代价是要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现代人的很多从众行为,本质上都是逃避自由。从这点来看,“依赖”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依赖型人格者的“人际关系收集癖”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强大的人际关系中枢。

11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抑郁型人格,就是“黯”。代表人物有J. K.罗琳、马龙·白兰度等。

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是抑郁型人格者的一种长期的思维状态。

很多时候,抑郁的反义词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抑郁型人格者内心存在一种无价值、无意义的情绪,占主导的心理状态是消沉、萎靡不振,而不是悲伤。

还有一种亚型的抑郁状态是“我很空虚,我很饥渴,我很孤独,关心我吧”。

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大师亚伦·贝克总结出了抑郁型人格的“认知三合一”理论,即抑郁型人格者的消极认知集中在三个方面:对自己消极的看法、消极的当前体验、对未来消极的看法。

亚伦·贝克认为,消极的认知过程是抑郁的根源,是由自我挫败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自我挫败的思维方式,是指一个人消极地否认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做某事能够成功的可能性。

反刍思维对抑郁的出现、持续存在和复发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百忧解或其他类似的药物对60%~70%的抑郁症患者无效。同时研究认为,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能每周锻炼两次,每次40分钟,坚持6周后,抑郁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12.

被动攻击有点类似俗语说的“拧巴”。人格特质—以敷衍、不作为等消极行为实现攻击。

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内心存在一种执拗的信念:顺从等同失败。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被动攻击型人格,就是“拗”。代表人物有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

被动攻击型人格者的内心存在一种信念:说出自己想法的风险太大。所以,他们会被动、间接地抵制权威,或表达对权威人物的挑衅。

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能用恰当、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自我挫败之中其实隐藏着一种被动攻击,通过把事情搞砸来惩罚他人。

【写在最后】

1.

不同类型人格者的身上,可能会有相同的行为特质。而相同的行为特质,背后可能是不同的人格类型。

比如,同样是面对升迁,不同人格者会基于不同的动机做出“自我挫败”的举动。

抑郁型人格者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消极的,所以他们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制造理由拒绝升迁。

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则会为了和上司怄气,通过不配合上级的安排来攻击信任自己的上司。

依赖型人格者拒绝升迁,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

回避型人格者拒绝升迁,是因为害怕将自己暴露在更多人的目光之下。

边缘型人格者可能一开始特别想获得领导的提拔,但可能突然就不感兴趣了,甚至厌倦了。

2.

从人类进化史来看,不同的人格,不过是自然演化出来的不同适应策略而已。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存在天然的完美的人格,只存在“完美型人格”。

弗洛伊德曾对“心理健康”下过一个极简定义——爱与工作的能力。以这个标准来看,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能够做好日常的工作,那么,不管他具有哪种人格倾向,或者受困于哪种人格问题,其实都不足为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