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如何给你的作品集增色?
从diagram说起,diagram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diagram说起,还是针对我们申学校的目的。以申学校来说,很多时候大家做渲染平面立面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diagram外国看重的东西和中国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一样,那么diagram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学在做作 品集的时候最好补的也是diagram,所以想从这个地方讲起然后引申其他东西。
还是按照惯例,从抽象的开始说。我认为diagram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信息,他是用来传递自己想说的话的手段。既然他是一个信息的载体首先基本的是包含信息,然后能够有效的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信息。我认为一个好的diagram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他应该能够做到对他包含的信息进行分层和梳理,也就是说它包含的不应该只有一种信息,而应该有多种信息,不同信息之间有不同的层次,互相不打扰。
【什么是最好的diagram?】
最好的一种diagram我认为是有发展潜能的diagram,它的作用很像我们在推敲模型时的草模。草模是一个可以用来推敲以及发展设计的手法,diagram应该是一个设计的概念。从它出发能够进一步的延伸出设计,从它开始你能够联想到更多的设计的路径。
【如何让diagram给你的作品集增色?】
我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诠释。这两张是大家非常喜闻乐见的B.I.G事务所的diagram形式。他的diagram有一个特点就是卡通性强,可操作性强可模仿性强,所以现在已经风靡,引起了各地的建筑系学校一窝蜂的模仿热潮。我个人来说挺喜欢B.I.G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我觉得有一点过于简单,但它的简单之中到建筑层面上还是具有需要有的相应的复杂性的,但他的diagram我不得不说有一点过于简单。因为他的diagram基本上起到的只是表现和沟通的作用,他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思路、想法、特质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出来,让没学过建筑的人可以懂,说白了就是行之有效的和客户沟通的手段,其本身并没有相应的复杂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diagram是一个外向的diagram,是只针对外部对这个项目的理解,他的diagram不具有自身的可延展可变化可发展性。就像刚才上面第一张过程图,你可以想象到,它未必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这个步骤做的,他是为了帮助外行去理解建筑。第二张作品是同理,指的是自己建筑的一些跟气候有关系的特点,他表达的形式非常浅显,有一点导致他涵盖的内容也非常浅显。
这个diagram很多人在学,我认为重点是好上手,看着也赏心悦目。但是我想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有一点警惕性,因为这个diagram现在太流行了。他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可以说已经有一点点过时了。虽然在跟客户交流的时候可以起到沟通的作用,但是如果你在作品集里放很多这样的diagram并不能行之有效的起到让你的作品集提升档次的作用。因为被用得太多了而且大家太熟悉了,怎么做的都知道,涵盖了什么信息也都知道。
【diagram是不是代表复杂一些才好呢?】
什么样是复杂?我以前读过一个对复杂的定义,有两种复杂。一种是一眼望去的复杂,把所有复杂都摆在表面让你看不清楚,不知道有多少东西,非常难搞明白,这种我们称作为略显低级的复杂。还有一种是高级的复杂,他的复杂是一个纵深意义上的并不是一个表面的横铺意义上的。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他里面可以蕴含非常多的隐藏信息。
这个“复杂“的概念是过去我在普林斯顿的老师一直在提出和强调的。这两张图也是他的作品。他和他的妻子两个人办了一个工作室,做的都是很有前沿性的作品。当然,他们有自己的偏重。他们的偏重是表皮和形式,他们的理论非常吸引人,甚至比他们的作品更有趣一些。其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现在在机场一类的大型建筑中,建筑师已经没有发挥内部空间和组织功能的作用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一层表皮。(如第二幅作品所示)
这是他在很多项目中都在实践的。上面的图是他在迪拜的一个设计,是一个办公楼。他做的主要就是一个表皮,不过我想说的不是完成的建筑。有点密集恐惧症的话在远处看挺吓人的,我看过实景照片其实空间感还不错因为那个洞够大,我们的重点是下面这张diagram的表皮图。这张diagram我认为就可以称作是有复杂性的一张,他在描述表皮的同时如实的描述了表皮的特质以及添加了帮助理解表皮特质的其他元素。比如里面添加的辅助线以及数字和文字说明。
这张diagram就达到了信息的分层。让人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以及可以更深入阅读的能力,比如刚才B.I.G两张图大概一看即可,而这两张大概一看会有一个概念,再深入的认真的看会得到不一样的东西和信息,蕴含了一个比较强的说明和阐释功能。
【高级的diagram是不是一定要有很多东西在上面呢?】
并不是这样的,这张也是一个diagram,大家可以琢磨一下表达了什么信息。
上面那张diagram看似杂乱无章的小方块其实构成了整个平面的基础,并不是随意的杂乱无章。在一次他们来学校讲座时说为了把这些小方块摆到看似随意,实际功能、形成空间以及间距都能构成建筑意义的效果,摆这张diagram摆了几个月。第一张黑块的diagram本身是很简单的,它的复杂性在于给后面的设计开拓了无限空间。其所用的基本单元构成了建筑的方形平面的基本单元,他们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其基本单元之间的发散空间,而它与空间交织的地方又形成了互动性。
你可以看到diagram本身是很清晰明了的,采用的把建筑立体化的方式也非常清晰明了。在上面的第一张照片里每一个方块的体块直接被拉上去变成一个立方体。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的立方体在进行接触以及展开一定距离的时候构成了一系列有趣的室内空间,像下面展示的一样。这些有棱角的空间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是给了儿童一个趣味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休息。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循规蹈矩,而是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有很多让他们好奇,帮助他们开发空间智力。这个diagram成功的生成了一系列的过程,达到了最后的效果。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如果用B.I.G那套diagram描述它可能是方块都聚在一起,然后拉起来,之后形成建筑,就是非常直白的一套图。但是用这个diagram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是一张简单但是耐读的图。
很多日本的建筑师都有很强的操纵平面diagram的能力,这个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从建筑构思到diagram再到建筑的例子。
【细说diagram与建筑空间】
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纯净的长方体块,但是建筑内部有很多非常细的柱子,每根柱子的粗细朝向转向略有不同,就构成了一个很有趣味的无法预料的室内空间。它的原型是密斯凡德罗的纯净空间,但是他把柱子用一种不同的建筑手法表达出来,就给空间增添了很多趣味。我有次听讲座的时候看到他放的一段录像,因为这些柱子看起来是完全无序的,所以你完全不能根据经验猜测下一个柱子在哪里,录像就预测行人常走到尴尬的位置,过去稍微有点窄,不过去又有点宽。所以他就拍到了很多人在柱子前犹豫的画面,构成了一种有趣的空间体验。
这些柱子看似简单和纯净,实则有非常复杂的建筑逻辑,也构成了他平面的很有趣的diagram。大家可以看下一张图,这张图是他对各个柱子不同角度和形状的说明,以及对受力等等的分析。
这些柱子的排列看似随意,实际上有着非常非常严谨的结构逻辑。因为这个建筑的柱子有点细有的粗,他们承担的受力功能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柱子是我们可以设想到的,承担着屋顶的重量。因为屋顶本身有时候风来了会有一个上吸力,还有一些柱子很细其实是起到一个拉力的作用。让人很难想象的到,但是这个空间的真正的实现成为一个有一点可以漂浮的空间。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说建筑的diagram如何与建筑的空间相辅相成的例子。
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diagram”的典型例子。建筑构成的效果像是一朵云,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抽象的diagram,因为他的建筑在努力的消解自己的形体、边缘,以及我们一切对建筑的编辑线所有的定义。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设计的时候,建筑模型有着非常强的diagram的例子。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楼板和贯穿所有楼板的柱子支撑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刚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设计都有一点惊为天人的感觉。觉得这个模型怎么能够做的这么纯净这么美,构思为什么可以这么美?在这个基础上所有人其实一是感叹它能够把一个建筑以及diagram的形式纯净的表达出来,二是担心如果里面家具加进去会不会影响diagram的表达。我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一个设计有,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如果你习惯用概念、用diagram去辅助设计的人,很有可能一开始的diagram的纯净性在后面设计的推敲以及增添各种功能的过程中被消磨掉了。原有的清晰的diagram到最后已经变得无法辨认。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平面,他的建筑平面是非常小心规划出来的,形成了一种构图上的层次感。每个平面虽然看似有点乱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有一级的控制点,就是这些柱子的位置,那些圆圈,还有二级的家具。
【分层级的重要性】
他的空间在实现之后可以说是非常的成功。你在这个建筑里面可以明显的察觉到他的分层,他的楼板和柱子就是本身的diagram,是第一层级的表现内容。他之后能添加的无论是花纹还是灯光图案,都是能够起到第二层级完全可以和第一层级分开的一个规模大小。不影响到第一层级的表达性,但是给第一层级增添了丰富性。我想这是一个好例子,你在考虑建筑的时候有可能有很多有趣的大小想加进去。这个时候我会建议分一下层级,在第一层级的框架理清楚之后,再去考虑第二层级需要添加的。比如底下那张图里面那些家具和上面的灯属于小趣味的东西,你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想到以后决定把它作为第二层级继续添加,但是不要影响第一层级的概念。
他有很多建筑都有这种清晰的模型的diagram性,并且表达出来层级分明,十分清晰优美。这个建筑也是一个例子,它中间那张图的模型是用非常简单的手法,一系列的拱去定义一个空间。然后上面的一张图你可以看出来外面的窗户和玻璃是作为第二层级存在,尽量简单不去影响第一层级的表达。下面这张图的家具也是同理,是作为一个第二层级的东西来出现,第一层级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表达性非常的清楚。
【建筑的功能与表达性】
这是普林斯顿另一位老师很早前的项目模型,这个模型与前面很不一样。前面的模型是一个建筑的原型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但基本表达了建筑的概念,但这一个模型其实是一个表达性的模型。他的模型其实想讲的是人对建筑的一种体验,怎么样开车进去,开到尽头看到海景,怎么样从他的每个切面可以看出来他有不同的功能功用。
这个模型的手法跟他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一个表达性的模型,做出的建筑也具有一定的表达性。它注重的不是建筑的外观也不是他们内部的所谓卫生间在哪这类功能的安排。他最注重的是建筑本身能引导人的行为去做一件什么事,在这个建筑里视觉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他把视觉所牵涉到的元素在这个模型和示意图里讲得很清楚。
说一些他们的建筑生涯上的东西,他们开始做的都是这种虚幻式的建筑甚至不做建筑。上面的两个是他们在早期做出来的两个展,你可以看出来他们有很强的动作性,他们每一个举动都是希望引起动作。比如第二个图他是射了一面白墙,在之后做了一个带手臂的机器人类的东西,可以在墙上打孔。这个人整个表演大概持续了几个月时间,从一开始没什么孔一直打到最后整面墙都是孔。这个可能无法直接转换为建筑语言,但是是一种一而贯之的思维方式,在之后的建筑和设计中有很强烈的体现。
刚才我说到他注重的不是建筑的具体形式而是建筑能够起到怎么样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这是个挺好的例子,他们早期另外一个作品做的是一座桥一直延伸进入海中,建筑本身产生了无数的水珠水雾,整个建筑不能够看到形体,看到的是一团模糊的云雾,人在建筑里走,从桥走到建筑之中的体验非常虚幻,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
这也是一个比较早期很有趣的建筑。第二张照片中间部位是一个斜下去的盒子,你在这个section里面也能够看到。我个人来说觉得这个是建筑最有趣的部分,也是他们在各种表现中最突出强调的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盒子里面的场景,其实就是从上面斜下去的盒子,然后有阶梯。阶梯上面的人可以坐在那看电脑屏幕也可以选择往窗外看。他的角度设置非常巧妙,就是坐在阶梯上能看到的只有海水,不能看到其他任何东西。所以等于说是用建筑的手法对人的行为和对人产生的效果进行了一个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
类似的手法他们在其他的建筑中也运用过,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highline。其中我个人认为最亮点的一个地方是他下沉的阶梯。阶梯一路下去直到最末端有一个玻璃屏幕供大家看纽约街上的车来车往,那是一个大家非常喜欢聊天乘凉的好地方。这样的建筑我认为他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不是强调对场地的回应,他不完全是这样一种东西,他考虑的不是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构图是什么这一类具体的东西,他的出发点非常概念。是这个建筑要做什么,想让人们在这个建筑中体验到什么。从这个出发点和描述出发,他接着就做出了一个建筑上的行为以便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个时候形式本身就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变成了建筑的功能,这个功能不是使用性的功能而是表演性的功能。
说到建筑的功能我们要提一下这个例子。他们的建筑其实也是物质性非常强,他对material的探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但同时他们有一种很有趣的表演性和功能性。
英语中有一个单词叫“gadget”,他们的作品就有这样的风格。能够完成一点小小的功能让你意想不到,又让你觉得很有趣,这张照片就是他们在伦敦做的一个桥。桥最好是能够展开又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让出一条路让船通过,那他们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呢?与其把它按传统的东西来考虑,他们实际上把它作为了一个有收缩功能的桥。这个桥自己可以在机器运转之下收缩成一个圆形的物体收缩在岸边,有种很可爱的毛毛虫的感觉。
他收缩的行为其实就是一个performance。然后这个照片是英国一个酿酒厂,是一个历史园区,就是把历史建筑翻修了一下。中间空出来了一块地方,酒厂的人希望能够种一些热带植物,因为酿酒的时候不光需要粮食等等,还需要一些特殊的香料,这些热带植物要种在温室里。他们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既然植物需要较高的气温,酿酒的过程中又能产生很多热量,所以希望这个热量能够通过建筑传达到外面的温室。他的出发点就是这样一个功能上的考虑,由这个功能出发他们做了这样一个诡异的形状,有一点外太空,但赢得了很多游人的喜爱。
总的来说这也是一个有表演性的,或者说他的建筑有特定功能。外面的玻璃结构是可以把里面的热量吸出来的。
还有一种我也称之为表演性的,是他怎么样把其他元素引入建筑而不是单纯的去做一个建筑的东西。比如说上面的这两个项目,第一张是他在上海的一个项目,正在设计中,是上海莫干山。第二张是他在伦敦设计的一个桥,这两个项目的特点是他们都不是强调建筑本身的东西,而是强调建筑作为一个载体去承载这样的一个绿色、植物、公园的环境。尤其是第二张,你可以觉得这个项目跟highline有相似之处,但是我觉得他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第一张也很有趣,并不是只把建筑上种树。他的理念是既然想把这个建筑做成景观而不是一个建筑孤岛而存在,而树需要承重,承重最好的就是柱子,所以他每一个柱子都有树。
这里的种树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建筑就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不光要想自己是一个建筑师,更要广义的把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去想。怎么样运用已有的设计手段去达到目的,而不局限于设计手段到底是哪个学科之内,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也是现在建筑在考虑的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上面几张照片是B.I.G的一个项目。我觉得他有些diagram比较简单但是其他项目做出来还是做的很好,这是我最喜欢的他的一个项目。他是一个景观类的项目,但是其实他运用的手法是一个graphic的手法,是一个平面设计的手法。他在这个项目里大胆的对形式进行了一些构思,用了流动式的线突出和强调以及引导各个路上的功能。然后通过色彩和图案去进一步规定空间,然后产生一些特性。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景观、树的运用其实没有那么突出,但是他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手法,用了graphic的手法引导了里面,等于说有点跨学科意义上的操作。这种在建筑、景观或者城市设计里引入graphic的手法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是最近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地方,尤其是站在明确建筑设计师到底做的是做建筑传统的还是把自己真正当成设计师家族的一员的考虑上,去广泛的汲取我们需要的养分以及广泛的采用我们需要的手法。
再给大家介绍一点这种边缘性的东西,有一个叫做super graphic或者environmental graphic的东西,其实他就很简单了。在已有的建筑表面上通过颜色和图案等等graph design手法去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很多时候他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在做,但是大家想想,身为建筑师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考虑这样一些手法。建筑设计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或者现代主义这样一个对空间和材质的定义,应该广泛的考虑这样一些可以说是略显后现代的手法。但是只要运用的巧妙,我觉得可以给建筑增添很多的新意。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不去狭窄的考虑问题而是广泛的采用我们需要的元素。
【建筑设计的创新】
【到最后我想说一点。建筑设计怎么去想这个问题?怎么样创新?】
我个人的意见是在学科内部创新。这是一种方式但是很多的时候你需要一种学科外部的助力,从比如说科技、艺术这些方面去考虑建筑的创新,那我在这举得例子是一些跟艺术相关的。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有很多手法可能会被老师考虑成为小趣味。比如说把墙上贴幅画或者是墙上贴一盏灯,老师说这个无所谓,没什么用。但是这些我认为有时候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去引领建筑的方式。因为在运用得当以及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他们是可以去空间以及产生一种很奇妙的空间效果,给建筑增添一种表演性。我觉得这种手法是可以作为我们建筑设计的一个出发点,而不是只作为最后添加的一个东西。上面三张图的例子是light installation,他们用线性的灯光去定义空间,这一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查一下这类light installation的例子。刚才的灯管是用实的东西来定义空间,但这三张例子都是用虚的一个光束。
有的时候色彩和镜面的运用也能够对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些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Olafur eliasson的作品。最后一张在伦敦,使人们身在室内感受被太阳照的无法睁眼的感觉;上面的两张是在室内通过物理手段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第一张是产生了彩色渐变的空间,第二张是白色的房间被黄色的光照成黄色,最神奇的是里面的人都是黄色,像被photoshop处理过加黄了一样。
这些艺术的手法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建筑构思的出发点。概念、亮点是有特殊效果的空间,那怎么样去突出强调并达到这个空间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需要考虑的东西。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比如说水光、倒影的运用,以及最后一张Olafur eliasson的作品,他射下来一道水雾然后在上面打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似梦似幻的空间,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个建筑考虑的出发点。
尤其是联想到刚才,大家如果想超出已有的设计的东西,不想做循规蹈矩的。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出发点怎么样新奇巧妙,怎么样从别的学科从艺术或者科技的方面去借力,然后再把这个建筑做出来。与此同时,刚才提到的分层法也很有用,应该考虑。比如有了第一层最重要的内容后怎样把第二层的内容添加进去,丰富整个建筑。那就是完成这个建筑整个过程中的工作了。
答疑:
1、刚刚老师介绍了那么多风格不同的建筑师,想请问老师自己的style是什么,还有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建筑师是哪一类的?
答:我个人来说对performative function比较感兴趣。我比较好奇建筑如何规定和限定人的行为,以及建筑用什么手法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在OMA做的时候它也比较侧重这些。至于社会方面我很感兴趣公共建筑,尤其是给弱势群体做的建筑。怎么样给大家做出能被所有人享用,产生幸福感的公共空间,这个功能是我很感兴趣的。
2、作为一个主要的项目在作品集中 diagram 一般做到几层深度让人觉得既不过于复杂也不看来简单呢?
答: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必须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我觉得diagram不存在让人看来过于复杂的问题,一般我们也难以达到这个程度。另一方面其实简单也没什么错,我觉得还是像之前讲的一样,做之前先想这张diagram起到什么作用。是起到二级出图的作用还是下一个一级图的作用。如果是一级图的话可以简单的一个diagram,做得多放在一起就行。如果是二级图的话要适当添加不同层级的信息,如果你想做一个一级图就是要一整页只有这一个diagram。我觉得不存在过于复杂的问题,只存在不够复杂信息量不够大的问题。
3、想多问问老师关于去普林大学的收获,以及当初为什么选择继续出国深造?
答: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critical thinking,普林大学很重学术传统,重视理论、历史和批判,经历学习后我会更多的看到一件事的两面,冷静的分析其缺点。
具体到其他的收获我觉得是学到了很多和建筑沾边但不完全包含的东西,比如理论、历史和对艺术的了解,这些起到了辅助我对建筑理解的作用,并且对我个人素质有所提升。我一直认为建筑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对个人修养学识的提升,而不是一种训练。
之所以出国深造是因为之前本科在普林交换了一个学期,当时很喜欢觉得艺术等等这类教育很好。我在那学到的不只是怎么做模型怎么画图,而是怎么样去宏观思考各个学科在一起的结合,我觉得这对我个人来说是我想接受的教育。出国也是因为我更想去体验一下不一样的文化,本科因为在清华之后去香港两边文化挺不一样,可能对我来说产生了一个刺激的作用,我很好奇美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去了以后也算是一种对自己的锻炼吧。
4、老师,请问有哪些设计师较多在关注公共空间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代表项目有哪些?如果具体到医疗的公共空间有吗?
答:我一时想起来的也不是太多,Shigaru ban, rural studio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个问题我以后想到多了再补充吧。
5、老师,我目前除了美国也在考虑申请港大~所以还想问个问题,香港大学和普林斯顿同为国际化的教育 ,所以想问下香港大学和普林斯顿在建筑、景观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吗?您感觉这两者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答:香港大学有很多外国老师,相对来说比较国际化。但是他有很多香港传统没法完全抛掉,所以不如普林那么纯美国化,有很多旧式东西不太跟上时代。但是因为香港大学离大陆近,很多老师做中国理论研究实践,如果你对投入中国的事务比较感兴趣可以把这当做一个更加直接的跳板。我觉得香港大学很注重训练和实战能力,但是想法没有普林大学这么深入和抽象化,可能美国的学校比较注重概念。
* 本文为HArt作品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版权所有,违者必究。